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老”类称谓词探析

2019-09-24 02:27李全
长安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词缀儒林外史姓氏

李全

摘 要: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称谓词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变化要受一些条件的制约,如时间、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等,不仅同一个对象的称谓词用语在历史上不断地更换,同一个称谓用语的意义或使用范围也会发生变化。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其中称谓词的使用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明清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本人选取其中“老”类称谓词,运用描写,分析和比较相结合,从语法、语义、文化、词源等方面探讨“老”类称谓词在书中的使用状况,并对其追踪溯源,分析“老”类称谓词的特征。

关键词:《儒林外史》;称谓词;“老”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36-03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集中展现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心灵世界,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共五十六回,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处于各自身份地位的不同,导致他们相互之间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因此构成了全书丰富的称谓体系,本文着重选取书中“老”类称谓词进行分析和整理,以探析其特征。

《说文解字·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意思为年长,年老,与“幼”“小”相对,这是“老”字的实义,后来“老”除了实义之外,其意义逐渐虚化,从实词逐渐转变为了前缀与后缀,作为词缀的“老”,其主要作用是充当“称谓词”的积极构造手段。加之于人的各类称谓上的“老”,发端于魏晋时期,到唐宋时蔚然成风,至今使用较广(董为光,2002)。“老”做称谓词最早是加在亲属称谓上的,见于《世说新语·忿狷》:“持其臂曰:‘汝岂复足与老兄计?”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从起源来看,亲属称谓词前加“老”,应当是从长辈亲属开始的,“老”就有了对老人、长辈尊敬的意义,是一种尊称,此时的“老”为实义,起到修饰限定的作用,是前缀“老”的发端。到了中古时期,人们在姓氏、名、字、号的前后加上“老”字,多有一种敬称的意味,此时的“老”不仅有年老的含义,还有资历深、有经验、熟识等意义,其含义也有了虚化的倾向。宋以后,“老”多用于拟亲属称呼,这就使得其“称呼”意味增强,修饰限定作用被削弱,其不仅仅指称年老的人,可以表示亲近,如“老世兄”;也可表示家中排名,如“老六”等等,“老”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交际功能。

在《儒林外史》中,“老”类称谓词有表示“老”的实义的,对年长者及长辈的称呼;也有意义虚化的作为词缀来表示称呼和排行等等,本文将对书中“老”类称谓词分为以下几类进行探析:

一、姓名称谓

《儒林外史》中,在姓名称谓上加“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姓氏称谓前加“老”,如“老万”;另一种是在姓氏称谓后加老,此种情况较多,如“秦老、牛老、杜慎老,虞华老”等。在姓氏前加“老”可以用于自称也可用于称呼他人,如《北齐书·儒林传》:“此是老石机杼,聊以奉赠。”其中“老石”为自称;白居易《戏赠元九李二十》:“每被老元偷格律。”“老元”则是称呼元稹。部分“老+姓氏”中的“老”依旧保持着一些词汇性的意义,大都表示一种敬重,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在具体的社会交际中意义发生了偏移,以表示熟知、亲热为主,不再带有尊敬的感情色彩。

(1)秦二侉子道:“你就去了这些时!那老万的事与你甚相干。”(五十二回)

这里的老万是他称,指的是万中书,是一种随意的称谓,这里称他“老”并不是出于对其年龄的关注,认为其年龄大,而是表示指称者与自己熟识,这里的“老”仅仅是一种称呼,而不起到修饰作用,其意义完全虚化,只是为了维护某种人际关系。因此,“老+姓氏”作为他称时表示说话者与指称者彼此熟知的社会关系。

中古以来,在人的姓氏、名、字或者号之后加一“老”字,表示说话者对被称呼者的尊敬。

(1) 秦老留着他母子两个吃了早饭,牵出一条水牛来交于王冕。(一回)

(2) 牛老听罢,忙斟了一杯酒送过来,……卜老过去。(二十一回)

可见《儒林外史》中,用于姓名之后的“姓氏+老”这类称谓词多用来称呼老者或者地位高的人,它可以用在正式场合,也可以在非正式的交际场合中,既可以面称,也可以背称。

二、职业身份称谓

《儒林外史》中,这一组中的“老”类词是表示被指称者的职业和身份的称谓词,其中的“老”保留着本身“年老,年长”的义项,多表示对年龄大的男性或者女性的称呼。

表示职业的“老”类称谓词:老差人、老道人、老和尚、老师父、老僧等,从称呼中便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职业。

(3) 牛布衣请老和尚进房来,坐在床沿上,说道:“我离家一千余里,客居在此,多蒙老师父照顾……”(二十回)

在这里“老师父”也指的是老和尚。

表示身份的“老”类称谓词:老人家、老者、老奶奶、老太太、老妇人、老伴、老妻、老妪、老婆婆、老婆子、老汉、老头子、老翁、老夫。

(6) 只有一个老妪,又痴又聋,在家烧火做饭,听候门户。(九回)

(7) 只见庵内走出一个老翁来,定眼看时,不是别人,就是潘保正。(十六回)

(8) 邹吉甫道:“我这老婆子每日在这房檐下烧一炷香,保祝少老爷们仍旧官居一品。”(九回)

“老妪”指的是老年妇女,“老翁”则是对老年男性的称呼,“老人家、老者”通指老年男性或女性,且都是称呼他人,“老夫”则用于自称。夫妻都年老时,丈夫称妻子为“老婆子”,“老夫”则是年龄长的男性的自称。

三、社会官场称谓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从多方面揭露了封建官场的黑暗,书中细腻地刻画了一群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种类型的封建儒生和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卷。在这个大背景下,官场中的“老”类称谓词在书中的数量甚多,而且多样。官场中相互之间的称谓词多为地位卑的人對地位尊的人的尊称,“老”主要体现出尊、敬的语义色彩,大都为敬称词。书中出现的此类称谓词主要有老先生、老官、老父台、老世台、老师祖、老世叔、老父母、老师爷、老妹丈、老爷、少老爷、太老爷、姑老爷、舅老爷、老太夫人、姑老太、老相公、老师。

中国古代有的官职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称呼各类官职时就会有所区分,因此,在官场中的“老”类称谓词有不同的语用范围。

(9) 张、范二位道:“既然府上有事,老先生竟请回罢。”严贡生道:“二位老先生有所不知,这口猪原是舍下的。”

这里张静斋、范进和严贡生互称为“老先生”,《儒林外史》中官场之间人们相互称呼多用“老先生”。“老先生”一词源于“先生”,“老”是由年长义虚化作为了词头,加在“先生”之前,表示尊重。

(10) 鲍文卿道:“方才小的看见大老爷要参处的是安东县向老爷……(二十四回)

(11) 鲍文卿道:“我便是。太老爷可是做过安东县升了来的?”(二十五回)

“太老爷”一词本为对州府长官的尊称。此处“太老爷”指的是原来的向知县,这是鲍文卿对其的尊称,向知县未升官之前被称作“老爷”。

这组“老”类称谓词只能表示对有身份地位的人的称呼,多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重之意,有时甚至能表现出一种恭维的意味。通过这些称谓词的使用,我们能够分辨出被称者的身份地位,这类称谓词大都为敬称,一般用于官场中地位低者对地位尊者的称呼,或者是地位相当者相互指称。

四、亲属拟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指对血亲、姻亲的称呼,或者是对具有血亲关系、姻亲关系者的称呼。《儒林外史》中的“老”类称谓词表示亲属称谓的有:“老子、老爹、老婆、老娘、老妻、老哥、老弟”等。

(12) 邹三道:“自少老爷们都进京之后,小的老子看着坟山,着实兴旺,门口又置了几块田地……”(九回)

(13) 他哥子愁着眉道:“老爹而今有些害发了,说的话‘道三不着两的。”(十六回)

(14) 胡屠户道:“……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三回)

例句中的“老子”和“老爹”都是对自己父亲的称呼。“老娘”和“老婆”分别是对自己的母亲和配偶的称呼。亲属称谓前加“老”,最开始是对长辈亲属的称呼,此时的称呼含有“尊敬”的意义,带有少许的词汇意义,但“老”的修饰作用大大减退,后来“老”的年长义减轻,它的使用对象便从长辈扩大到了同辈,甚至偶尔用在后辈身上。

《儒林外史》中的“老+亲属称谓”更多的是拟亲属称谓的用法。拟亲属称谓是指对没有亲属关系的交际对象使用亲属称谓来相互称呼,又叫做仿亲属称谓,其中以“老”作词头的部分拟亲属称谓词是亲属称谓词演化而来的,拟亲属称谓中的“老”部分带有年老之实意,但大部分意义都虚化,作为词缀而无实意,主要表示尊敬的意义,带有亲近、轻松的感情色彩。这类称谓词有:“老爹、老叔、老伯、老婆婆、老舅、老伯母、老娘、老舅、老弟、老嫂子、老哥、老兄、老伴”等。

(15) 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三回)

(16) 宦成道:“多谢老爹费心!如今只求老爹替我做主”差人道:“你且莫慌。”(十三回)

(17) 王冕道:“秦老爹!头翁不知,你是听见我说过的。”(一回)

以上例句中“老爹”称呼的用法多样,例(15)中,是邻居称胡屠户,此时范进已经中举,这里便是称呼官员之父;例(16)中,“老爹”是对有身份的人的称呼,相当于老爷;例(17)中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意为老伯、老大爷。可见,“老爹”由表父亲、岳父的亲属称谓扩展到对其他老年男子的尊称,体现了称谓语交际功能的增强,“老”也增强了称呼的意味。“老爹”作为拟亲属称谓,弱化了亲属色彩,突出了社会性。

(18) 牛老道:“老哥,我这小生意,日用还糊不过来,那得这一项银子做这一件事!”(二十一回)

(19) 卜老听了,慌忙走过来。见尸首停在门上,叫着“老哥!”(二十一回)

在以上两例中,卜老和牛老互相称为“老哥”,这里我们并不能分辨他们年龄的大小来,这里是他们相互之间一种亲昵、客气的称呼,表示尊敬。

总之,在亲属词的前面加“老”字构成拟亲属称谓,一是为了表示尊敬,二来是带有亲近的意味。运用拟亲属称谓可以使被称呼者感受到尊敬,亲昵,更能增强彼此之间的亲近关系。

五、詈称称谓

詈称是用来表达愤怒、蔑视、责备和不满等情绪时所使用的含有侮辱、冒犯或恶意性称谓。《儒林外史》中“老”依旧含有年老之意,但都是贬义的,具有“老于世故”“呆板”等语义。《儒林外史》中的詈称有:老蠢虫、老呆、老阿呆、老不死、老屁精、老畜生、老乌龟。

(20)因把老妪骂了几句,道:“你这老不死,老蠢虫,这样人来寻我,你只回我不在家罢了……”(九回)

(21)杨执中这老呆知道晚里才回家来。(九回)

(22)那老畜生不晓得这话是笑话他,反忻忻得意。(二十四回)

(23)虔婆也慌了,叫了老乌龟上来,再三劝解,总是不肯依,闹得要死要活。(五十四回)

这一组皆是贬义词,“老不死”是骂老年人,表达说话者希望被称者早点死。“老蠢虫”是对老年妇女的詈称,表示人糊涂。“老呆、老阿呆”则是指人死读书,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老畜生”一般则是对那些品行违背了社会的道德标准的人的称呼批评,表示出称呼者对被称者的极度嫌恶。“老乌龟”是对当时开妓院的男子的指称。“老屁精”指的是善于阿谀奉承的人。这类称谓词之所以能够表示出贬义色彩,主要是由其词义的核心部分决定的,正如蠢虫,畜生,屁精等。

六、排行称谓

“中古排行用家庭味十足的‘阿,当‘老兄‘老弟‘老妹的说法相继诞生之后,‘老大‘老二……‘老十、‘老幺‘老末等说法的出现也就具备了条件,当然,还要等到‘阿大势已去之后。”(董为光,2002)《儒林外史》中,“老”+数字”表示家中的排行,这类“老”基本上没有任何的词汇意义,无论年龄的大小,都可以用这种称呼表示兄弟姐妹中的排行,表达出一种亲近,随意的语义色彩。如“老二、老三、老六”。

(24)僧官愁著眉道:“龙老三,你又来做甚么?”(二十九回)

(25)赵氏有个兄弟赵老二在米店里做生意。(六回)

由于老+数字从语义上来看基本不再带有尊敬和谦恭的意义,而且也失去了年龄大的词汇意义,这组称谓词中的“老”的虚化程度最高。

七、结语

本文将《儒林外史》中的“老”类称谓词分成了六类进行分析,从语法、语义、文化、词源等方面探讨其在书中的使用状况,其中“老”有表示词汇意义“年长”之意的,更多是其意义虚化之后作为词缀来使用。有的“老”起初意义比较实在,侧重表达“年岁大”,如加在身份职位前的“老”,并且不带有表示尊称或敬称的语义色彩;詈称中的“老”则由于其核心部分的贬义使之也带有一丝贬义色彩。由于“老”类称谓词交际功能的增强,削弱了“老”的修饰限制作用,它的实词作用虚化了,更多便表示一种与人熟知、亲切的称呼,如拟亲属称谓“老哥”、表排行的“龙老三”等等。总之,《儒林外史》中的“老”类称谓词类型多样,各自所表达的意义和功能也有所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崇文书局有限公司,2015.第1版.

[2]董为光.称谓表达与词缀“老”的虚化[J].语言研究,2002(1).

[3]廖颂举.《儒林外史》称谓词研究[J].山东大学,2007.

[4]王宁宁.汉语词缀“老”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词缀儒林外史姓氏
有趣的姓氏
Module 1 Basketball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现代维吾尔语的词缀功能及从中存在的奇异现象的处理探讨
姓氏拆解
隰县方言词缀“圪”浅析
单宝塔诗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论析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