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道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江西 南昌 330072)
现今全世界范围内都在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人均水资源稀缺的问题,大多数地区的河流湖泊污染物数值远远高于其自身承受能力,以至于水体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在很大程度上给安全用水、人民健康以及社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完全违背了新时代背景下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愈发重视管控入河污染物数量,为了保障水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急需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控。
该矿区全年产量可达300吨左右,日工作时长24小时,应用轮班制,每班工作时长为8小时,每日排放疏干水高达5800m³,借助排水管流入矿区水处理站,经过处理使其水质达标,然后将其排放到近处的流河道内。该流河道由人工挖掘而成,通常用来灌溉农田,其补给成分为地下水。
其具体监测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分别是水质检测以及水文勘测。首先,是水质检测,其主要检测内容为检测矿井疏干水、排入河道、并流河道的水资源质量,同时结合我国标准规定要求分析以及保存检测样本;其次,就是水文勘测,其具体工作内容是依托于SWAT模型勘测该矿区区域内的水文,如土壤性质、地形地貌等,对区域内的交汇流情况进行确认,然后完成相关图纸的绘制工作[1]。
年径流量对排放疏干水给流域水环境造成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和水资源丰富时期进行对比,匮乏时掘井带来的影响更加恶劣。通过对该矿区进行综合评估,借助SWAT模型完成计算、监测排入、并流河道年径流量,最终得到的计算结果对应是86万m³、430万m³。
通过对详细的检测报告进行深入研究,同时结合我国水环境质量标准,可以发现该区域内的各项水质情况都符合我国的质量检测标准。其次,结合有关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得到其年纳污能力,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排入河道年纳污能力的分析研究
由此可知,水量增长的同时,年纳污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排水河道的年纳污能力要高于总排污量,所以该矿区疏干水的排放完全符合我国有关质量检测标准[2]。
结合上文中提到的各项数值,在排水以及并流河道都是稳流河道的情况下,符合我国标准要求,水质良好,基于此,后续会使用河流混合稀释模型完成排污后的水质检测,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Qh=河道水流量m³/s;Ch=河道污染物的浓度㎎/L;Cp=污水污染物的浓度㎎/L;Qp=污水量m³/s;C=混合水质浓度㎎/L[3]。通过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得到的结论就是:排放污水以后对于河道水质造成的影响较低,各项检测数据都符合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检测标准要求。
在顺利完成该矿区内的排污处理工作以后,大幅度提高了排水河道的总水量,河道的下渗量得到增加,可以让体积大的水流顺利流进地下水系统。同时因为该矿区内排放的疏干水有着良好的水质,所以就算是混合了排入河道水后,其水质检测结果为GB/T 14848—93的Ⅳ类水质标准[4],依旧能够达标。基于此,也就证明了该矿区排放的疏干水并不会危害到区域内的地下水环境。
通过上文中所有内容的详细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因为该矿山区域内排入河道的下端是当地农民建造的农田,所以本人还另外深入调查以及全面研究了矿山疏干水的排放是不是会影响到该区域内的农业灌溉等生产作业。结合文中出示的各项数值发现,当经过处理的矿区污水被全部排放以后,其混合到排入河道的流水水质依然符合我国农业用水的有关水质的标准要求,由此可见,并不会危害以及影响到农作物。其次,从用水需求的角度出发,因为该区域内农业生产的全面用水量接近2700m³,在矿区实施污水排放以后,排入河道的水量提高了将近1倍,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该区域内即使是在枯水期,农民的农业灌溉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基于此,可以证明矿区疏干水的排放不仅不会影响到农业用地,同时还有利于大幅度推动当地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5]。
为了使矿山能够进行安全开采,采矿活动需要抽排出矿井涌水,即将在采场周围对可以进入井巷或是对井巷有威胁的地下水进行有效疏干,使周围的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迫使采场周围地下水动力场产生影响。但在矿坑排水中矿坑涌水的水量大小占据非常大的决定作用,进行有效疏干,使周围的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迫使采场周围地下水动力场产生影响,但在矿坑排水中矿坑涌水的水量大小占据非常大的决定作用,会造成地下水在包气带中径流途径发生改变,从侧向径流变成了垂向径流,从而对地表灌溉系数、地表基流量与土壤墒情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文章结合相关的矿区入河排污口的河流、疏干水水质监测资料,以及根据该区域内有关的水文径流测站资料,把SWAT水文模型进行应用,计算出各河段的流域控制面积、水量,全面分析排污口设置后的水质变化情况、对地下水的影响以及对该区域内农业生产的影响。实践结果证明,该排污口的排放浓度和排放水总量符合要求,不会对环境及下游用水户造成影响,不受其他因素限制,通过设置合理的入河排污口,不仅对有关流域内的水文、水环境影响较低,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对排入口所在的支流水资源利用条件进行良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