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佑志 黎郡英 张凤太
摘要:旅游对古镇土地利用影响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古镇研究的热点。使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选取青岩古镇创5A景区前后的2个时间点,研究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青岩古镇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演变。结果表明,青岩古镇景区在2013—2017年期间耕地、林地和住宅用地等3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在减少,商服用地、交通用地以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等3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长较快;在2013—2017年期间,1层建筑物的数量在减少,2、3、4层建筑物的数量都在增加。景区建筑物的增多及建筑面积的增大,使得整个景区的容积率从2013年的0.31增加到2017年的0.38;在2013—2017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以转向商服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及未利用地为主,各转入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和林地,其中商服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占用的耕地和林地较多;从青岩古镇发展的驱动力来看,古镇周边相对平坦的地形利于旅游用地从景区核心向四周扩展;青岩古镇在2013年被列入创5A级景区计划,对青岩古镇从景观提升、景区管理、智慧旅游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进行提升改造;青岩古镇具有距离市中心、机场和高铁站较近的优势,且离贵阳市这个最大的省内客源市场最近,成为省内外游客游览必去之地;古镇居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成为古镇旅游发展的民众基础。
关键词:青岩古镇;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古镇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的大潮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尤以江南地区的古镇发展迅速,具有代表性古镇有周庄、乌镇和西塘等。古镇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大旅游的背景下随着旅游发展而发生改变[1-2]。
在当前国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战略举措下,旅游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古镇旅游地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从研究内容上看,众多学者们的研究侧重于旅游用地分类体系[3-4]、旅游用地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1,5]、旅游商业化用地空间格局演化[2,6-7]和旅游地景观格局模拟[8]等方面。从研究尺度上看,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不同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不断出现,研究尺度从单一的时间尺度向长时间序列转变[9],从宏观到微观尺度转变[4-5]。從研究对象上看,除了研究具体的物质变化外,还聚焦在依存于古镇上的非物质文化研究[10],以及旅游地空间格局变化对当地居民生计影响的研究[11-12]。在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从微观尺度研究古镇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本研究使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青岩古镇旅游地在旅游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期揭示旅游地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贵州省古镇旅游资源丰富,本研究旨在为解决古镇旅游地旅游发展与古镇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借鉴。
1 研究区域与数据
1.1 研究区域概况
青岩古镇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附近多青色岩峰而得名,古为屯田驻兵之地。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距市区约29 km,距花溪南12 km 处。青岩古镇是贵州省四大古镇之一,青岩古镇景区在2005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2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青岩古镇在2010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201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首批中国特色小镇。2017年2月25日,新晋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2 研究数据
本研究所使用的遥感数据为Google Earth 高清影像,空间分辨率为0.27 m,时相为2013年9月30日和2017年4月1日,在时间的选取上主要考虑青岩古镇争创5A级旅游景区前后的2个时间点,以此反映青岩古镇景区的变化。采用人工数字化的方式获取青岩古镇2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实地调查主要在暑假展开,在2017年7月25日至8月19日先后6次去青岩古镇展开实地调研,具体核对所画地块信息是否准确,调查建筑物的层数(地下室未计算在内),通过核对工商登记信息及访谈等方式获取2时期土地利用的详细地类属性信息。
2 研究方法
2.1 古镇景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以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和GB50188—2007《镇规划标准》为依据,参考前人关于景区和村庄等土地利用划分的研究[1,4],结合青岩古镇景区的实际,形成了青岩古镇旅游地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表1)。
2.2 土地利用强度表征指标
2.2.1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动态度一般用于研究一定时间段内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与速度。土地利用动态度可整体表达景区平面的利用强度。具体公式参考文献[13]。
2.2.2 容积率 容积率即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4]。总建筑面积是研究区内所有建筑物底座的面积与层数相乘再加和汇总的结果。为了达到景区风貌的统一,景区往往对建筑物的高度做一些控制,以免破坏景区整体的风貌景观。因此,通过分析景区建筑物的层数、建筑面积和容积率等信息可以了解景区立体发展的强度。
2.2.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为了更为细致地展现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须要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地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去向[14]。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格局总体动态变化特征
由图1可知,各土地利用类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景区东、西、南、北门,停车场的修建,使各停车场至核心景区4个检票口之间的区域得到较快发展,土地利用类型以转为商服用地为主,尤其是以北门变化最大,这是因为北门作为青岩古镇的主入口,人流量最大。在景区的西南部新建湖泊、道路和赛车场等新项目,以此引导客流,形成新的旅游增长极。由于对古建筑的保护,核心景区内部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小。使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方法可展示青岩古镇景区平面上的变化,结合表2的统计结果来看,耕地、林地、住宅用地等3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在减少,2017年与2013年相比分别减少了18.86、4.10、2.00百分点;商服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等3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长较快,2017年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8.87、7.45、4.49百分点;水域、工业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幅较小。
3.2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使用容积率的方法来展示青岩古镇景区立体上的变化,继而使用转移矩阵的方法更为详细地研究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关转化。
3.2.1 景区容积率变化 由图2可知,整个景区建筑物以2层为主,在2013年和2017年占比分别是58.55%和61.35%,这主要是由于青岩古镇景区对新建建筑物一般控制在2层。由表3可知,1层建筑物的数量在减少,2017年比2013年减少了12.33%;2、3、4层建筑物的数量都在增加,尤其是4层建筑物增加了71.43%。5、6层建筑物在2017年仅共有8栋,且分布在核心景区之外,但过高的建筑层数对景区整体的景观风貌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景区建筑物的增多及建筑面积的增大,使得整个景区的容积率从2013年的0.31增加到2017年的0.38。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未利用地以空闲地为主,大部分已经被平整过,需要注意的是,大量的未利用地正成为潜在的建设用地,所以在未来随着旅游活动的增强,景区容积率还会继续变大。
3.2.2 景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 由图3可知,青岩古镇景区从2013—2017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化。通过表4的统计来看,以转向商服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及未利用地为主。由此可见,商服用地和交通用地在旅游业的驱动下发展较快,交通用地主要用于解决旅游者方便到达青岩古镇东、西、南、北门以及在景区内游览便利的需求,商服用地用于解决旅游者的食、住、购、娱方面的需求。未利用地面积较大的原因是目前景区仍处于快速发展期,截至研究时间点,大部分未利用地以空闲地的形式存在,处于平整土地后的待开发状态。进一步分析发现,各转入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和林地,其中耕地面积减少47.87 hm2,林地面积减少16.73 hm2;其中商服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占用的耕地和林地较多。
3.3 驱动力分析
3.3.1 自然因素 青岩古镇是因为军事目的而建立的,所以在选址之初就考虑了军事防御等功能。青岩古镇的主体建立
在山丘上,而周围平地较多且有河流流经,便于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耕地分布面积较广,较低的缓丘上分布有林地。这种地形利于旅游用地从景区核心向四周扩展,在交通先行的引导下,围绕青岩古镇的道路通过改扩建和新建的方式得以修建起来。在便利交通的情况下,景区东、西、南、北门的停车场得以扩建和新建。
3.3.2 政府主导投资 在贵州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贵阳市花溪区被列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青岩古镇即位于花溪区的青岩镇。贵阳市为贵州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但长期以来缺乏5A级景区,旅游带动作用不强。因此,贵阳市在2013年提出打造5A级景区计划,青岩古镇凭借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被列入创5A级景区计划。在政府的主导下,投资7亿元对青岩古镇从景观提升、景区管理、智慧旅游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进行提升改造。2017年2月16日,青岩古镇景区创5A成功。青岩古镇景区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从而导致景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剧烈。
3.3.3 市场需求 在贵州市旅游“井喷式”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外游客大量涌来,贵阳市作为贵州省旅游的重要中转站,加上青岩古镇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以及距离市中心、机场和高铁站较近的优势,往往会成为游客进入贵州省旅游的第1站或离开贵州的最后1站。青岩古镇作为贵州省四大古镇之一,离贵阳市这个最大的省内客源市场最近,再加上多样的美食,成为贵阳市市民周末游憩的重要场所。
3.3.4 古镇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 随着青岩古镇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大量的古镇居民及周边居民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古镇居民参与旅游的方式主要有3种:独立创业者,主要是沿景区主干道的居民住房自行改造后,从事旅游住宿、餐饮等活动;从事旅游服务业,主要是为旅游公司或各旅游餐饮、住宿企业打工;出让租赁房屋,有些居民通过出让租赁房屋的方式获取收益,或搬出古镇,或在古镇内易地居住。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使用Google Earth 高清遥感影像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选取青岩古镇创5A景区前后的2013年和2017年2个时间点,研究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青岩古镇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演变。主要结论: (1)青岩古镇景区在2013—2017年时
间段内耕地、林地和住宅用地等3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减少,2017年与2013年相比分别减少了18.87、4.11、1.99百分点;商服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等3种土地利用类型增长较快,2017年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8.87、7.45、4.49百分点。(2)整个景区建筑物以2层为主,在2013年和2017年占比分别是58.55%和61.35%。1层建筑物的数量在减少,从2013年至2017年减少了12.33%;2、3、4层建筑物的数量都在增加,尤其是4层建筑物增加了71.43%。
这主要是由于青岩古镇景区对新建建筑物一般控制在2层。景区建筑物的增多及建筑面积的增大,使得整个景区的容积率从2013年的0.31增加到2017年的0.38。(3)青岩古镇景区从2013—2017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化。其中,以转向商服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及未利用地为主,各转入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和林地,其中耕地面积减少47.87 hm2,林地面积减少16.73 hm2;其中商服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占用的耕地和林地较多。(4)从青岩古镇发展的驱动力来看,古镇周边相对平坦的地形利于旅游用地从景区核心向四周扩展。青岩古镇在2013年被列入创5A级景区计划,在政府的主导下,投资7亿元对青岩古镇从景观提升、景区管理、智慧旅游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进行提升改造。青岩古镇具有距离市中心、机场和高铁站较近的优势,且离贵阳市这个最大的省内客源市场最近,成为省内外游客游览必去之地。古镇居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成為古镇旅游发展的民众基础。
尽管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从微观上反映青岩古镇景区细微的时空格局变化,但发生在房屋内部的变化和文化景观方面的变化无法通过影像反映出来,如整修历史建筑一般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房屋内部的整修居多,所以遥感影像并不能通过遥感影像反映出来;智慧旅游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建设也不能反映出来。
致谢:感谢2014级地理科学专业的侯先成、辛加映、李树月、余兵蓉、陈凤娇在实地调查中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吳丽敏,黄震方,曹芳东,等. 旅游城镇化背景下古镇用地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以周庄为例[J]. 地理研究,2015,34(3):587-598.
[2]吴骁骁,苏 勤,姜 辽. 旅游商业化影响下的古镇居住空间变迁研究——以周庄为例[J]. 旅游学刊,2015,30(7):26-36.
[3]周菲菲. 我国旅游用地分类与开发模式研究——以山东省广饶县为例[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4]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 地理学报,2011,66(12):1707-1717.
[5]陈志钢,保继刚. 典型风景名胜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为例[J]. 地理科学,2010,30(4):544-550.
[6]陈志钢,保继刚. 典型旅游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形态演变及影响机制——以广西阳朔县为例[J]. 地理研究,2012,31(7):1339-1351.
[7]黄 睿,曹芳东,黄震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古镇旅游商业化用地空间格局演化——以同里为例[J]. 人文地理,2014,29(6):67-73.
[8]范 强,杨 俊,吴 楠,等. 海岸旅游小镇景观格局演变与动态模拟——以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J]. 地理科学,2013,33(12):1467-1475.
[9]席建超,王新歌,孔钦钦,等. 从传统乡村聚落到现代滨海旅游度假区——过去20年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J]. 人文地理,2016,31(1):130-139.
[10]张建忠,刘家明,柴 达. 基于文化生态旅游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后沟古村为例[J]. 经济地理,2015,35(9):189-194.
[11]贺爱琳,杨新军,陈 佳,等.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为例[J]. 经济地理,2014,34(12):174-181.
[12]席建超,张 楠. 乡村旅游聚落农户生计模式演化研究——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案例实证[J]. 旅游学刊,2016,31(7):65-75.
[13]叶高斌,苏伟忠,陈维肖. 太湖流域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高程特征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6):938-950.
[14]戴德艺,饶映雪,刘殿锋,等. 1989—2015年武汉市城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10):1545-1554. 樊建新,曾 宇,孙姣霞,等. 淹水过程中土壤硒的形态转化[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6):27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