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音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地铁公司员工培训是运营和安全的重要保证。整合校企资源,提高资金利用率,提升培养效果成为解决校城融合建设培训基地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近40个大中城市拥有或在建地铁。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对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地铁公司员工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岗位技能训练,不断提升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是运营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打造专业培训平台,培养满足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人才需求,成为轨道类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属于特有工种,技术水平要高,建设专业培训基地投入大,院校专业办学时间短,资金缺乏、缺少实训教师。因此校城融合建设培训基地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校城融合建设培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吉林市轨道交通是东北三省规划的首例跨座式单轨交通,远景线网由8条线构成,全长247.1km,按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配置 60 名工作人员测算,近五年的人才需求总量逾万人,岗位涉及站务、车辆、机电、供电、通信、信号、工务等人员。随着吉林市城轨线路的不断增加,员工亟须加强实践技能,这对培训基地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支撑,高校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的支持。“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一直是政府比较关注的问题。吉铁院新校区建设为培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
吉铁院新校区建成涵盖铁道类六大专业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校内实习实训室和演练场,计划修建12500m2的城市轨道交通实习实训中心,为培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
吉铁院与吉林市轨道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签订了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在职前培训、师资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吉林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推进和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轨道类专业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针对培训和教学中专业教学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将利用政、企、校三方各自的资源,协商确定校城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培基地。
二、培训基地建设
(一)合理规划确定建设目标
校城融合展开合作后,政府职能部门、学校和企业的领导、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将对培训基地的建设进行广泛研讨,确定建设目标:通过校城融合的合作方式,面向吉林市轨道交通,辐射吉林省乃至于东北三省轨道交通行业,组建一个具备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员工培训、专业实训教学和设备调试试验等功能的综合基地。建成后可满足吉林市轨道交通运营和维修技术人员的职前与在职培训、相关岗位的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要求,可满足城轨交通类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同时为轨道交通设备的调试与应用搭建平台,并为职业资格鉴定提供支持。
(二)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现校城共赢
培训基地由政、企、校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并使用,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根据各自在场地、人员、技术、资金及设备方面的优势提供必要支持,建成后培训基地的设施设備,其产权仍归属于投资方,校企享有共同的使用权,日常使用维护由学校和吉林市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公司派驻人员共同负责。
(三)紧密合作制定总体方案与技术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分院组织专业调研组,走访调查广州、杭州、沈阳、长春等地铁公司以及部分铁道院校,从实训基地建设、设备组成、技术要求、教学及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成立由政府、城轨分院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的项目组,就校城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建设,结合吉林市轨道交通建设实际情况,从满足主要工种的技术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和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角度,进行培训基地建设规划。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基地建设
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市场引导下,通过校城融合、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是解决中大型培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学校将通过预算项目完成地铁模拟车站的基础建设。
吉林市轨道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将提供相关供电基础设施和信号基础设施,组建培训基地中票务、机电、供电、信号培训系统。通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计划完成实训基地的前期建设工作。
(五)共同参加建设,实现师资双向培训
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将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技术设计和施工建设。全程参与基础建设、调试和验收设备,专业教师和公司培训师可尽快熟悉设备的操作,有效缩短了教师的设备使用培训周期,达到了公司培训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双向培训的目的。
(六)共用共管,有效发挥基地的作用
建成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将成为一个城轨运营的综合培训系统,其设备种类繁多。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建设初期要组建设备管理维护团队,在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全程参与,同时将负责实训基地运行后的管理和设备维护。
政、企、校以政府发挥职能作用、探索创新校城融合新模式,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以“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构建符合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平台,在校城共建培训基地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作者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