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雯 权斌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校园文化建设不简单的等同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校学风建设的加强。民办艺术院校往往会像综合类大学一样通过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思路、校训、校歌等方面的内容来体现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内核,却忽视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导致民办艺术高校容易在盲目的模仿和与综合类大学比较中失去自己的特色,也在学生的培育中模糊掉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高校文化品牌培育;建设研究
1 高校文化品牌培育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走高校特色化道路,增强高校竞争力
创建和培育民办艺术高校文化品牌,是高校找准办学教育定位,不断强化自身特色,并对自身建设特色进行高度概括的行为。对于民办艺术类高校来说,学校发展容易重外在轻内在,盲目的走“综合大学”的道路,使艺术高校脱离专业特色和实际,导致辨识度越来越低。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和提升是提高高校内在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可依托艺术类高校专业特色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围绕德育的精神内核,充实和拓宽学校文化活动内容和活动质量。
1.2 促进学风和校风的建设,发挥品牌凝聚力,形成师生员工的向心力
民办艺术高校良好的品牌形象,对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都具有凝聚作用,不仅能使团队和成员产生自豪感,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民办艺术高校发展的需要,使全体师生员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工作,关心高校发展,为提升高校竞争力而奋斗。学生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着建设的主体,将自己的思想与价值观念不断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而能促进优良校风和校园精神的培育。
1.3 发挥品牌信誉优势,为高校发展获得更多资源
品牌是高校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能够增强师生的认同感,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资和学生参与到品牌建设中来,还能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高校品牌一旦形成,将产生广泛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良好的高校品牌不但吸引学生和家长,也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更优秀的师资甚至政府的政策倾斜,将使高校的办学资源、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得到极大的拓展,提高入学率和就业率,从而给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2 建设思路
2.1 重视德育,建立和培育品牌文化的长效机制
树立德育首位意识和全员育人观念,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真正达到和谐统一。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精神内核的提炼能够使文化品牌对参与者产生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建立和培育品牌文化成长的长效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2.2 依托专业寻求符合自身發展的品牌特色
文化品牌的建设要“贴近专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专业本身,深入挖掘专业特色,才能让学生能够深入其中,感受到文化品牌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和对行为的规范。寓品牌内涵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全方位的校园生活,用健全的制度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用正确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约束和管理。
3 建设措施
3.1 深入挖掘培育专业特色,树立专业品牌
艺术类高校的专业特色本身就是品牌精神的提炼点。应把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要与专业相结合,依托学科的专业优势与特色,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优秀的校园文化首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和学术气息,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的专业训练和专业发展,并且较容易吸引学生参与。
3.2 继续秉承具有人文精神内核的校训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表现,也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与文化特色。对于具有多个二级学院无法精准找到学校品牌建设方向的高校,可以从小做起,利用每个学院的专业优势,先确立每个学院各自的品牌文化,再慢慢探索属于学校的品牌文化。而每个二级学院的文化品牌必须要紧紧围绕校训这个总的精神内核。
3.3 推进社团建设打造优质社团品牌
要把学生社团活动纳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主动介入,因势利导,做好协调社团组织与校内外有关部门的关系,积极为社团活动创造条件,注重帮助解决好活动扶持政策、活动经费、场所以及方向指导等问题,同时要以“品牌化、特色化、项目化”为发展方向,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形成各具特色的每社一品特色品牌活动。
“品牌”是优质、是特色、是精神内核的提炼。建设民办艺术高校文化品牌,既要重视德育这个最终目标的实现,又要充分考虑高校专业的优势和特殊性,立足学校专业实际,坚持德育内核,整合力量,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民办艺术高校发展的建设体系和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文化品牌的辐射力,带动和培育极具个性魅力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使更多的师生从中受益。
作者简介:史雯(1985. 1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