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俊 翁辉 姜广贺
【摘 要】本文分析了在新的形势下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当前陆军部队在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培养周期长、人才保留困难、地方培训效果不佳、院校教学资源相对滞后等问题,提出应结合部队单位实际,从严把入口关、改善教学条件、注重方法手段等方面提高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 TJ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1-014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1.064
装甲装备维修人才是指掌握了装甲装备相关专业技能,能够满足维修工作岗位需求的人员。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武器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加快,装甲装备也随之快速更新换代,新系统、新设备层出不穷;同时,在陆军大抓军事训练的背景下,装甲装备动用多,强度大,训练、使用过程中故障次数随之增加,这都对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裝甲装备维修人才队伍的建设越发重要。但是当前装甲装备维修人才数量因编制体制调整等原因有所减少,人才质量方面也因培养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有所下降,本文就加强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1 认清加强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1 应对新装备维修保障任务的需要
在习主席新时期强军目标带领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正加速推进,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使得武器装备高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装甲装备种类、型号更加多样,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大批量的新装备配发至陆军部队后,一方面新装备在初期使用阶段时,容易因设计缺陷、制造工艺问题而导致高故障率,直接增加了维修保障任务量;另一方面,新装备高新技术的应用及复杂的系统使其在维修过程中更加困难,技术要求更高,提升了维修的难度,这都对当前保障体系下的装备保障力量提出了较大的考验,因此,加强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是当前解决新装备维修保障问题的关键。
1.2 完成部队日常装甲装备维修任务的需要
习主席指出要建设一支世界一流军队,并对部队实战化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军部队深入贯彻习主席指示精神,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更难的考核大抓军事训练。在此背景,部队装备动用数量多、强度大,加之使用环境恶劣,导致新老各类装备在使用产生大量故障,在不能长时间影响军事训练的前提大,使得装备维修任务随之大量增加,对维修保障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随着摩托小时消耗增多,大量装备面临中、小修,修理过程复杂,工时消耗增多,这也对维修保障力量提出了较大的考验。因此,为解决当前保障力量与装备维修任务不匹配这一矛盾,必须持续加强装备维修人才培养。
1.3 完成未来作战时装甲装备战场抢修任务的需要
现代化战争中,战场变得更加透明、立体,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敌我在陆、海、空、天、电磁等方面激烈对抗,高精尖武器的投入,高效能高强度的火力打击将对战场上的装备造成严重的损伤,这使得装甲装备战场抢修的任务更加繁重和严峻。由于战时的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相对分散,各个伴随保障的维修小组要在战场极端条件下,完成对战损装甲装备快速抢救抢修,并确保其恢复一定战斗性能,这对所有参与维修保障的人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装甲装备维修人才的培养,提高装甲装备战场抢修能力。
2 当前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维修骨干培养周期较长,人才保留压力大
部队装甲装备维修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发挥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维修骨干的作用,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在日常的装备维修训练、演训保障、等级维修等过程中以修代训、以训促修,一般来说在某一专业培养一名优秀的装甲装备维修人员需要3-5年。由于受服役年限的限制,加上部队编制体制的调整,大量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维修骨干离开部队,同时也存在一部分装甲装备维修人员因思想松懈或其他原因,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拒绝长期服役,而人才培养周期又相对较长,很容易导致某些维修专业“青黄不接”,影响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的整体建设。
2.2 军工企业培训效果不明显,高新技术掌握困难
当前部队也会依托装甲装备生产、维修厂家等军工企业对内部维修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但从实际情况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数量限制较大,培训时间相对较短,部队往往挑选部分维修技术相对较好的人员赴生产厂家及维修厂家进行培训,为了不影响单位正常的维修保障任务,同时维持日常工作有序开展,从人员数量、培训时间上加以限制,直接影响了学习培训的效果,特别是对新装备新技术的学习以及对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维修培训,技术要求高,修理难度大,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效果。所以,在日常装备维修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以换件修理为主,新装备新系统及核心部件的维修仍然需要依托生产及维修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修理。
2.3 院校教育资源相对滞后,专业不对口率较高
院校培养的初级技术军官及专业技术士官也是部队装甲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的成体系的教学资源都是经过多年沉淀所积累的,相比部队新装备的大量配发及快速更迭稍显滞后,导致院校所学与部队实际所用存在一定的脱节,虽然在装备原理、技术标准等方面相联相通,但其到部队后要快速适应新形势新装备,仍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重新学习、提高能力。另外,对初级技术军官来说,分配到所在单位后,会根据部队实际所需,被安排到不同的岗位,往往出现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部分在专业对口岗位的军官也主要以组织管理为主,被其他工作所牵制,实际参与维修及技术研讨相对较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 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3.1 严格把好入口关,打牢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的“人员基础”
由于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周期长,人才保留困难,为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延长人才作用发挥年限,因此要严格把好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的入口关,不仅要挑选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思维相对灵活、动手能力较强的战士,还要关注其思想是否过硬,是否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否愿意在部队服役达一定年限,把住人才培养的源头,确保人才培养价值。对于综合能力素质较强的战士列为重点维修人才培养对象,一方面可通过送学的方式利用相应教育机构对其进行初级培训,加强教育管理,严格考核标准,切实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及综合素质,为下步实际岗位专业培训打下扎实基础;另一方面可通过加强日常维修技能训练、维修骨干重点帮带、维修训练资源重点倾斜的方式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任职能力。
3.2 改善教学条件,强化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
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完善的设施条件可以使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事半功倍,因此应根据部队当前装备建设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立足单位实际,加强专业训练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资料的更新、完善。一方面要完善修理工间、训练场地的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资源,坚持便于维修展开、便于训练实施、便于考核组织的原则,进行场地改造,增设专业修理平台,增配相应机工具设备,确保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受场地限制。另一方面结合单位装甲装备相关专业向上级申请配发新式的教材教具,以透明装备模型为例,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装备的工作原理、管路连接、线路走向有更加直观的印象,便于在维修作业过程中准确判断故障部位,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另外,规范、整理、更新各装甲装备维修专业教案,详细讲解修理方法及技术标准,明确修理流程、细化修理步骤,为各专业教学提供理论支撑,确保专业学习、训练不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3.3 注重方法手段,提升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各种方法手段激发其训练热情,检验其学习成果,确保训练成效,提升培养质量。一是定期组织专业比武。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激发其参加维修技能比武的热情,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其训练积极性,还能在比武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与其他人员的差距,为后续的训练增加动力。二是加强演习演练。在实战化演练的过程中充分检验装甲装备维修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令其认清岗位所需,发现自身短板,通过以演促训的方式不断提升其维修技能及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三是严格资质认证。对从事某一专业一定年限的装甲装备维修人员进行专业资格认证,通过严格的理论与实操考核全面检验其专业技术水平,为通过考核的维修人员颁发相应等级的资格证书,明确其维修资质,以持证上岗的方式确保装甲装备维修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四是依托地方力量培训。继续将基础扎实、有培养价值的装备维修人员送至军工企业进行学习培训,充分利用军工企业丰富的人力、设备、技术资源,增加培训时间,注重培训保障,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使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訓由“随机化”变为“模式化”,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
4 结束语
装甲装备维修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越来越重要,对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及部队整体战斗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长远考虑,结合当前部队实际,发散思维、创新形式,把握装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装甲装备维修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黎建良,叶全国,王年生.部队初级装备维修人才培养的思考[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25(2):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