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作教学中融入儿童电影的实践与思考

2019-09-25 06:54孙静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习作儿童教学

孙静

作为“光与影”的艺术——电影,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摄影于一体,其呈现出的万千形态就是一部人类史。而儿童电影更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配音、扣人心弦的情节感染着儿童,在浸润中启发儿童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那么,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儿童电影作为一种超文本形式引入课堂,与习作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既探索了习作教学新视界,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播下希望的种子。

一、依据学段特点,精选电影篇目

儿童电影题材广泛,涉及领域也较多,是否只要是儿童电影都可以拿过来与习作教学进行融合呢?回答是否定的。首先,我们要明确,融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习作教学活动的开展。儿童习作生态的改善,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视域下进行。因此,在儿童电影的选择上要适切,由经典的儿童名著改编的影片是首选。在将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影片的表现形式链接的同时,适时带给学生一些电影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同时,小学三个学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意志情感、语言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也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我们针对这样的差异与需求,在众多的儿童电影中选出适合的影片,每个学段16部影片,科学地安排好它们的顺序,并依据课标匹配对应的写作形式——低段以“写话”为主,中高段则是“习作”。(如下图)

二、依据教学目标,巧设放映契机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做“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时曾这样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由此可见,儿童电影在习作教学中,重要的功能是“激活”本身,何时播放、放映多少、怎样出现等,这些不应设有固定的套路,被一些模式所束缚,应该根据学生的习作需求以及当次习作教学目标而定。

比如,学生需要打开习作思路,多积累些习作材料,可以在作前播放完整影片,当作“开胃前菜”;如果为了引导发现故事结构表达上的秘妙,可以在范文的学习过程中穿插进行——学一部分文本,看一部分相关的影像资料,或是先看片段,再引入文本;如果为了解决学生在当前学段普遍存在的习作弱点,可以安排在专门的讲评课上进行播放、引导,与习作目标呼应……抓好儿童影片放映的契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依据成长需求,“影”“文”有效融合

1.契合节律:激发习作兴趣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形象思维特征明显。儿童电影具有极强的视听性和逼真性,为儿童模拟出一个可以“走进去”的世界。这样的艺术形式对儿童来说颇具吸引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往往能够让人专注,并产生积极的意义。依据以上原理,我们可以在作前引入与习作内容相关的影片,唤起儿童表达的兴趣与热情。这样,他们不仅不会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反而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体验中享受表达的乐趣。

如《帕丁顿熊》是一部有情有趣、深受儿童喜爱的影片,讲述了一个爱吃果酱的秘鲁小熊抵达伦敦帕丁顿车站时迷路了,布朗一家收留了它,并给它取名“帕丁顿”。小熊要像人类一样生活,刷牙、洗脸对它来说就是巨大的挑战,也闹出了很多“灾难”……学生们看着笑着,为小熊的笨拙着急,也为小熊的幸运鼓掌。这时候习作题目《帕丁顿的伦敦历险记》一经抛出,学生们眼睛就发亮了,拿起笔“刷刷刷”投入到自己的想象世界中,连课间都不愿意出去玩。

2.积累素材:拓宽习作视野

从目前的习作现状看,在小学阶段,学生最头疼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这主要是和该年龄段的学生生活视野狭窄、体验领域受限有关。而儿童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它穿越时空、贯通古今。在观赏的过程中,学生就像用另一双眼睛在看世界,情不自禁把自己代入其中,与主人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经历种种波折惊险。不知不觉中,可以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不再像以往那样苦于无话可说。再者,影片中的某个画面、某段音乐,也许能在瞬间唤醒学生的记忆原型,各种熟悉的生活场景一一浮现在脑海,这些都有助于弥补儿童日常生活的单调、社会经验的不足,将习作的视野进一步打开。

比如《夏洛的网》是一部关于友情的童话,同名的影片一经推出就风靡全球。美丽的扎克曼农场、可爱的小猪威尔伯、善良的小姑娘芬恩,紧紧吸引着学生们的视线。威尔伯在它的好朋友灰蜘蛛夏洛以及老山羊塞缪尔、小老鼠坦普利特等众多朋友的帮助下,摆脱了变成火腿的命运,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学生们见识了美国乡村生活,认识了很多动物,开阔了视野,更被这浓浓的友情打动着,无形中积累了习作素材。

3.借鉴技法:提升言语表达

电影的语言与文学的语言有着必然的联系,许多方面是共通的,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如,都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重视语言锤炼,注重情感的表现方式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习作表达力的实际情况,将电影资源进行有效转化与运用。

(1)迁移情节的架构。

学生习作的一大“通病”就是讲不清——叙事条理不清晰,层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而优秀的儿童影片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故事,运用影片的故事结构引导学生来映射自身叙事情节的架构,往往会取得“哦,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效果。如《宝葫芦的秘密》的主人公王葆是个小学生,他很懒惰,总是想不费力气取得成功,处处依靠一个能让人心想事成的宝葫芦,但处境却越来越糟糕,差点被当成小偷抓起来。后来他明白真正的成功只有靠自身努力才行,最终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了游泳比赛冠军。由于影片主人公与学生年龄相仿,学生很自然地就把故事的架构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有的学生写《金手指》,想象自己获得了神仙秘籍,什么竞赛都是第一,但是很不快乐,内心发虚。有一天秘籍消失了,自己被打回了原形,后來靠脚踏实地的努力,真正提升了实力,内心才得到了真正的安宁。巧妙的架构迁移,不仅丰满了习作情节,还让读者明白了深刻的道理。

(2)挖掘台词的魅力。

经典的儿童影片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台词。仔细琢磨这些经典台词,进行语言文字背后的魅力挖掘,会给学生习作很大的启发。如《小王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智慧源泉”,尤其是对于“等待与幸福”的描述。狐狸对小王子说:“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对这句话中的幸福,我们将其作为一个讨论点,讨论这种幸福的感觉和幸福的代价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相似的体验。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在等待好朋友一起出来玩的时候,就有过这种感受;有的说,我在生日临近,期待礼物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觉;还有的说,快过春节时,我等待外出工作一年才回家一次的爸爸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心情……由此,孩子们对于什么是幸福,都有了自己的思考。

(3)描摹细节的特写。

人物的描写要栩栩如生,使读者见文如见人,从而达到突出事物状态、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这需要细节的描摹刻画。我们可以利用影片的特写镜头,来进行指导习作中的表情达意。让学生在具体可感中清晰细节是什么,为什么要有细节,以及怎样捕捉、描写细节,进一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伊朗影片《小鞋子》末尾,贫穷的哥哥阿里为了给妹妹赢得一双球鞋,奋力地奔跑在崎岖的赛道上。影片中,镜头先是聚焦在他坚定的眼神、抿紧的嘴唇上,然后转移镜头,特写他赤裸的已经被硌出血的双脚上……我们反复观看了这一分钟的镜头,然后进行讨论:为什么影片只聚焦眼神、嘴角和双脚。学生们恍然大悟,这些细节的放大都是为了凸显阿里为了妹妹奋力拼搏的精神,渲染了兄妹间深厚的情感。在修改习作环节,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运用“头脑播放机”,先读自己写作的文字,然后在脑海中畅想,能否浮现出描述的情境,以此来检查自己的细节描摹是不是到位传神。

4.碰撞思维:创新习作形式

电影和文学有着密切联系,还可以依据影视资源发起“头脑风暴”,进行思維碰撞,衍生出许多新型的写作文体和形式。比如可以设计影片宣传海报、续写改编剧本、创编电影推荐语等,让习作教学走出目前存在的“形式过于单一、指导过于狭隘”的泥淖。如经典影片《绿野仙踪》,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原著,仔细观赏改编的影片,然后推敲台词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角色性格,最后将影片改写成剧本,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表演。经过这样一个来回的过程,学生就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从文字到影像再回到文字,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并获得整体发展。对于习作素养高的学生,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写影片评论。从故事构思、人物塑造、经典台词、镜头、画面、音响、音乐、布景、色彩、构图、蒙太奇、演技等方面,选取2~3个角度对电影进行赏析,分析影视作品是如何突出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

此外,我们还尝试了许多其他形式的融合。如“在线播报”——优秀儿童电影推介,“影片大讲坛”——讲述自己的阅片见解,“我是小导演”——微电影拍摄和播出,等等。这些形式给学生的日常生活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让校园生活增添了无限的魅力与色彩,更让学生们在文学鉴赏、阅读评论、检索搜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习作儿童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留守儿童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六一儿童
教育教学
习作展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