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
根据全省第一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我围绕总要求和具体目标,开展了深入调研。期间汪洋主席、胡春华副总理视察青海工作,山东、天津、江苏党政代表团来青考察,我一路陪同,从接受视察考察的视角审视了全省的工作、审视了自己的工作。3个月时间,我去了5州2市、17个县(市、区)、12个农村(社区)、19个厂矿企业、10个校院站所,召开了8个座谈会,重点调研了主题教育、生态环保、脱贫攻坚、基层社会治理、特色产业、新型城镇化、对口援青等工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5月下旬,中央开展主题教育的意见下发后,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好第一批主题教育、跟进好第二批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主题教育的认识看法、思想动态是什么?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来到青海油田基地和花土沟生产区,走机关、到站所、入井队,与党组织负责同志和钻井作业一线党员交流。所到之处,油田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党建”光荣传统、“油二代”“油三代”学成归来子承父业的石油情结和火热情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感到,党员好、党建好,党建好、工作好,这是青海油田党建的最鲜明标识。调研结束后,我提议省委办公厅组成专题调研组,到青海油田学习他们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推动做好全省的党建工作。“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请放心”岗位建功立业活动,成为第一批主题教育的一项抓手和一大亮点。
主题教育启动以后,我去玉树调研,特意看望了尼都塔生一家人。这是一家四代有光荣传统的“康巴世族”,在巴塘草原上接力书写了一心向党、忠心报恩、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汪洋主席、王沪宁常委先后作了批示。我感到,这一家人,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能够向全省、全国推出这样的典型,是青海对全国主题教育的重要贡献。调研中,玉树的同志跟我讲,在今年年初的抗雪救灾中,有一条微信成为了“网红”:“为什么雪地美如画,因为一面面党旗映红了它”。这句话也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主题教育贵在见人见事见典型,用身边的人感染人、教育人,胜过一堆说教。我们开展主题教育,要促进和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让党的基层组织和每一名共产党员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让我们党的初心、党的使命根植于每一个党组织和党员的灵魂血脉里。
今年6月,我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三个最大”的重要指示,启动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如何通过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让各族群众在这里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我带着这个问题到西宁调研,看着扩大了、长高了、变绿了、更美了的西宁,和西宁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探讨交流,提出了“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厚植文明与绿色、丰满文化与创意、保障健康与安全、提供精神与财富的公园城市”的思路,目前,西宁市正在开展研究、积极推进。
我去海西州青海创安公司督导上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面对日益枯竭的资源、环境约束的趋紧、石棉行业的衰退、离退休职工是在职职工两倍的现状。我认为,企业的生存、职工的生活、矿区的生态等都在倒逼企业转型。生态是红线、生活是底线,红线、底线决定着生存的界限。在茫崖,花土沟镇东侧的红柳、白榆、黑刺等随风摆动、生机盎然。当地的同志给我介绍,茫崖每年只有1个月的种植期,他们白天连黑夜的在戈壁滩上干。我深深为他们誓把戈壁变绿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感动。
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后,针对督察组指出的问题,我到青海湖环湖地区调研违建建筑整改和黑马河水生态保护等情况。在现场,我能强烈感受到,青海湖很大、不能变小,青海湖很美、不能变丑,青海湖水很净、不能污染,青海湖名声很好、不能毁坏。我倡议开展“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行动。不久,党政机关、志愿团体、旅行社、景区工作人员及游客近1200余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志愿活动,环保主题宣传等活动也陆续展开。我相信,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家园是全社会的责任,这个理念将会越来越牢固。
今年是决胜小康收官的关键之年,玉树贫困人口占全省的1/3,是攻坚的重点、决胜的关键。我到玉树,查看了决战深度贫困、产业增收等情况,了解全面收官的着力点、后续巩固的发力点。走进贫困群众仁增措毛和土丁次成的家里,询问他们的家庭收入、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等情况。仁增措毛一家三口,孙子上了大专,孙女今年高考,一家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我也为孩子们学有所成感到高兴。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一家人的命运也会因为知识的力量而根本改变。土丁次成夫妇因为没有技术和资金而致贫,现在当上了草原管护员,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一家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也就改变了。
今年要实现绝对贫困人口清零,又要防止贫困群众二次返贫,这就意味着,还需要夯实可持续脱贫的基础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等,这些都是可持续脱贫的重要途径,今年要持续用力,今后要继续坚持。有了基础还要有支柱支撑,产业脱贫最具有根本性,发展多种经营,树立“产品为王”的理念,推动一村一品,培育和推广出一批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实现农牧民收入多元化,全民小康就会更具有可持续性、更有质量。做到可持续脱贫,无论是机制还是产业,人始终是最活跃最能动的核心要素,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是主导,贫困群众是主体。这就需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调动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帮助广大群众既“富口袋”更“富脑袋”,手入心至,“志”“智”双扶,就一定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
带着对民族地区如何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思考,我深入玉树州玉树市西杭派出所,被公安民警所展现出的高昂斗志所感染,他们告诉我,“黑”打不下去、“红”就起不来,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以斗争精神抓好专项斗争,我们才能打赢打好这场硬仗。在团结社区,我听取了他们“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平安社区品牌创建情况介绍,深深感到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建强建好基层党组织,做实做细“服务”这个根本,才能把党的宗旨落到实处。
玉树州作为青海寺庙僧尼最多、宗教氛围最为浓厚的自治州,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压力大、难度大、挑战大。调研中我发现,为了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模式,他们动了脑筋、想了办法、做了创新、下了功夫。玉树州坚持党建引领,充分运用党建+法治自治德治,以法治定纷止争,以自治化解矛盾,以德治春风化雨,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玉树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青海特色、藏区特点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去年,玉树州社会治安好转率全省最高,群众满意度同比提升1.13%。事实证明,这是一条促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成功之路。
基层社会治理的“玉树模式”能不能在全省其它地区推广?带着这个问题,我又来到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了解“和睦文亭”建设目标、“五融五筑”党建品牌等便民服务措施。我感到发现问题在基层,创造经验也在基层,要把党的力量、党的重心放在基层,基层党组织强,组织力号召力动员力就强。“玉树模式”的理念、“和睦文亭”的建设,都表明党的领导、党建引领至关重要。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对特色农牧业发展作出了部署。目前,全省牦牛、枸杞、冷水鱼三大产业位居全国第一,今年青稞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达16万吨,低于西藏,在全国是第二位。怎么持续做好做大青稞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我特意请来青海大学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吴昆仑博士,一起到西宁市开展了专题调研。一路上,吴博士给我介绍青稞生理功能元素的研究成果、青稞的保健和药理成分、青稞原种培育过程。农业农村厅的同志告诉我,虽然青海青稞产量低于西藏,但加工率和商品转化率在全国第一,让我对这个青藏高原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农作物的产业发展更加前景可期。
通过看湟中青稞原种繁育生产基地、青海新绿康食品有限公司、青海康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感到发展青稞产业还要在良種良品良法、多元产品功能、市场商业模式等方面狠下功夫。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引导供给。青稞产业的供给要在产量和产品上下功夫,产量和产品要靠科技;青稞产业的需求要在市场和消费上下功夫,市场和消费要靠创意。省上已经制定了《青海省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20)》,落实好《行动计划》,发展好青稞产业,重点要用好青海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叫响青稞姓“青”的品牌,用良种良法扩大青稞的种植面积,深度研发青稞的多元功能,健全完善全产业全链条的青稞产业,扶持创新创业的青稞企业,探索适应市场需要的商业模式,做精做优做强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生产经营体系。
推动新型城镇化,是我思考了很长时间的一个课题,也是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的主题。全会召开前,我在去年底调研西宁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又到海西州的茫崖市作了调研。茫崖作为全省最年轻的城市,我非常关心它的规划建设工作。调研期间,我专门了解了茫崖的城市规划建设。在听取市委市政府的介绍后,我体会,规划建设一座城市,就是创造一种生活。做好城市工作,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树立百年思维,研究定位,注重留白,把好边界,加大推介。必须以建设现代化新城来规划城市,以朴实、庄重、简洁、明快来建设城市,既有现代元素,也有地域特色,让城市安全温馨、色彩和谐。
从茫崖看全省,青海城镇建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结构不优、水平不高、带动不足、特色不彰、创新不快、环境不佳的问题仍然存在。如何突破?随着调研的深入,我感到,高原有高原的实际,城镇有城镇的规律。但无论如何,在高原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突出“新型”二字,坚持城乡融合、生态宜居、特色互补、内涵提质,处理好人口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的关系、城区与农牧区社区的关系、精明增长与精明收缩的关系、空间布局与时间排序的关系、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融入大局与坚持自我的关系。
在深入调研思考的基础上,汇同省委省政府其他同志的调研成果、相关职能部门的研究成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纲要(2019-2035)》,确立了构建全省“一群两区多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成为省委全会的一项重要制度成果。
今年7月底,第三批、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轮换交接。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为青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落实支援帮扶资金58亿多元,实施支援帮扶项目800多个。援青干部人才背靠内地,熟悉青海,是青海联系东部、更新理念、拉近市场、吸引资金最好的桥梁纽带。为了更好地发挥第四批302名援青干部人才的作用,我和刘宁省长、宇燕部长商量,一定和第三批干部人才领队见见面,听听他们的高见,也算是一次会议调研。7月下旬,我们和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领队座谈交流,分享了他们的收获,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建议,对我很有启发。有的同志讲,青海在争取中央支持上还有很大空间,要在这方面持续用力;有的讲,要提前启动青海“十四五”规划,邀请第二批、第三批援青干部参与;有的讲,要推动支医、支教常态化,签订援青协议应具体化,等等。我觉得这些建议对搞好今后的援青工作乃至青海的人才开发都很有益。
青海深居内陆,什么都缺,各类高层次人才是最大的短板。2017年全国两会,我在青海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就谈了人才工作。对口援青干部人才的出色表现,为我的思路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青海的人才开发,一定要抓住国家战略的机遇,发挥好援青干部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这是送上门的财富,作好援青这篇文章,就下活了人才强省这步棋。我们要认真贯彻好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对援青干部人才实打实从政治上关注、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爱,让他们在青海“第二故乡”工作得好、生活得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交流,亲戚多了路子宽、朋友多了人脉广,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就能把更多各类人才请进来,以才引才,以才聚才,敞开大门办好青海的事。
主题教育的调研是一个阶段性要求,推进发展的调研是一个长期性任务。我觉得从基层和群众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是主题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发展的必由之路。(作者系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