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首现霸王龙足迹

2019-09-27 17:52
百科知识 2019年19期
关键词:冰冻足迹心血管

亚洲首现霸王龙足迹

中外古生物学家研究了一个在江西赣州发现的巨大的恐龙足迹,证实这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的暴龙类足迹,对研究中国白垩纪晚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有着重要意义。暴龙又名霸王龙,是一种超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它们生活在白垩纪的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至6550万年前,随后在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事件中销声匿迹。暴龙类的足迹目前主要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一些地方。中国的大多数恐龙足迹都发现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白垩纪晚期的足迹记录非常稀少,更别说位于食物链最顶端的暴龙类足迹了。古生物学家从足迹推断,这个暴龙足迹的造迹者体长可达7.5米。这个体长与赣州本地发现的暴龙类—虔州龙的体长非常相似,所以此次发现的暴龙足迹可能就是虔州龙留下的。

能辨假酒的人造“舌头”

英国研究人员利用金属的光学特性,研发出可分辨不同威士忌间细微差别的人造“舌头”。这项技术未来可用于假酒识别和其他食品安全监测,以及品质控制等领域。科研人员将金和铝两种金属切割成超微结构的细微薄片,然后把它们排列成棋盘状,形成人造“舌头”的“味蕾”。将不同的威士忌样品倒在这些人造“味蕾”上,并测量它们在不同液体中吸收光线的情况。通过分析其中的细微差别,研究人员就可识别出不同品种的威士忌,准确率超过99%。

大气污染物加速冰川消融

中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证实了大气污染物与冰冻圈退缩存在重要关联。该研究是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开展“三极”气候环境研究方面重要的国际科学研究计划之一。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第三极地区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冰冻圈最为发育的区域。研究人员基于野外考察和长期定位观测,建立了覆盖第三极及周边高山区的大气污染物和冰冻圈变化协同观测研究网络。该网络特别关注吸光性气溶胶,如黑碳和棕碳、粉尘以及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等,集成多种方法以研究大气污染物的跨境传输及其对冰冻圈环境的影响。研究显示,大气污染物特别是具有吸光性的黑碳气溶胶等沉降到冰川、积雪后,可降低雪冰表面反照率,进而促进冰冻圈的消融;同时,冰冻圈贮存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可随冰冻圈消融而释放,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

为何人类更易患心血管病

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人类更易患心血管疾病。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祖先的一个基因失活可能是导致人类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此前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在其他哺乳动物中极其罕见。例如圈养的黑猩猩也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以及运动不足,但黑猩猩很少患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员用高脂饮食喂养两组小鼠:一组小鼠体内具有与人类相同的CMAH突变基因,这种突变基因会令小鼠体内缺乏一种名为N-羟乙酰神经氨酸的糖类分子;对照组小鼠则保留了正常的CMAH基因。结果发现,经过高脂饮食喂养后,具有CMAH突变基因的小鼠患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增加了近两倍。这也有助于解释,即便是素食主义者,也会由于人类的这一基因缺陷,面临比其他哺乳动物明显要高的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而对于吃肉的人群来说,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素食主义者还要高一些。这是因为肉中含有N-羟乙酰神经氨酸,人类食肉后会把其中的N-羟乙酰神经氨酸当成外来分子,从而引发针对性的免疫反应,不断产生抗体进而导致炎症,而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CMAH基因的这一突变可能发生在距今300万到20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身上。基因突变后,人类避免了感染与N-羟乙酰神经氨酸有关的病原体,进而预防了疟疾等疾病,增强了长距离奔跑的能力,但却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人在火星上可能会变傻

一项对生活于模拟深空环境下的老鼠进行的研究表明,将人类送上火星可能会给宇航员带来认知和记忆问题,使他们无法很好地应对意外情况。研究人员将实验鼠置于低剂量中子和光子辐射下长达6个月,剂量被设置为18厘戈瑞,且在研究过程中,辐射剂量以1毫戈瑞/天的速度增加。结果表明,辐射似乎改变了海马体(主要负责长时记忆的存储转换和定向等功能)中神经元的工作方式,以及海马和皮层神經通路上的神经脉冲。更重要的是,行为测试显示,这些老鼠在学习和记忆方面都存在问题,而且似乎表现得更痛苦和焦虑。不过,也有研究人员指出,研究使用的辐射并非太空中出现的中子,而且辐射剂量超过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规定的接触上限—为女性暴露上限的9倍、老年男性暴露上限的4倍。

肠道细菌或有助瘦身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可抑制小鼠肥胖的肠道细菌,这类细菌可能也会影响人类体重。健康小鼠肠道中有大量梭状芽孢杆菌。研究人员发现,肠道中缺乏这类细菌的小鼠在正常进食后会“发胖”,而当研究人员将这类细菌移植回小鼠肠道后,它们会变“苗条”。这类细菌可以阻断肠道摄取脂肪的能力。研究人员使一部分小鼠肠道内只剩下这类细菌,结果发现,这些小鼠会比完全没有肠道微生物的对照组小鼠更瘦,且体内负责调控脂肪酸摄取的CD36基因水平更低。其他研究表明,人类肥胖者体内也缺少这类细菌。研究人员希望将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紊乱疾病。

猜你喜欢
冰冻足迹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冰冻的情感
冰冻兽
成长足迹
足迹
冰冻的梦
足迹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