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中心医院心血管一区 苏红英 张淑芬 彭春莉 徐启明
心房颤动是一种具有快速性以及无序性特点的心律失常,该病多发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逐渐增高[1-2]。心房颤动发生原因多与年龄以及基础疾病类型有关,其中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概率较高[3]。心房颤动发作时,患者常表现出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脑动脉及周围动脉栓塞、心功能不全以及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等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多以抗凝治疗为主,积极治疗可取得明显效果[4],但患者出院后仍需进行长期的用药治疗,其中,服用华法林可有效预防血栓的发生,但是患者担心长期服用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故服用依从性较差。因此,加强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干预极其重要。本文对心房颤动患者实施微信平台健康教育,并分析其对患者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纳入本次研究对象为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200例,其中男115例,女85例;年龄45~80岁。纳入标准:① 根据临床症状,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房颤动;② 无语言及行为障碍;③ 对微信的使用功能有所了解;④ 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 患严重消化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② 重度高血压;③ 精神类障碍疾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按照出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依次列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
所有患者出院时,以口头宣教的形式对其进行用药、饮食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指导。患者均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每日1次,每次5 mg。治疗期间遵循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原则,戒烟戒酒,保证充分休息,保持情绪稳定。
观察组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如下:
(1)建立微信平台教育团队 团队由1名护士长、2名护理组长以及1名副主任医师组成,参与本团队的成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以及专业的业务水平,干预前对团队人员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以及微信各项功能进行培训。
(2)干预方法 由护士长建立微信群,出院当天由组长将患者拉入微信群,详细告知患者建立该群的主要 目的。并将所有患者个人资料以及疾病基本情况做好备注,以便患者提出问题时作出针对性指导;每日由团队人员推送心房颤动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微信健康教育内容包括:①心房颤动相关疾病信息,如病因、诊断、临床表现、并发症危害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等内容;② 华法林抗凝治疗相关知识,如相关药理、服药时间、服药注意事项以及不良反应等;③ 饮食建议,如饮食原则(低脂、低糖、少盐,禁烟禁酒,避免生冷辛辣食物)以及饮食调理方法等;④ 运动建议,如运动时间、运动适宜量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措施等;⑤ 自我管理,如情绪管理、出血处理以及INR复查等;患者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留下问题,团队人员会在24 h内及时回复并给予相关的健康指导;科室定期开展心房颤动相关的知识讲座,及时通知患者,并鼓励患者积极参加;通知患者定期复诊,复诊时间要求:出院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复诊,复诊时详细了解患者目前疾病发展情况、用药情况以及对心房颤动健康知识的掌握度,并做好详细记录;患者在微信平台随时可以进行心得交流,将自己学到的有效方法分享至其他病友。
1.评估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依从性采用颜文等[5]于 2015年对 Morisky 等研制的治疗依从性问卷(MMAS-8)进行汉化得到的量表,该表共涉及8项条目,该表总分8分,分值与依从性成正比,小于6分为依从性差,6~8分为依从性中等,8分为依从性好。
2.评估两组患者出院后后6个月的自我效能采用中文版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6],该表共涉及10项条目,每项均含“完全不正确”“尚算正确”“多数正确”及“完全正确”4个选项,分别记1分、2分、3分及4分,总分40分。总分>30分表示自我效能感非常高,20~30分表示自我效能感良好,总分<20分表示自我效能感较低。
3.评估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 QLQ-C30)填写,该表共涉及30项条目,条目1~28记1~4分,条目29、30记1~7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7]。
4.记录出院后6个月的房颤复发情况、出血情况及栓塞等不良事件情况。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及基础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观察组MMAS-8评分、GSES评分以及QLQ-C30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心房颤动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房颤复发率、出血率及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心房颤动是心律失常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在老年人中患病率极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心房颤动患者往往需要进行长期的华法林抗凝治疗[8-10],但大部分患者出院后各种因素导致治疗依从性下降,使预后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需寻求更为有效的方式帮助患者在出院后学会自我管理,提高健康意识。
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保健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医院传统的口头健康宣教模式已不能令患者对健康的需求得到满足,大部分患者希望能够通过更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健康保健信息。本研究中,对照组依从性、自我效能以及生活质量等评分均低于观察组,房颤复发率(16.0%)、出血率(13.0%)及栓塞等不良事件(15.0%)均高于观察组。说明常规护理对心房颤动患者的干预效果不佳。分析其原因,大部分患者年龄较高,记忆力较差,患者容易忘记宣教内容。此外,由于疾病造成的痛苦可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对疾病的恢复造成不利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倪惠琴等[11]研究结果相似。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微信成为了人们较方便、较直接的交流工具之一,微信在临床医疗教育中也逐渐被广泛应用。微信具有简便、快捷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直观的图片以及视频更容易理解。微信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通过实时交流,为患者答疑解惑,不断提醒患者哪些行为应加以坚持,哪些行为应及时纠正,以此确保患者获得的信息更准确、更有效。同时也能够使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更接近,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与体贴,从而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通过不断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互动,确保患者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得到有效的指导,从而不断督促患者坚持治疗,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重视度。微信具有保存功能,患者通过翻看聊天记录加深印象,从而学会自我管理,持续不断地对患者进行督促,更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
表2 两组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以及生活质量的比较(±s)
表2 两组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以及生活质量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MMAS-8评分 GSES评分 QLQ-C30评分对照组 100 4.2±1.5 20.4±4.6 62.7±7.1观察组 100 5.4±1.8 30.4±5.9 80.7±8.8 t值 — 2.58 3.78 4.92 P值 — P<0.05 P<0.05 P<0.05
表3 两组心房颤动患者房颤复发率、出血率及栓塞发生率比较 [例(%)]
综上所述,通过微信平台对心房颤动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使患者学会自我管理,增强自我效能感,确保治疗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因此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