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幼飞 汪佳
“飛机在我头顶上时,我就对准头顶上打;飞机在我斜上方时,我就把枪对准斜上方打……”
8月18日上午,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一座半旧的楼房前,一位91岁的老人用浓重的口音断断续续地述说着。
老人名叫蒋诚,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
花白的头发、布满老年斑的脸庞,毕竟已是耄耋之年,前年的一场病后,蒋诚的记忆力日渐衰退,一段话他往往要重复说上好几遍。
“战场上,您害怕吗?”
“不怕!怕什么?打(敌人)越多我就越兴奋。”老人浑浊的双眼瞬间有神,他的双手开始剧烈地颤抖。
没有人能想到,就是眼前这位看起来颤颤巍巍的老人,在上甘岭战役中,在右腹部肠子被炸出体外的情况下,以重机枪歼敌400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并且奇迹般地用机枪击落敌机一架,荣获一等功。
时光荏苒,战场的硝烟早己散尽,但那段峥嵘岁月,却化作一枚枚军功章,被蒋诚封存在记忆的深处。
直到36年后,一份迟到的立功喜报送到家时,这位战斗英雄的故事才逐渐被大家知晓。
蒋诚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战乱中度过的。他曾在大街小巷乞讨过,也曾在别人的田里劳作过。
“家里仅有两亩地、两间佃房、一头牛,却要养活全家七口人。”在苦难的折磨下,蒋诚早早地成熟起来。
1949年12月,迎着炮声,21岁的他选择参军,拿起武器保卫国家。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嘹亮的歌声在空中盘旋,被提拔为机炮连副班长的蒋诚,扛着自己心爱的机枪,同战友们一道奔赴抗美援朝战争前线。
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坚毅。
1952年11月8日,蒋诚所在的92团到达上甘岭。
彼时,上甘岭537.7高地已陷入最危急境地——经过连续4日的浴血奋战,仅剩24人退守7号坑道,并且连续11天断水断粮。
“11日发动反击!”上级下达了命令。
“轰——”炮火声响彻战场,死亡的气息在空气里弥漫着,天空渐渐被染成了血红色。
看着战壕里战友们的遗体,年轻的蒋诚没有害怕:“我站在沟底,把机枪架在上头,就开始打,也不管打不打得着。”
忽然,“砰——”一颗炮弹在离蒋诚不远处爆炸,高速旋转的弹片旋即在他肚子上划出一道长长的口子。
“肠子掉出来了,就把肠子揉进去继续打。”尽管身体受到重创,蒋诚却并没有放下手中的武器,“黄继光曾用自己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我这点痛又算得上什么!”
悲壮的一幕在蒋诚的脑海里浮现,他曾趴在草丛中目睹了黄继光英勇牺牲的全过程。
黄继光的举动感染着蒋诚,顶着枪林弹雨,他竟然用机枪生生击落了一架敌机。
不仅如此,在立功受奖说明里,还记载着蒋诚的另一项辉煌战果:“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有力地压制了敌火力点,封锁了敌运输道路……”
蒋诚因此荣获一等功。
“最近的天气以阴雨天为主,大家养蚕要注意……”
1988年,每天早上6点,蒋诚洪亮的声音都会通过隆兴乡(现隆兴镇)广播站,传入村民们耳中。
随后,他开始挨家挨户询问乡亲们最近养蚕时遇到的问题。
蚕桑养殖技术员这份工作,蒋诚已经做了24年。
1954年,在朝鲜战场征战4年的蒋诚随部队回国,随后他接到了自己的新任务——修建营房,因在修建过程中表现突出,再获三等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部队崭新的营房建好了,蒋诚没来得及住上一天,就带着简单的行李复员返乡了。
回到家乡,这个在战场上悍勇无比的英雄,重新成为了一个农民,但是对于自己取得的荣誉他只字不提。
“我们就晓得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不晓得他立过那么大的战功!”小儿子蒋明辉称,“爸爸性格好,话很少。”
返乡后,蒋诚先在隆兴乡当民兵,后又去江津等地修建铁路。直到1964年4月,因为有过硬的蚕桑养殖技术,才又回到隆兴乡从事蚕桑养殖工作。
当时,合川隆兴的蚕桑在整个四川省都很有名,一年养四批。
桑树嫁接、繁育蚕种、蚕茧收烘等,都需要技术指导,蒋诚几乎天天走村串户。
“当时没有手电筒,他经常摸黑走路,脚指甲盖都踢翻了。”妻子陈明秀还记得,当时隆兴乡一年能收几万斤茧子,乡亲们几乎都以此为生。
“那时年纪小,觉得父亲眼里只有集体,都不管我们,遇到蚕茧回收时更是一个月见不到他的身影。”在蒋明辉眼里,这是个“不称职”的父亲。
面对家人的埋怨,蒋诚一如既往地沉默着。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揣着馒头,依旧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在5点出门,“中午饿了就啃两口馒头,绝不能给乡亲们添麻烦”。
等蒋诚在外忙碌完回到家时,常常是夜里10点,家人们都已经早早睡下。
蒋诚洗了把脸,点燃煤油灯,趴在长凳子上,一笔一画地整理着当天在乡亲们那里收集到的养蚕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得赶紧整理出来,明天通过广播把这些告诉大家。”想到这里,蒋诚把身子弯得更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