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南地区花丝工艺的地域特征及其成因

2019-09-24 03:11黄建福李詹璟萱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5期
关键词:花丝银丝西南地区

黄建福 李詹璟萱

【内容提要】通过对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花丝工艺及其特征的剖析,认为总体上西南地区花丝工艺在材质、制作工艺和纹饰图案上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体现了浓郁的平民化风格。西南地区花丝工艺地域特征的形成与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材施技的制作特点以及求新求变的工艺精神密切相关。

【关键词】西南地区 花丝工艺 地域特征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原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获国务院同意,该计划明确了我国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促进我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作出了具体的规划。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乃至数十年,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将会是学界和业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我们于2016年以“西南地区传统花丝工艺及纹饰的现代化应用研究”为题申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并顺利获批,该项目是系统研究西南地区花丝工艺为数不多的高级别科研项目,也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和精神相契合。该项目的研究旨在系统梳理西南地区花丝工艺的现状,并将西南地区花丝工艺技巧和装饰手法进行系统分析,最终运用于现代首饰设计之中。其对于传承和发展西南地区花丝工艺文化,更好地发挥花丝手工劳动的创造力,促进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

花丝工艺又称“细金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细金工艺的历史发展中,明清时期津京地区的花丝工艺盛极一时,曾号称“燕京八绝”之一,涌现出大量的艺术珍品。以津京地区为中心的京派花丝镶嵌工艺因其用料珍奇名贵,制作技艺繁复,造型堂皇大气,品种类型繁多而尽显皇家艺术风格。但花丝工艺并非津京地区独有,在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均有此工艺。西南地区的花丝工艺因为远离皇城,扎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在制作工艺、纹饰图案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目前学界对于京派花丝工艺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西南地区花丝工艺的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成果相对较少。所见成果大多仍是建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民族志描述,系统研究西南地区花丝工艺的地域特征、文化内涵等专门性论著尚未多见。

本文着重以西南川、黔、滇地区的花丝工艺为基础,系统论述其工艺特征和艺术特色,进而剖析其地域特征以及成因。

二、西南地区花丝工艺的地域特征

西南各地的花丝工艺在制作工艺、纹饰图案等方面各具特色,体现了朴实雅致的平民化风格,这是西南花丝工艺与京派花丝工艺在艺术风格上的本质区别,也是西南花丝工艺地域特征的体现。

(一)四川地区花丝工艺及其特征

四川地区的花丝工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唐宋时期的平脱器物,在制作时,将金、银等纹饰片或金属丝用胶漆粘附素胎之上,填漆于空白处,反复打磨后制成器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四川花丝工艺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审美特征支撑着当地的金银业,与当时陕派风格与浙派风格的金银制品形成鲜明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四川成都成立国营金银器制品厂,培养了大批花丝工艺技艺工人,逐步发展出“平填”的技法。20世纪80年代是四川花丝工艺发展的最盛时期,这一时期,工艺难度最大的花丝摆件制作技术得到成熟发展。20世纪末期,四川花丝工艺由于市场的萎靡和传统技艺及艺人的流失逐渐出现危机,如今只有道安、倪玉成等少数工艺大师能够掌握完整的工艺。

四川银花丝工艺从制作方法、风格上看与京派花丝一脉相承,包括银料提纯以及拉丝、手工绞合、焊接、洗色、抛光、防氧化处理等数十道工序。但是无胎成型技术和“平填”制作技术则是其特色。所谓的无胎成型就是艺人根据设计图稿先用银丝作出图形边框,中间用不同的技法填上图案纹饰,经过焊接组合成型,再运用打磨抛光等表面处理,最终形成花丝工艺制品。无论是平面造型或者立体造型的制品,均不用胎,而是直接成型。无胎成型制作过程中,需要采用“平填”的技法,即将制成的花丝图案平填在规定的图案里,其方法是将银丝用镊子折叠成弯曲的小块,慢慢填入相应的图案之中,再运用垒丝、穿丝、搓丝焊接等技术,最后制作出相应的图案。“平填”制作技术在贵州、云南等地的花丝工艺中也得到广泛运用。

四川地区花丝工艺相比于贵州、云南地区,其立体造型的作品较多,制作水平也较为成熟,主要有亭、台、楼、阁模型,瓶、盘、熏、鼎、盒等传统摆件。在花丝图案方面,除了传统的龙凤、花鸟等传统图案之外,花丝艺人们还结合四川当地的地域风情,设计出熊猫、蝴蝶、莲花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图案。近年来,四川地区的花丝艺人還开发出新的银丝画系列产品,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总的来说,四川地区的花丝工艺以银丝平填、无胎成型等工艺技法为特点,少有镶嵌宝石,没有点翠,多使用素银,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进行构图和表现,具有雅致、秀丽的审美特征,形成独具特色的川派风格。

(二)贵州地区花丝工艺及其特征

贵州地区主要以苗族花丝工艺为代表,其主要借鉴我国传统的首饰加工工艺,结合苗族银饰的特点进行改良,使花丝工艺在首饰制作中起到积极作用。贵州地区的花丝工艺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艺人以世代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其制作技艺多来源于祖辈的经验积累和艺人的后天实践。由于贵州地区的花丝主要流传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此,少见历史文献对贵州花丝工艺的记载。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学家和语言学家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民族识别调查工作,该项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民族社会历史资料。在对贵州苗族、水族等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记载了这些民族的花丝工艺制品,可以说这是对贵州地区的花丝工艺及其制品较早的调查和记载。直至20世纪90年代,贵州地区的花丝制品仍然使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制作。2000年左右,贵州黔东南地区几个苗族银饰制作村落开始使用现代化工具,如电动鼓风机、电熔金炉、坩埚等。现代化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当地熔银制作银条的效率,包括花丝工艺在内的银饰制作规模开始逐渐扩大,如贵州施洞镇塘龙寨90%以上的村民都从事与银饰相关的行业。

贵州的花丝工艺主要有两种制作方式,一种是本地的花丝制作工艺,其方法是先用木头搓丝,将银丝搓成银珠状,再将银丝掐成图案并焊接在银片上,再用剪刀剪去图案外多余的银片,然后用錾子錾刻细节,增强作品的立体感。对于图案的塑造,通常是先掐图案外部的整体造型,固定外形之后再掐里面的细节。这种制作方式,通常不需绘制图案草稿。如龙头银发簪,其先用银片錾刻出龙头的各部分结构,用银花丝围边焊接固定,制作成有花丝的龙头部件,再将这些部件焊接构成立体的花丝龙头,最后与插针部连接,即成龙头发簪。另一种是外来的花丝工艺技法,即利用银丝通过掐、填、垒、焊等方法,最后制成银饰。其制作方式通常是先用两根银丝一起搓丝,然后压扁搓好的银丝留下待用。银匠根据所要制作的银饰先画图稿,根据图稿用镊子将银丝掐出图案的外部轮廓,然后再掐里面的细节。银丝全部掐好之后,再根据图案底稿的形状焊接成型。这种方法比当地传统的花丝工藝复杂,目前也在黔东南地区普遍流行。

贵州苗族花丝工艺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归纳起来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贵州花丝主要大量出现于清代,其花丝制作方法主要来源于汉族民间,还与侗族、水族等周边少数民族互相渗透。如黔东南水族的花丝也受到汉族花丝和周边少数民族花丝工艺的影响,在花丝制作工具、制作技艺以及图案纹样等方面相互借鉴。在图案纹样方面,水族花丝工艺往往会融入“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想,使花丝图案更容易为人们接受,也更具有水族花丝独有的质朴、真挚、灵动的审美特征。其次,贵州花丝在制作上讲究线条的形式感,以编、扭、掐、焊为主,未结合珐琅、点翠工艺,少有镶嵌,没有无胎成型技术,着重发展了编、扭的技术,其作品大多是小件作品,如耳饰、手镯等。第三,贵州花丝工艺在构图上一般以对称居多,但是银丝的排列不规整,显得比较随性,表现手法灵活。花丝图案大多以龙凤、图腾、花鸟虫草为主题。

(三)云南地区花丝工艺及其特征

云南地区花丝工艺亦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泐史》记载:1572年在西双版纳车里宣慰刀应猛向缅甸东吁王朝纳贡的贡品中就有了镂花银器和金丝等工艺精美的物品。明清时代,云南地区的花丝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加饰镶嵌、点翠和珐琅的花丝工艺制品,这些制品往往还有镀金。目前,云南地区所见的白族花丝工艺制品通常会镶嵌有象牙、珊瑚、玛瑙、绿松石等其他材料,且多为女性饰品。但是,清代点翠、珐琅等特殊工艺的花丝作品如今已经失传。

云南地区的花丝工艺制品往往以服装配饰、旅游产品和首饰居多,如腰带、手饰、项链、吊坠、勒子等,多为人们的日用品,少有陈设工艺品。其中以藏族配饰的花丝工艺最为精湛。藏饰制品的个体较大,往往以花丝工艺几何镶嵌工艺为主,纹样复杂,体现了藏文化色彩。例如藏族的奶勾,用花丝掐成大小对称的漩涡纹,并辅以麦穗纹和圆圈纹,四周边线以花丝拧成粗螺旋纹,中间有花丝编织的突起立棱。所有的花丝都由3-4根银丝拧成,用镊子将银丝弯曲制成各种图案纹样,掐丝手法类似景泰蓝工艺。

云南地区花丝工艺也融入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如花丝制品中除了龙纹、鸟纹、鱼纹、几何纹样等常见纹饰图案之外,还有一些反应佛教文化的纹饰,如铜鼓、翔鹭、莲花纹、宝相花纹、大象纹等,这些纹饰是云南花丝工艺独有的图案纹样,体现了佛教文化对花丝工艺的影响。此外,云南地区的花丝制品图案还结合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物产风俗,如云南傣族花丝工艺制品中较为典型的漩涡纹,该纹样和水纹较为相近,它与傣族长期依水而居的生活习惯有关。

总体而言,西南地区花丝工艺呈现出的地域特征主要是其浓郁的平民化风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花丝材质的平民化,西南地区花丝多选用纯银作为材质,鲜有用黄金、白金等贵金属为材质。相比黄金、白金等贵金属,白银则是过去百姓常见且普遍使用的材料,人们也更容易选用价值较低的白银作为花丝工艺的材质。实际上,西南少数民族普遍存在崇银尚银的习俗,这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和人们的审美习惯有关。其次是制作工艺的平民化,西南地区花丝艺人结合本地工艺特点,发展出“平填”的花丝工艺技术并广泛流行与西南民间,使其成为西南民间花丝制作的普遍技法,也使西南花丝图案极具表现力和艺术张力。再次,在纹饰图案方面也体现出平民化风格,即西南地区花丝图案纹饰多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形象,还有一些西南少数民族独有的图案纹样,如铜鼓、翔鹭等,这与西南地区花丝的创作者、消费者身份以及当地的经济状况、审美习惯紧密相关,无论创作者或消费者,都体现出平民化特征。

三、西南地区花丝工艺的地域特征及成因

西南地区是一个具有局部区域特征的自然环境,这里山地众多,不同区域里气候千差万别,经济文化种类呈多样化态势,既有稻作农业、旱地农业,也有畜牧业。诸民族在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形成杂居分布的状况,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难以割裂的民族关系,也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民族文化类型。我们认为正是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该地区花丝工艺地域特征的形成。

首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该地区花丝工艺地域特征形成的文化因素。这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和协调发展,体现出了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并且,各种文化之间呈现多元共生、多元并存和多元一体的特点,如少数民族文化儒释道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共存于同一区域内,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此外,民族与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交融性,例如哈尼族梯田、干栏建筑、民族服饰等文化元素无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总的来说,西南民族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多样性、地方性以及与自然资源的交融性等特征。西南地区花丝工艺正是在这样的民族文化生态中生存发展的,因此,在制作技艺、应用功能、审美趣味等方面也体现出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如四川地区花丝作品出现熊猫、蝴蝶等图案纹样,贵州水族的花丝工艺往往会融入“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想;云南地区的花丝工艺作品经常会融入铜鼓、翔鹭等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图案,也会融入莲花纹、宝相花纹、大象纹等反映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吉祥图案,这也是不同文化元素在花丝工艺作品中得到包容、融合的体现。

其次,因材施技的制作特点是该地区花丝工艺地域特征形成的技术因素。其工艺的主要材质是人们常见的白银,民间艺人根据白银的可塑性强、价格较低的特点,制作出符合人们审美习惯的花丝工艺作品,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技的工艺观念。因材施技的工艺观念还与技术进步密切关联,例如电动鼓风机、电熔金炉、坩埚等现代化花丝制作设备的引进,人们能够很快接纳这些现代化设备,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了传统花丝工艺的制作流程,形成了今天的花丝工艺制作模式,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促进了花丝艺人经济收入的提高。

再次,求新求变的工艺精神是该地区花丝工艺地域特征持续发展的动力。花丝工艺并不满足于传统工艺的桎梏,而是根据民族文化特征、人们的审美趣味以及工艺特点进行创新发展,如创造出有别于京派花丝工艺的无胎成型技术和平填技术,显然这正是在技术上的求新求变。另外,四川地区的花丝艺人开发出新的银丝画系列产品实际上也是在制作技艺和作品形式上的创新。在图案方面,西南花丝工艺也能够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和物产创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图案纹样,如四川地区花丝工艺的熊猫图案、云南地区花丝工艺的铜鼓、翔鹭、莲花纹、宝相花纹、大象纹等,正是花丝艺人们求新求变的工艺精神的反映。

四、结语

西南地区花丝工艺以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成为我国较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类,是尚待开发的学术沃土。在现代艺术设计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开始逐渐把目光投向民族民间工艺,希望运用民族民间工艺关照现代艺术设计,使现代艺术设计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更广泛的受众。正如《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总体目标所描述的那样:“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南花丝工艺定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学术界对西南花丝工艺的研究也会逐步丰富和完善。

猜你喜欢
花丝银丝西南地区
西部大开发20年:西南地区内部比较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花丝镶嵌:细金工艺的巅峰
夜郎自大
背影
春天的雨
道安银花丝“细水长流”天地宽
西南地区气象资料测试、预处理和加工研究报告
《花丝墨玉薰》
促进西南地区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