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琦
【摘 要】本文从现代信息手段与思政课教学目标、信息化教学形式与思政课内容、虚拟空间与现实教学环境、数字化“量”与大数据“质”、微课与宏课等五个方面来重点论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须重点把握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数字化;信息化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已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数字文献、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造了思政课教学的新形态和新环境。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如过度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手段成为替代教师教学的主角;一些学生沉浸于虚拟空间,远离现实课堂,就是来到教室,也成为“低头一族”,甚至一些人期待着实体课堂的消失,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如何科学地看待和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服务课堂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认为,要使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有效发挥支持保障服务功能,必须理顺思政课教学主体、教学对象与信息技术资源的角色定位,厘清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与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内在逻辑,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信息化观念。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从具体操作层面着力把握好以下若干重要关系。
一、现代信息手段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关系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效手段,但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归根结底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使用得当会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使用不当会影响教学实效,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学信息化资源获取和技术运用要紧密围绕并服务于教学目标,避免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出现喧宾夺主和本末倒置的现象。要自始至终以思政课教学目标为导向,以信息手段与教学目标的相依相济、相辅相成为追求,坚持适度原则、适用原则、适变原则,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传播优势,实现信息化教学手段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使信息技术精准服务于思政课研发、备课、教学、互动、答疑的各关键环节,确保教学目标与信息手段的立体互融与升级配合。只有致力于促进教学目标落细落实的现代信息手段才有意义、有价值,偏离教学目标,为技术而技术的思政课教学即使技术再好也会徒劳无功。
二、信息化教学形式与思政课内容的关系
实现思政课完整丰富的内容体系与灵活多样的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合理匹配和融会贯通,关系到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提升与教学实效的强化,关系到思政课主阵地的稳固与主渠道的畅通。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妥善处理二者关系,在内容体系和形式体系中寻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信息化教学的结合点与平衡点,着重考虑以下方面:一是根据讲授对象进行匹配。二是根据授课类型进行匹配。三是根据授课方法进行匹配。四是根据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手段。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六是选择合适的信息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动态优化。
三、虚拟空间与现实教学环境的关系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虚拟空间与现实教学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虚拟空间是社会现实的映射,是人们思想的反映,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现实教学环境;而教育信息化也离不开虚拟空间。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虚拟空间与现实教学环境的融合发展是现代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流选择。要以虚拟教学空间建设为抓手,“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要广泛宣传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和模式,加快教学体系的数字化建设,积极改善网络生态环境,充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现实课堂与虚拟空间的统筹发展和有效对接,发挥虚拟空间正效能和现实课堂主阵地作用,打破教学资源共享的时空局限和教学内容交流的层阶限制,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在虚拟空间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打造思政课教学环境改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质量提升的虚实空间结合的教学新手段、新平台。
四、数字化“量”与大数据“质”的关系
大数据“质”对课堂的优化是数字化“量”积累的必然结果,只有不断强化数字化“量”的基础地位,丰富样本的数量、规模、种类,才能保证大数据“质”的真实性、准确性,确保大数据“质”的价值性,使教学计划制定得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因此,在思政课信息化教学中,要充分动员各方力量,丰富思政课数据库。首先,要加大数字化程度,深入挖掘和开发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潜在数字资源,实现数字资源的全面整合与优化利用,为数据库建设与大数据分析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其次,要发挥政府的应有作用,积极落实共建共享机制,消除信息壁垒与信息鸿沟,打破“信息孤岛”,打通信息“大动脉”,构建思政课教育云资源池,实现除涉密和法律法规规定保密数据之外相关数据库的开放与联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信息、资源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由流动,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数据网络。再次,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质,通过学习、培训等强化教师的数字意识与数据检索、采集、整理、分析能力,鼓励教师自觉搜集数据,主动共享数据。
五、微课与宏课的关系
要解决思政课信息化教学面临的这一问题,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在思政课教学中,多用微课讲解典型案例、展现新颖教法、解读重点难点问题、拓展视野等,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度与理解度。其次,实现微课宏课化。通过相关内容的微课程制作,加强微课的连续性、体系化建设,形成相互关联的微课群,实现学生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完整性。再次,主动强化宏课建设。在微课教学中,零散化、碎片化的知识点讲解不利于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把握,还应从整体着眼,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加大知识产生背景、现有意义、最新发展以及章节关联、课程关联等内容的讲解,强化对思政课的整体性认知。只有妥善处理好部分与整体、微课与宏课、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做到由整到零、由零合整,二者相互促进,才能与思政课教学规律与基本遵循相契合,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整系统地讲授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彭金玉.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以“六元五驱四结合”教学模式为例[J].学理论.2016(12)
[2] 李雅興.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探索与经验——以湘潭大学承办湖南省“概论”课开放式课堂培训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03)
[3] 谢启秦,唐云红.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的结构、绩效与配置方案[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09)
[4] 杨红星,梁燕.生活化·生态化·叙事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的三个维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