对老旧砖石建材的新生思考

2019-09-27 07:38杨欣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再生担当传统

【摘要】环境恶化,资源减少,在回归自然、节约资源能源的建筑发展趋向下,通过对传统建筑材料砖石,特别是废旧砖石“资源化”再利用,对保证建筑材料的再生循环,减小能耗、增强资源综合利用率大有裨益,也是建筑师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时代;再生;传统;担当

砖石在当下与未来建筑使命的延续,要与时偕行、继承担当。

1、平行于时代

结合新材料:混凝土、坡璃、钢材等新材料与砖石材料的联合,扬长避短,使新材料具有了历史底蕴和传统情感;新材料也使砖石获得了新生,具有了现代艺术气息。

运用新技术:新的设计方式首推参数化设计,技术时代下,参数化工作流程更完善、更快捷、数据传递更完整与可视化结果更优秀的优势难以抵抗。

四川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内兰溪庭的设计团队设计了5种青砖破缝模板,砖隙渐变效果在5种模板数值的划分排布后实现。而建成后的实景也证明了砖的肌理在照射下呈现出流水光影感。这种参数化,使用低技建造手段创造数字化建造效果的设计点子,也将参数化与砖石类材质同建造方式配合起来。

新生产工艺:环境保护下,粘土砖使用和石材开采受限,催化了新砖石材料生产工艺的诞生。布料般的石材:革新性的生产工艺的使砖石材料的形状、色彩、质感与肌理特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极大丰富了建筑表皮的美学表观。力学性能、环保性能、自洁性能、通风性能等材料物理性能的优化,使新型砖石材料展现出极强的技术适应性。

新施工工艺:在不改变砖石材料特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装配式优势,即质量高、省劳力、周期短。纽约Mulberry大街的290号公寓便是将制作好的外墙模块运到施工处直接安装。

2、反思与利用

建筑材料资源不足、循环利用率低、大批建筑垃圾未得到处理等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发展,传统建材之一的砖石虽被大量使用,但也被严重废弃。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提速,丢弃的砖石在一些地区会大量存在,而其带来的环境压力日益突出,若能再利用其价值,一方面可解决废弃粘土砖的归属;另一方面可保留天然砂石,对减少能源和资源浪费将起到积极作用。

3、传统和担当

建筑“垃圾”也能有新出路:对老砖旧瓦的运用将启发对建材新生的思索。

在浙东地区,有种“捡破烂式”的技术“瓦爿”:混合运用各种废旧砖瓦来进行建造。虽然面临消逝,但在王澍的努力尝试下,“瓦爿”在当代却焕发新生机。他在五散房、中国美术象山学院二期建筑、宁波历史博物馆和上海世博会滕头馆中将“瓦爿”发展为自己的标志性建筑语汇,也垒成了建筑的“诺贝尔”。

旧砖瓦是王澍“瓦爿墙”的主语言,对建筑材料的再生使用也是他作为建筑师抗议建材耗损的发声。人居环境的城市化下,老旧建筑的拆除留下数量庞大的旧砖瓦,王澍对其再利用,通过建筑美学手法让建筑简洁优美的造型中富含传统韵律,寻求建筑和环境的对话。“五散房”是他在2003年的设计,也是“瓦爿”技术首次结合混凝土;之后一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又让瓦爿技术再次升华;而宁波博物馆更使这一传统技术被大众接受。

接下来,王澍又将这一传统展现给世界。王澍用6万多块旧青瓦创作的《瓦回》,将学术界的视点引向中国当下的城市问题,并带来了建筑圈的中国热潮;同时,第十二届国际建筑双年展参展作品“衰朽的穹隆”摘得特别荣誉奖,使王澍成为首位以个人名义摘得建筑展最高荣誉的中国人。他用25万片旧瓦片在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做的“瓦园”,折服了技术总负责人雷纳托,大片瓦面给他带来了一面映着天空、树木和建筑的威尼斯海面般的“镜子”。让人在建筑中与空间和环境友好相处,这也是建筑“营造”中材料的本意。

对传统建材的再生运用还表达出王澍为代表的一类建筑师的“时代责任”。王澍用废弃砖瓦再现“瓦爿墙”,倡导资源的平衡的同时,结合对建筑与人、时代的理解,在创作中让不同状态下建筑空间和人行为活动的变化借由多个空间切面来传达。把“人本”作为一贯初衷,一丝不苟地设计,注重人、建筑同环境自然的合一,才能在繁华平淡、残破完美间,留住老砖旧瓦的尊严,让砖石的岁月积淀找到新价值。

结语:

古希腊的神庙,到罗马法庭,到中世纪教堂,再到今天瓦爿墙般的面貌,其表征时代的效用,保证了其建筑价值的经典。砖石材料的发展、工艺的进步、可持续理念的深入人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使砖石材料在新时代环境下开始绽放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老砖旧石建筑材料时代下的新生,除了必要的技术,作为“执笔者”的建筑师所应该承担的使命职责更为关键。正如王澍所说,当看到四周的老建筑被拆,那些老建筑是本很有尊严的建材,突然被随意抛弃的时候,当代的人们不应毫无反应。当代建筑师,更该对此敏感,设法将“垃圾”复活再生,让砖石及其他材料的活力在新时代的建筑中,通过建筑师的设计语言得以延续,而这也是营造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史清俊.砖石材料在建筑表皮中的美学应用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05:63-78.

[2]建筑性能参数化分析的探索.华建集团绿建所,2016-11-14.

[3]建筑|参数化外表皮的中国院落——兰溪亭[J].景观世界,2014-07-18.

[4]文敏.风土·传统·场所精神——王澍教授访谈录[J].书城,2010-08.

[5]四月绿衣.王澍:用瓦建造一个世界.新浪博客,四月绿衣的博客,2012-06-18.

[6]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J].腾讯浦睿文化,2016-12-26.

[7]括蒼.古旧砖石是不可多得的建材建议在旧村征迁中回收利用[J].括苍的博客,2019-04-01.

作者简介:

杨欣,性别:男,出生年月:1997年3月,籍贯:四川省雅安市,民族:汉,现就读于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大四年级,建筑学专业。方案手绘、构思见长,长期担任校手绘训练营首席助教,现为南川某养老中心项目方案设计师,研究方向以城镇居住改造融合为主,实践能力强。

猜你喜欢
再生担当传统
追寻“红色”足迹
论林语堂的《语丝》创作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少年力斗传统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顺应党建趋势,党员干部如何作为
你的名字叫担当
大学化学实验用氟离子选择电极的再生处理研究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