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纯
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起初,产业集聚似乎是产业自然进化的结果。像钢铁、煤炭、石化、重型机械等这类集中型产业一旦落子某地,就会通过投入产出的循环效应,像滚雪球一样,形成连锁积累效果,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并将增长效应扩展到邻近地区。如果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推波助澜,产业集聚还可能演化为一种成熟的产业推动模式:围绕大类产品(产业),先抓住1-2家骨干企业,然后打破企业界限,使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配套成龙”,协作生产,以此提高地方工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目前我国各地有大量产业集群,相当部分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品类单一、产品低端、同质化竞争、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占大多数。集群内企业在产品、零部件、设计、工艺、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企业同质化竞争多于差异化竞争。一方面,大企业“大而不強”,难以形成如大型跨国公司一样具有竞争力的“航母级”企业群;另一方面,小企业“小而不专”,不利于形成大量在细分领域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单项冠军”,这样的产业集群很难承受住市场剧烈变化和激烈竞争的考验。
正因如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群在一个地方共生共荣只是产业集群的正面,而产业集群转移、衰退甚至消亡是产业集群发展变化的另一面。我们已经看到长三角、珠三角的低成本集群向我国北方和中西部地区甚至东南亚迁移,不少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群严重枯竭,为产业集群培育敲响了警钟。
北京大学产业集群研究学者王缉慈教授认为,产业集群要向上突破,需要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我国发展集群的任务是孵育创新集群,而不是继续打造追逐低成本的集群。那些依赖海外市场的外贸加工集群,企业之间往往争夺定单,缺少本地联系,需要在产学研结合、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方面进行深刻变革。所以,外贸导向的集群需要向内需导向的集群演变,需要特别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而制度创新是集群竞争力之本。
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必须是有分工合作、每个环节有门槛、有各自的竞争力、有整体行业门槛、有创新活力的集群。龙头企业要摒弃“大而全”,小企业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细分市场中找到市场空白点,实现错位竞争,成为龙头企业的配套环节。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制造业企业的“求异思维”给我们十分有益的启示:像无数隐形冠军那样,专注于在自己的领域做精做细,把它做到最好,从而形成竞争力。
促进产业创新,是当前集群发展的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