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莺
一、绪论
初中生写作文有两难:一是没有东西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有东西却写不出来,文思阻塞、辞不达意。笔者认为,造成这两难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们常说作文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贴近现实生活。学生的生活千差万别,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体验也各不相同,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认识现实的不足,才会真正有东西可写。二是抒发真情实感。作文的最高目标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学会自我表达,无论是抒情、言志,还是述思、表意,唯有真情才能动人,唯有实意才能感人,最重要的是,学生唯有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感,才能文思泉涌,文字才能扣人心扉。
二、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1.在素材积累上要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独有的素材及独到的体验
虽然学生接触的可以成为作文素材的事物有很多,但由于他们平时积累不足,只是一味地模仿范文,导致下笔时取材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自己独有的素材及独到的体验。
(1)素材独有,留心记录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都是其独有的写作素材,只需平常留心,做好积蓄。只有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及时地记录和整理下来,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
(2)素材平常,体验独到
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使其对可写的素材有进一步的感知,触及其内心的体验,唤醒其对事物的再认识,激发其写作的欲望。比如,在秋游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感官、不同景物、不同心情等角度,叙述自己眼中的秋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2.在作文創作中要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写作氛围
我们的作文课,不应该是教学生按照某种事先设计好的模式去写作,而是应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
(1)作文指导融入情境,为学生个性情感打开心窗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一篇好的作文,必然先发自内心,再流于笔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妨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借用语言、文字及其他媒介让学生触景生情,再有感而发,含情落笔,如此必有出色的发挥。
(2)作文要求适度宽松,为学生个性表达卸担减压
教师在命制作文题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放开手脚,为他们创造说话的机会。为此,笔者常常采用“二选一”或“多选一”的命题方式,并鼓励学生自主拟题,让他们有机会运用自己擅长的写作形式。
教师也应该给学生留出写作空间:命题后不一定马上写,可以先让学生收集素材、交流讨论;不要求学生作文一定要写足多少字数;允许写得慢的学生迟交。也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地完成作文。
(3)作文形式灵活多变,为学生个性创作拓宽渠道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随笔,通过写随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笔下都能生花。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写童话、科幻小说等。这些文体,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绪,学生的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也在写作中得到展现。
教师还可以把握时机,进行即兴作文训练。比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室里突然闯进一只大黄蜂,在这种突发情况下,大黄蜂的闯入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有利于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可以唤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以此为题材进行即兴作文,也是学生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
3.在作文评价上要指引学生在对话中成长、在交流中提高
在日常作文评价中,教师如果也像评价考场作文一样高高在上,用批评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习作,然后按“应试作文”的统一标准去打分和讲评,这样操作之后,众多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虽不能说全无,想必也是不多了。
具体来说,作文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改进:
(1)作文批改应摆脱分数的桎梏,而注重平等对话
学生完成作文后,都希望获得好的评价,因此对教师的评语十分关注,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因此,教师可以考虑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去“把脉”学生的作文,以一个读过这个学生众多“作品”的“老读者”的身份去阅读学生的习作。教师在阅读后给学生的反馈,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批改,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老师对他作文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赏识,从而主动地修改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2)作文讲评应该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注重正面引导
作文讲评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应该引导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比如,可以让一些学生谈谈他如何构思和修改自己的作文,其他的同学边听边做记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这篇作文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总之,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展现学生的个性,本文提出的教学思路只是抛砖引玉,还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探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计划和策略。此外,通过作文教学来展现学生的个性,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只要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长期努力,就能让学生笑对作文,得到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