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傅向升
挑战面前不惊慌、困难面前不气馁,石化行业正在坚持高质量发展,向着强国目标迈进。
人 物 简 介
傅向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山东化工学院。曾任化工部科技局、科技司副处长、处长,化工部感光化工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化工部科技研究总院院长,中国昊华化工集团副总经理,中国化工集团党委副书记。现任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副会长,兼任石化联合会化工园区委主任、工业预测预警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及战略委员会咨询专家。
全球与中国经济刚刚走过上半年。上半年,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带来的严重危害令人担忧。从当前的国际国内情况看,不论是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还是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都不会在短期结束。
在今年4月召开的“2019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李寿生会长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石化产业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石化全行业和广大石化企业应准确把握这一基本判断的意义、内涵和要求,深入分析我们的行业、各自的企业是不是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是走在这个阶段的前列还是落在这个阶段的后面?若走在前列,需要分析所在的行业或企业下一步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明确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若落在后面,需要分析差距有多大、短板在哪里、能不能实现弯道超车?通过准确地把握、深刻地领会和深入地分析,找准主要问题、提出主要矛盾、确立奋斗目标、制定发展战略,重点探索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化、资源配置国际化和质量效益领先等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扎实推进行业和企业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
下半年,石化行业高质量运行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上半年,石化行业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效益下降,全行业亏损面21.7%,比上年同期扩大了3个百分点。
我认真研究了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今年上榜的石油化工公司的净利润率如下:沙特阿美31.2%、沙比克12.7%、利安德巴塞尔12%、壳牌5.9%、BP 3.1%、埃克森美孚7.2%、道达尔7.4%、雪佛龙8.9%、埃尼石油5.4%、巴斯夫7%、杜邦4.47%、拜耳4.3%、三菱化学4.3%、LG化学5.2%、普利斯通8%、米其林7.6%。上榜的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中,净利润率最高的是台塑石化7.8%、中海油6.8%,其他都低于1.5%。当然,我国企业比跨国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多。
下半年,全行业和各企业要把运营效益和质量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加大挖潜和降本增效力度,降低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亏损企业要全力减亏止亏扭亏。各企业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止住内部出血点,共同提升和改善全行业运营效益和质量。
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过剩经济”,这话不无道理。纵观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可以看到,成熟的市场经济,其过剩量有一个合理区间,也就是有一个“度”。若以装置开工率或产能利用率为标志,则在80%~85%为佳。适度的产能过剩为淘汰落后、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但是,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就会加剧,产品的收益率和投资回报率都将下降。若市场经济体系不成熟或不完备,还会加剧不公平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不仅难以实现投资的预期目标,而且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投资损失。
2016年,石化与钢铁、煤炭等行业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去产能领域之一,经过三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石化行业“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短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行业新建、扩建装置和产能的激情始终不减。
以炼油行业为例,去年年底,我国炼油总规模超过8亿吨,加工原油6.04亿吨,装置平均产能利用率约73%,与世界平均水平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与美国近两年的开工率相比相差约18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国内又规划建设了多套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已经开工和拟开工的、规模1600万吨/年或2000万吨/年不等的炼化装置不少于5套。
化解产能过剩仍在路上,对此,行业要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国、美国作为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增量最快的国家,本来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又是制造业大国,对石化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美国居全球石化产业链的中高端,中国居全球石化产业链的中低端,在化工新材料、高端聚烯烃、高端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有很多合作机会。但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已经对原油、天然气以及部分石化产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018年,中美石化产品贸易额只有546亿美元,仅占中国石化行业贸易总额的7.35%,总量不大、占比不高、直接影响有限。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前三位石化产品是石油、液化天然气、液化丙烷,中国向美国出口前三位的是橡塑鞋料、充气轮胎等橡胶制品。从美国进口的产品,我国都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找到替代或新的供应商,所以不必惊慌失措。只要我们冷静分析、找准短板、突出优势、沉着应对,就能把中美贸易战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就能在中美贸易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做强核心竞争力是改善和提升运营效益和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应对行业当前所面临挑战的必然选择。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我们既要看到创新取得的显著成绩和进步,也要看到差距。这些差距不仅体现在创新投入方面,还体现在创新机制与体制方面,更明显的差距体现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上。
目前,我们新建的很多炼化一体化装置的工艺技术和催化剂来自于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很多新建的烯烃聚合装置采用的是美国、欧洲公司的技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近几年国内建设投产的十几套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大多采用UOP技术,其他采用的是鲁姆斯的技术。虽然异氰酸酯技术、聚碳酸酯技术、MMA技术、氯化法钛白技术以及新型煤气化技术等这些自上世纪80年代就组织科技攻关的项目近年来相继被万华化学、鲁西集团、华谊集团、龙蟒集团和宜宾天原以及华东理工、阳煤集团、清华大学、航天科技等单位和院校攻克和掌握,但也有像茂金属聚烯烃这样的技术,虽然经过20多年的技术攻关,至今尚未形成自己的产业化技术。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一直靠进口满足。全行业都在关注的碳纤维也是一样:新建装置的氧化炉和碳化炉,要么是美国制造,要么是德国制造。
所以,我们一定要持续加大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力度,在加快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创新人才培育、改革创新机制的同时,还要论证和瞄准一批卡脖子技术、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组织力量协同攻关,使创新真正成为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把握世界创新和科技革命的新动向。在加大产业化技术攻关的同时,我们还要高度关注石化领域创新的新趋势。例如,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埃克森美孚在裕廊岛有一套100万吨/年、全球唯一的原油直接制化学品工业化装置已经试运行5年,最近埃克森美孚决定携该技术在惠州大亚湾建设一期120万吨/年装置。沙特阿美和沙比克、清华大学合作也已成功研发这一技术。要关注甲烷制烯烃和合成气制烯烃技术,美国Saluria公司、大连化物所、上海高研院等单位已取得了阶段性研发成果。此外,还应关注生物基塑料研发及产业化技术等。
不断深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对石化企业来说,做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选择就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中石化、中石油不断调整油品和化工品产出比例、不断调整柴汽比、不断开发高端聚烯烃产品和专用料的做法都取得了好的效果。新建石化装置在炼化一体化的基础上,一定要以突出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链设计要少油多化;成品油产出也要使柴汽比尽量低;化工产品要立足当地需求、瞄准国内市场、面向国际供需,做好产品结构的高端化与差异化,做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下半年,石化行业仍需克服发展面临的不利影响,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保持高质量发展总基调。供图/视觉中国
世界一流的企业、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世界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世界一流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是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在这些要素当中,世界一流企业是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正在研究“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
如何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
首先,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与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美日韩和欧洲国家和地区行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就共同关注的责任关怀、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危化品监管、消除环境与海洋污染等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更加广泛的合作。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就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尽快与国际接轨。
其次,企业要认真开展与跨国公司的对标。企业应根据自己的主业和发展规划,选取国际先进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作为对标目标,从核心业务竞争力、管理团队及管理方式与水平、创新团队及创新模式与能力、发展战略与运营效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对标,找准短板和差距、明确思路和目标,首先追赶对标目标,然后同台竞技,实现国际一流的阶段性目标。
我国石化产业的规模已经具备向世界一流迈进的坚实基础,我国石化行业已经拥有一批像中石油、中石化、万华化学、浙江新和成等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打造世界一流应在现有企业群体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部署,力争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5家左右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公司、10家创新能力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企业。
同时,立足石化园区基础,加大现代石化产业集群的培育力度。按照国务院《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部署,力争通过1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10个超千亿的世界一流水平的石化产业基地、10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专业化工园区,培育20个绿色石化园区、20个智慧化工园区,为世界一流和石化强国的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