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婷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厅”,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内涵,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
除了人人皆知的国有博物馆,全国各地还有不少民间博物馆。
国有博物馆的收藏侧重于文物和考古发掘资料,民间博物馆则是创办者根据个人兴趣、生活经历和资源条件等,收藏的大多是某一门类社会生活用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记录了社会生活的日常状态,使得历史更为生动丰满,充满趣味。
其实,重庆也“藏”着不少民间博物馆,但由于没有比较好的盈利模式,如何生存下去已成为这些博物馆目前最大的问题。
有特色、有情怀、有故事
位于巴南区的重庆长江石文化艺术博物馆,是重庆市首批民间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展厅面积只有400平方米,却藏有近7000方长江奇石,其中展出的精品奇石有2000余方。
三耳火锅博物馆位于白市驿金凤镇,收藏有陶、瓷、石、银、紫砂等材质的火锅物件600余件,以及2万余件与火锅相关的楹联、书画作品。创始人聂赣如说,火锅文化是3000多万名重庆人的无形资产,而自己依靠它有了事业和财富,所以创建了火锅博物馆,以弘扬重庆火锅文化,挖掘重庆火锅历史。
在合川区的友军辣椒博物馆,不仅能看到魔鬼椒、番茄椒、紫水晶观赏椒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奇异辣椒,还能通过图片、文字等介绍了解到各种辣椒的来历、用途、种植等知识。
此外,重庆还有钢琴博物馆、沉香博物馆等各具特色的民间博物馆。
位于两江新区鸳鸯街道的宝林博物馆常常在暑假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抽象的世界——匈牙利艺术展”“社区就是一座艺术游乐场——创新教育讲座”等。
民间博物馆与现代艺术碰撞,擦出了别样的火花。
宝林博物馆于2011年7月1日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并于2013年6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近30000人次。馆内拥有藏品近7000件,跨越年代广、品种类别多,其中200多件文物为国家三级文物。
宝林博物馆规模并不算大,但在博物馆执行馆长刘莉看来,这里有特色、有情怀、有故事。
“我喜欢呆在安静的博物馆里欣赏那些藏品。表面上看,它们只是冰冷的古物,其实每件藏品都有历史的温度,记录着一个个鲜活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看起来年轻时尚的刘莉曾参与宝林博物馆的筹备,对这间博物馆有着特殊的感情。
“博物馆创始人陈宝林先生从小受父亲收藏爱好的影响,在心中播下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刘莉说,陈宝林退休后筹建了这座博物馆,馆内很多珍品堪称国宝级别,“这是他和父亲的心血结晶,为的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瑰宝。”
据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6月,在重庆市文物部门登记备案的非国有博物馆共有23家(其中13家免费开放),藏品特色鲜明,填补了重庆博物馆门类的多项空白。
建馆不易 守馆更难
在奉节县夔门街道宝塔坪社区,诗城博物馆已与白帝城遥遥相对了15年。这是一栋三楼一底的仿清末民初时期奉节老城大东门民居的建筑,博物馆展厅面积约3000平方米,拥有各类藏品上万件,展出约5000件,包含了奉节从史前到现代的大量文化遗存。博物馆主人是土生土长的奉节人赵贵林。
三峡蓄水后,奉节旧县城淹没在水下。“车水马龙的街道,几天后就是一片废墟,不少家庭搬迁的时候,有些老物件就留了下来。建博物馆的初衷,就是把那些老物件保存下来,让它们沉静在平湖之中太可惜了。”2000年,赵贵林萌生了一个念头——筹建一个博物馆,用来“记录”奉节的文化遗存。
经过多方努力,赵贵林申请了奉节“大东门民居保护”项目,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那里得到20万元的科研经费,并把全家的积蓄10多万元拿了出来,又向做生意的妹妹借了20万元,再东拼西凑,终于筹集了80万元建馆资金。
“这些都是历史,值得被铭记。”当年58岁的赵贵林开始了“奔波”。
2004年5月12日,诗城博物馆正式落成。
“这些年来,不少单位和个人在参观诗城博物馆后,都尽力想帮助我们,有的还主动把收藏的东西送到博物馆:县委宣传部和縣文化局捐赠了一些办公用品;县移民局把他们做的县城规划模型搬了来;县交通局干部刘进和周武斌送来了两架古床,毛荣根先生把毛氏家族四代人的诗稿和手迹送了来;在外地工作的奉节人梁祥彬、史红军、肖敏等先生也将其作品送到博物馆,甚至有不少海内外著名的文化人士也给博物馆送来了他们的作品或藏品。”赵贵林说,每收到一件藏品,他就感动一次。
虽然藏品越来越多,但是博物馆始终挣扎在在生死线上。
尽管座落于白帝城旅游码头,地理位置优越,然而只有几个旅行社将它纳入参观游览范围。“开馆以来,我体会到了收藏的喜悦,也尝到了经营一家博物馆艰辛和苦涩。”赵贵林花了10年时间,才还完当初建馆时的欠债。
建馆不易,守馆更难。作为一家民间博物馆,诗城博物馆所有的运营开支都要靠赵贵林自己维持。
“门票收入并不能维持博物馆的运营。”赵贵林说,每年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在10000人次左右,带来的收入和经营费用比起来完全是杯水车薪。
“最多的时候有8个工作人员,但因为经费紧张,如今博物馆只有包括我和老伴在内的4个人负责管理。”今年70多岁的赵贵林说,自己和老伴住在博物馆里,另外请了两名工作人员协助打理博物馆,两个儿子会在周末过来帮帮忙,“每个月的退休金都贴补给了博物馆。”
出身中医世家的刘光瑞,于1996年创办了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后来又创办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两家博物馆的修建和藏品投入超过2000万元,每年博物馆正常运营所需的水电费、保安和讲解员工资等费用超过20万元。博物馆是非盈利性质,不收门票,即使他开办的中医少林堂医药馆能补贴一下博物馆的开支,也常常显得捉襟见肘。
除了三耳博物馆馆长,聂赣如还有一个身份:三耳集团董事长。他也坦言,“博物馆每年的运营费用超过10万元,如果不是靠公司补贴,博物馆很难维持下去。”
由于多数民间博物馆没有找到较好的盈利点,在“以商养馆”的模式下,路似乎越走越艰难。
坚守背后的出路
不过,已经有部分民间博物馆开始探索新的生存路径,比如围绕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
宝林博物馆就开创性地将文化产业引入到博物馆的整体经营中,依托博物馆的影响力和文化底蕴,打造文化产业园和其他文化产业链条,从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用产业收益反哺博物馆,以及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
“我们是完全依靠自有资金运营的博物馆。”刘莉说,经营文化产业带来的收益,让宝林博物馆在建馆第三年就已不会为运营经费发愁。
在整个宝林博物馆景区内,除了一栋主展馆外,还引入了多家文创类企业,以办公场地租赁的形式向这些企业收取一定租金;对部分有特色的文创类企业,直接以免租的方式引入。
“资源互换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我们负责提供场地,对方则会利用手上的资源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为博物馆吸引人气。”刘莉说,类似的合作有很多,比如办画展、搞藏品拍卖,亲子活动等。凡是入驻的合作企业,每年会要求他们举行至少六场活动,且活动主题要与博物馆相关。
近两年,宝林博物馆依托现有资源,陆续开办青少年培训课程。“跟传统的培训机构相比,我们有不少优势,比如丰富的藏品、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现成的场地资源。”刘莉说。
博物馆开办的青少年培训,也得到了重庆市文物局肯定。
近年来,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资金上的利好消息,也推动、激励着民间博物馆的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兴建、捐建或者与政府部门合作建设公共文化设施,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和管理。”
《博物馆条例》也明确提出:“国家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國有博物馆。”为民间博物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18年1月,市文化委(现市文旅委)联合7个市级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明确非国有博物馆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及附加税费。
市人大代表张双全曾在《关于支持民营艺术馆建设的建议》中提出,希望加大相关资金扶持力度。
从2012年开始,全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帮扶民间博物馆发展;2013年争取到中央财政奖励扶持资金133万元,全部用于帮助民间博物馆提升展陈水平、开展文物鉴定、完善内部管理等。
最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向诗城博物馆发出藏品借用函,准备借用馆内97件藏品参加《“国强”的生活——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生活变迁物证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