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星
1958年,长沙烈士公园三号木椁楚墓出土了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绣片,丝绢上绣着细腻传神的龙凤图样。这幅楚绣在深埋地底两千多年后重见天日,仍能清楚地看出其所表现的龙凤飞腾的画面。这幅绣品图案线条流畅劲健,艺术效果奔放灵动,精美绝伦、令人惊叹。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精美的刺绣衣物,其中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等六种绣样与楚绣风格一脉相承,可见湖南地区刺绣不仅历史悠久,针法技艺也一直保持着高水平发展。
湖南地区刺绣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楚文化特质,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创造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是古代刺绣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
楚汉遗韵,湘绣自成一家
湘绣扎根于广袤的民间艺术沃土中,从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877年以前,湖南没有“湘绣”这一专门的称谓,但湖南民间,妇女们大多勤习刺绣,可谓“家家有绣女、村村有能手”,她们用巧手,在鞋面、茶褡、腰带、裙缘、枕头、手帕等日常织物上绣出花样,既实用又美观。
为补贴家用,一些多余的绣品作为家庭副产品出售,质量精美的绣品得以流传,刺绣能手的技艺受到大家争相仿效,从而创造出大量技艺精巧、题材广泛、品种多样的民间刺绣艺术作品,民间刺绣逐渐走向商品化生产。
湖南刺绣起初的颜色既不能深浅相混、也不能由浅转深。1877年,湘女李仪徽发明了“掺针”针法。“掺针”就是将不同深浅、不同颜色的丝细绣线,以均匀细腻的针脚,层层交替掺合多遍绣成,这样绣出的颜色自然和谐,达到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效果。
这种既能变易色级,又能融合无痕的混合线色的新绣法,一经面世,广受欢迎,“掺针”也成为湘绣最基础的针法体系。1898年,一位名叫胡莲仙的刺绣师傅在长沙市司门口开设了长沙第一家专门产销湘绣的绣庄——吴彩霞绣庄,标志着湘绣正式走上了商品化道路。
经过长期发展,湘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它生动写实,色彩明快,通过近百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突出绣线的光学特性,精细入微地刻画出物象外形内质。绣工以针代笔,以线润色,不仅在最大程度上保存画稿原有的神韵,同时通过精巧的刺绣工艺,艺术地再现画作的真实感与立体感。
湘绣极善于描绘花姿鸟态,能驾轻就熟地利用刺绣线条排列方向不同的丝缕和丝理,来表达花卉的脉络走向。用“游针”“毛针”“盖针”等针法绣出的鸟雀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屏开花艳喜东风》是湘绣花鸟代表作,画面上,五只孔雀颜色各别,顾盼呼应,神态各尽其妙,中心孔雀开屏,四周花卉缤纷。绣品运用“掺针”“齐针”等十余种传统针法绣成,将孔雀绚烂多姿、花卉的娇艳雍容展现得淋漓尽致,曾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南厅。2003年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翻新装修,包括《屏开花艳喜东风》在内的几幅湘绣作品被送回湖南,目前陈列于湖南省人民会堂。
针线作画,绣技享誉全球
20世纪初,湘绣就以精湛的技艺,鲜明的风格和完备的品类令世人瞩目,湘绣业也在繁荣中迎来了又一次技艺创新——那就是改革刺绣蓝本。
早期湘绣商品生产一般使用绣工自己代代相传的画稿,缺少专业画工参与,图案渐趋单调,当时绣工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缺乏刺绣图样稿本。于是,众多画师受聘于绣庄,专门绘制绣稿。这些熟悉湘绣工艺又各有绘画专长的湘绣画师,将中国画要素与刺绣进行结合,拓宽了湘绣题材,提高了湘绣的艺术品质。从此,绣稿设计以中国画为基础,诗、书、绣、印相结合的样式便成为湘绣的一大特色。
此时,湘绣的魅力已为世人所知。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湘绣获得金奖,世人赞其“浑笔墨于无痕,不审视不知其为绣画也”。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百年纪念博览会”上,长沙锦华丽绣莊送展《美国总统罗斯福》绣像。这幅绣品由当时长沙锦华丽绣庄总经理唐仁甫亲自担任画师,著名湘绣艺人杨佩珍担任绣师,绣品中罗斯福像身形挺拔、神态端庄、色彩生动。刺绣的针法全部采用湘绣传统的“直掺针”“齐针”和“平针”。每绣一针的落点,都巧妙地深藏在前一丝中间,平整精细,不留针痕,充分发挥了湘绣特有的技艺。开幕当天,这幅绣像被陈列在展厅的显著位置,观众莫不为之驻足称道。这幅绣品后赠送给了罗斯福本人,现藏于美国亚特兰大小白宫博物馆。
1938年11月,长沙发生文夕大火,不少湘绣作品付之一炬,锦华丽绣庄大楼几乎毁塌。1944年,日军侵占长沙,无数画稿绣线在烽火狼烟中化为乌有,绣庄或歇业或倒闭或迁往外地,湘绣行业受到致命打击。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湘绣行业才得以恢复。
精益求精,创新永不止步
新中国成立后,有着深厚艺术积淀的湘绣技艺开始全面复苏。绣师们纷纷飞针走线,钻研新技艺,绣制新作品。
1962年,余振辉等湘绣老艺人总结完善了刺绣狮虎的针法,这种针法可使狮虎毛发蓬松立体,被著名湘绣绘虎画师李云寈定名为“鬅毛针”。狮虎也成为湘绣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久享盛誉。代表作《饮水虎》和《雄狮》在1982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1985年被国家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成为湘绣的经典传世作品。
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在1978年率先开展难度极大“双面全异绣”技艺研究,用三年时间,形成了一整套的独特技艺。湘绣双面全异绣的工艺是在一块透明刺绣底料的正反两面上,绣出形象、色彩、构图、针法完全不同的两个画面。双面全异绣作品《望月》,1985年入选工艺美术国家珍品。绣屏两面分别为一位望月佳人的正面与背影,一面黑发似瀑,一面花颜如雪,人物身着长裙,层叠相交,隐隐透出内里的身段与肌肤,千针万线不见丝毫突兀,绝妙的刺绣工艺展露无遗。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上搭载四幅作为中华民族手工艺术杰出代表的湘绣,飞向太空。2006年,湘绣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和宝贵遗产,承载了湖湘优秀文化基因的湘绣,将继续绣出富饶美丽幸福的湖南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