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丽
摘要: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工作岗位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就业导向视域下企业新型学徒制教育模式是一种基于传统学徒制教育模式的革新,即以就业导向为依托以企业学徒培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培养,使学生学到系统的知识,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完美对接。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方式的创新点在于打破了传统育人模式的桎梏并拓宽了知识范围,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校企联盟都更具有发展优势。本文从国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现状和普通就业环境导致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探析如何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 普通就业 就业问题 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键阶段,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逐渐向创新型、专业型和技术型方面发展,而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大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2015年7月24日,我国人社部与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完成了“校企合作”的延伸。企业新型学徒制度在国外己经有几十年的应用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比如,澳大利亚的TAFE,德国的双元制等,都能够贴合本国特色进行职业教育。2015年8月,教育部首批165所试点单位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试点工作,近年来现代学徒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我国中职院校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虽然如今依然受一些因素所制约,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看到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方式的发展空间。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企业新型学徒制教育模式能够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做出贡献。
一、我国学生就业现状概述
1.学生数量规模现状
据教育部公布的消息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共1.23万所,所设的专业千余个,在校学生人数为2680.21万人,中职和高职学生各占半壁江山。目前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成果包括:2个专业目录,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其设置管理办法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其设置管理办法;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和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9门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9门中职大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70个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以及9个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
2.用人单位提供岗位和就业空间现状
企业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所提供的岗位主要为基层管理、生产和服务一线,生产一线的工作更能够让技能型人才的专长特点得到发挥。虽然目前全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是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则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是因为国内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涨。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发展逐渐融入全球一体化中,相应的劳动力市场也与国际接轨,国内的职业教育资格质量标准、认证制度均得到了国际的广泛认可,在这种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就业空间非常广阔。
3.学生就业心态
(1)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现阶段的职业院校学生均是被父母关爱的90后独生子女,其特点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无责任感和事業心。在求职期间期望寻求一份体面、轻松的工作,对生产一线等工作不屑一顾。大多数学生的求职期望是做一名生产管理者,很少自愿去生产一线锻炼。
(2)竞争力差,抗压能力弱。对于刚进入社会大家庭的毕业生而言,第一时间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一方面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应付基本生活的负担,在综合压力之下其工作的热情逐渐被消磨殆尽,继而出现消极、迷茫、悲观等情绪,而负面情绪会让其变得不求上进、失掉自身竞争力。
4.国家关于学生就业政策现状
第一,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应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对于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
第二,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的招聘对象,择优录取。
第三,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职业学校毕业生,针对就业困难的大中专毕业生,由相关部门进行毕业生职业资格证培训,培训费有教育系统负担。
二、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
1.岗位供应和毕业生规模的矛盾
岗位供应和毕业生规模之间的矛盾实质为供大于求,导致该种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当前国内处于人口高峰期,大量的新增的劳动力有就业需求;其次,我国目前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方面正在进行转型和改革,处于攻坚的重要阶段,需要不断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企业的改造的核心以人员配置精简、裁员和提升效率为主,使得就业压力增大。
2.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的意愿性错位
围绕企业规模因素一直以来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问题。一般来看大多数毕业生更加希望入职大型企业,但是相关调查显示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渴望程度远远高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需人倍率为大型企业的2.45倍甚至更高。造成该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企业规模和薪酬。虽然在毕业生刚入职时,大小型企业的初任工资基本一致,但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大型企业薪酬涨幅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在技术和资本方面均明显优于中小型企业,所以更需要高水平技术型人才,因此支付的薪酬也相对较高。其次,工作稳定性差异。一般在经济下行时,大型企业为了确保经营的稳定性会将成本以及人员的压力向系列下方转移,而中小型企业智能通过裁减人员、降薪等方式降低冲击的影响,因此人才工作稳定性较差。
3.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在关于“进入社会后所必须掌握的能力要素”方面,职业院校学生对“专业技能”“思考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个人品德”等认知上比较相同。企业和学生之间在其他方面的认知存在非常明显的分歧,统计了职业院校学生自己缺乏的能力方面,前几位分别是“语言能力~‘行业知识”等,而作为企业而言则认为学生“主体性”以及“交际能力”更为缺乏;与此同时,在认为目前已经具备的能力方面,学生本应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耐力”等,而在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普遍认为毕业生没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尽力做好分内工作的耐力。
进一步研究发现,“涉足社会所必需的能力要素”中,“交际能力”和“个人品德”是学生和企业达成共识的两项要素,同时表明该两项要素是能够立足社会的根本。此外,企业更加看重学生的“一般常识”以及“主体性”,而学生自己认为“专业知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更为关键。不难理解,企业更加渴望毕业生快速转变为企业员工,即能够知晓人情世故、社会常识,方便今后的工作生活;在学生看来,刚涉足这个行业对企业的未知让其更加渴望学习专业知识,再加上缺乏经验,所以迫切需求工作的协作和指导。
三、企业新型学徒制之于普通就业的进步与优势
1.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概念
当前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以2015年7月人社部与财政部共同印发的《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相关理念为基础的,是在传统的学徒制基础上,把学校教学融合到学徒制教学中。其特点在于:在企业内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理念。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教育性质从传统的师傅与徒弟的单一技能教学,转变为包括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终身教育等内容的一整套学习流程。而且,企业新型学徒制将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上升到了国家制度层面,具有相关课程框架要求与规范规定。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更加紧密融合的新型学徒教育,以学校和企业更深入地合作培养中职生为目标,以校企的教学内容为连接,以教师和企业导师为教学团队的人才培养结构。企业新型学徒制是过去的“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但也有比较大的差别。第一,培养对象不一样。企业新型学徒制主要培养的是“学徒”,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益和强制性;校企合作培养的是学生。第二,培养主体不一样,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主体是企业,校企合作则主要是学校。第三,对学生的教育责任不一样。企业新型学徒制侧重点是企业的雇佣与培训,校企的侧重点还在学校的教育上。第四,教学场所不一样。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场所是企业内的现场工作,校企则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企业实习为辅。
2.企业新型学徒制之于普通就业的优势
(1)有效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双重难题。2013年至今,中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回暖与发展。实体经济虽然受到互联网经济影响,但实体企业的规模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随着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即使很多企业都在不断提高薪酬,但用工荒的新闻仍旧屡见不鲜。随着企业产业的不断升级,企业对员工的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而中职院校通过普通就业培养的中职生,通常理论水平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弱,达不到企业的需要,或者所学习的知识不是企业所需要的。这种情况下,很多中职生就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然而,通过采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教育方式,中职院校直接和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实现了“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一方面,学生和企业签订了6个月以上的劳务合同,企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对学生进行培养。由于学生按照企业的需要进行培养,可以保证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时候学习到适合企业的工作技能,并在毕业时可以无缝衔接进入企业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也不再发愁招工的问题,从而有效解决了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双重难题。
(2)有助于政府、企业、学校的共赢发展。由前文可知,企业新型学徒制度下,企业与学校签订6个月以上的劳务合同。通过这种合作关系,第一,参加试点的企业多是大中型的企业,且参与培养的专业也多是当地比较需要的行业,或者说符合企业发展的专业,通过大范围的学徒培养,可以有效补充当地人才数量,形成企业的人才支撑;第二,企业的主导权相对于校企合作時要增大很多,新型学徒制中主要由对口企业与合作的中职学校进行共同招工与招生,能够按照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招工培养,能够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可以说,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一种政府、企业、学校共赢的教育模式。
3.实施过程还存在的难题。当然,企业新型学徒制也不是完美无缺,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合作难题。在实际的合作中,学生们通常更倾向于选择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招到学徒。而对于企业来说,很多行业比较领先的企业不需要通过学徒来提高自身在行业的影响力,对吸引人才也并不是很感兴趣。导致当前进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合作对象还多是中小企业。
第二,经济难题。新型学徒制下,企业需要为学徒发报酬,但实习学徒未必可以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如果政府资金支持力度较小的话,中小企业很难承担经济压力。
第三,企业导师难题。企业导师与企业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与学校老师不同,企业导师要顾虑是否会由于学生学成后可以代替自己的工作导致自己失业,使得在学徒工作时出工不出力,不会用心进行企业教学。此外,企业导师通常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很难将工作与教导学生有效结合在一起。企业对这些导师的考核还主要是看其本职工作的情况,所以也导致很多导师不能全心教导学徒,影响到教学效果。
四、企业新型学徒制解决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建议
1.改革学徒培养签约制度
职业院校毕业生学徒工作企业与岗位落实方面一直存在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在培养期间,专业不对口或签约强制留下工作等现象都会对学徒的实习、成长造成影响,也不利于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在6个月的学徒合同继续签订的基础上,部分同学还可以有选择地与企业商量。改革学徒培养签约制度,一方面可以签订更弱约束的合作协议,企业无需向学徒身份的学生支付工资,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毕业后可以不用必须留在该企业工作,也增大了学生与企业的双向自由选择性。
2.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盈利,因此,政府在推广企业现代学徒制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中小企业对学徒的负担较重,需要承担人才培养和支付工资的双重压力,为此政府在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时应给予企业一定的学徒工作补贴和其他相关的政策倾斜,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此外,政府或企业还要为签订“招生即招工”的学生购买意外险。这些学徒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企业的学徒,其在企业工作期间的主要责任单位还是学校。为此,可以由政府或学校统一为所有参加学徒工作的学生们购买意外险,既可以保障学生利益,也可以为企业规避经济风险,同时学校承担起了保障学生安全的责任,实现共赢的效果。
3.构建科学的企业考核方法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对学生与企业的双向考核。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招生即招工,考核入学学生,选拔合适的学徒进入企业。另一方面,学生也应对企业导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内容、企业的工作学习环境进行考核,实现学徒制度的双向考核,确保双方的共同利益。此外,学徒只是中职生在企业开始工作的起点,只能初步了解本职业所需的技能,学会简单的动手操作。想要进一步的晋升,还需要企业构建一个平等的求职、晋升、收入以及惩戒、奖励等的用人机制,让每个人均有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优势的机会。
五、小结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可以为企业提供需求吻合度更高的技能型人才。企业新型学徒制教育将会成为职业院校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企业新型学徒制对改善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企业、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