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占军
楔 子
“定海神針”来源于神话故事,说的是大禹治水的事。大禹治水时用的工具有很多,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当数“定海神针”。传说尧舜时期,九州洪水为患,百姓愁苦不堪。共工和鲧治水失败后,大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务。经过仔细观察,大禹发现造成洪水成灾的原因就在于东西南北四海的动荡,如果四海平定了,洪水就不会泛滥。大禹为民请命的担当感动了神仙,在神仙的帮助下,大禹得到了治水法宝——定海神针铁,于是,四海平定。《西游记》里记载,孙悟空到东海龙宫借走的堵海眼、定东海的镇海之宝——如意金箍棒,就是大禹的那根定海神针。这个美丽的神话,后来引申为在危难之时能够起到关键作用、解决重大问题的人。
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重集团”),就有一个犹如“定海神针”似的人。
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前,作为新当选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将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而北重集团的这位代表就在其中之列。当他的双手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时,那一刻,他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如饮醍醐,内心百感交集。
他在我国深孔镗领域可谓一骑绝尘,其技术水平可比肩世界一流,其独创的加工操作法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火炮身管(业内对“炮管”的称呼)、风洞等科研试验装置加工制造做出了卓越贡献,堪称孵化大国重器的“定海神针”。
他就是北重集团深孔镗工戎鹏强。
伏虎,“闯”出生路
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那段时间,北重集团特种机械厂的领导们倍感压力山大、坐卧不安,怎么完成刚签的一批订单,成了当务之急。订单上的产品叫高压釜,这是一种特种管体,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由于受加工方法制约,生产速度特别慢。这种现象持续了半年多,客户总是在工厂等着,一加工完马上就运走,因为他们早运回一天就能早见效益。
为解决这个“卡脖子”难题,厂领导想尽办法:调换车间,实行24小时倒班作业。那时深孔镗床班由两人操作一台33米的机床,因为倒班工人不够,怎么安排都差一个人,领导为此急得团团转。
就在“山穷水复疑无路”之时,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说:“要不我一个人一班吧?”
领导一看,这不是工作没几年的小徒工戎鹏强吗!看着领导疑惑的眼神,戎鹏强说:“我可以尝试一个班,如果不行就停,也损失不了啥。”
之前戎鹏强时不时地搞些小改小革,领导对此略有耳闻,但他真有什么大本事还令人狐疑,不过看他这么有信心,那就“死马当着活马医”吧。接下来戎鹏强真就一个人上满了一个班,当领导去检查时,大跌眼镜:两个人一个班才能勉勉强强干出一件活,他一个人一个班就轻松完成了一件活,并且质量无可挑剔,也就是说他把工效提高了至少两倍。
为啥大伙儿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戎鹏强却能手到擒来呢?
原来,在生产任务刚转到戎鹏强的车间时,他就发现了加工上的问题:产品加工前后尺寸不一样,前大后小,这样就需要重走一次扩孔,极大地影响了加工速度。此外,因为加工困难还会造成打刀划伤甚至使刀报废,如此一来用两三回就得换刀,岂不影响进度?从成本的角度上讲,一把精镗刀片上千元,用两三回就报废,真是令人心疼啊,须知那时工人的月工资才三四百元哪。
怎么才能既解决生产进度问题,又避免过多的浪费?戎鹏强通过反复琢磨后很快找到了答案,经过一周的反复试验,数据稳定,他心里踏实了。
有一天早上,工友们来接班,惊讶地发现戎鹏强居然在一个晚上干出了三件活,大家问他是怎么干出来的?戎鹏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摸索出来的方法告诉了大家。随后,他的操作法经过一两天的现场推广,大家基本掌握了。至此,北重集团深孔加工的瓶颈被彻底打通,工效由原来的24小时加工1件提高到5件。厂领导对戎鹏强赞赏有加:“小戎,好样的,有前途!”
如果说,攻克高压釜加工难题是戎鹏强职业生涯中降伏的第一只“中国虎”,那他降伏的“德国虎”就颇具传奇色彩,让“中国制造”在异国他乡精彩展现。
那是1995年1~7月间,北重集团承担了外援产品生产线通线任务,已是职场“大咖”的戎鹏强被派往援助地。
有一天,外方代表来到戎鹏强等人的工作现场,对他们加工出的几支身管,无论是表面质量还是内膛质量都表示肯定,但是,却对他们的工艺装备挑起刺来,问道:“你们的工艺装备,怎么这么简单,还是用德国的吧。”
戎鹏强对世界各国的工艺装备了解那是门清,他知道,德国工艺装备外表看起来很精致,实际上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和设计上的缺陷,并不适合在我国制造的机床上使用。他对此虽然没有当面说什么,心里却暗自担忧:这样下去会出问题的。
果不出戎鹏强所料,在加工下一个批次的身管时,问题暴露了:由于刀体偏离中心轴线,造成身管直线度严重超差,如果继续加工,产品就会报废。在外方技术人员毫不知情时,被戎鹏强及时发现,他和中国专家探讨商量后,决定停止加工,避免身管试制报废事故发生。
眼瞅着这些千里迢迢进口、现在却即将报废的毛坯,外方技术人员和他们的领导干着急没办法。这时候,戎鹏强站出来说:“我建议使用中国制造的工艺装备进行修复,同时,我保证能修复成功。”外方技术人员喜出望外:“真的吗?如果这样那就太好了!”
经过中外两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反复磋商,最后决定采用中方专家和戎鹏强提出的挽救方案:使用中国制造的工艺装备进行修复。紧接着,戎鹏强换上北重集团生产的刀具,经过4个多小时极为紧张和细心操作,成功修复了即将报废的身管毛坯,质量完全达到技术要求。
外方人员围了一大群,看着即将报废的身管变成了合格品,他们高兴地竖起大拇指,激动地喊道:“中国工装good!中国专家good!”
通过这件事,在后续加工中,外方人员不再提使用德国工艺装备,而只选择中国的设备。
2015年,戎鹏强的职业生涯中又蹿出一只“虎”。
这一年,北重集团承担了新型海炮身管加工任务。由于是新产品,加工使用的刀体工装,以及加工的切削深度、切削速度、转速等关键参数都没有,戎鹏强必须从零起步。试制中他尝试用木导键刀体加工产品,结果不仅精度差、效率低,而且出现锥孔、直线度超差、样柱不通的问题,达不到技术要求。当时的技术团队对此一筹莫展。眼看交付日期一天天临近,戎鹏强冥思苦想却没有找到有效途径。那段时间,他连续一个月每天和技术人员攻关到凌晨1点,回家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鏖战,戎鹏强对工装、刀具实施的改造创新成功,并对所用精镗刀片重新设计各种角度,解决了产品精加工工序难点问题,确保了产品一次加工合格。自制刀具在加工中发挥了绝对优势,使产品的直线度、光洁度等主要指标达到要求,并提高了工效。
孵化,“创”出新路
爱因斯坦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戎鹏强对深孔镗加工的热爱,称“入迷着魔”并不为过。
他从1983年入职北重集团深孔镗工岗位开始,就深深爱上了这个岗位。深孔镗是深孔加工中较难的工序,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肯吃苦、善琢磨、敢上手,才能獨立完成操作。戎鹏强入职伊始就把工余时间献给了新华书店和书摊,所关注的都是与深孔加工有关的理论书籍。二十多年前,互联网并不普及,能查阅的资料十分有限,再加上有关这方面的加工方法和技术资料相对较少,有些技术参数和方法只能在实际加工中去整理和总结。有时,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他向外车间的老师傅们讨教学习,尽管他们不是深孔镗工,但在车工上的磨刀技巧或相关技术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于是戎鹏强就虚心去学。一点点地摸索、试验,他逐步掌握了高强度合金深孔加工技术。
深孔加工中最难的超长小孔径身管加工,由于管体孔径小、加工时根本看不到刀具在零件内部的切削状况。为解决这一难题,戎鹏强总结出“摸、听、看、量”四字诀——“摸”,就是通过摸刀杆判断刀在行走时的状态;“听”,就是听机床发出的声音和硫化油流动的声音,判断机床运转是否正常;“看”,就是看铁屑的形状和电流表的读数,判断产品的直线度和光洁度;“量”,就是测量刀杆每分钟行走的距离,判断刀具作业尺寸精度。
包括“四字诀”在内的一整套深孔镗加工操作法,是戎鹏强几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钻研的实践结晶,造就了他以“手”当“眼”的绝活,也成了他日后跳出火炮身管向深孔全领域“跨界”攀登的实操秘笈。
“跨界”出击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2012年的一个寒夜,戎鹏强刚睡着,电话铃骤然响起。电话里传来北重集团特种机械厂厂长急促的声音,他要戎鹏强马上赶到工厂会议室。
当戎鹏强赶到会议室时,一下子就感到气氛的凝重,工厂领导全部到齐了,还有几位陌生来客。厂长介绍说,这几位是某航天科研院的客人,他们刚到,有重要的科研任务要交给北重。
科研院的负责人跟戎鹏强握了握手,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必须使用这个产品,但是,这个产品加工难度极大,精度极高,全世界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够生产,但人家不卖给我们。我们的订单在全国转了一圈无人敢接,最后找到了你们北重集团。听说你在业界有‘定海神针的美誉,现在需要你这个‘神针在‘针里打洞,你愿意吗?”
“我愿意!”戎鹏强立即站起来,响亮地说,“我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请领导放心!”
“‘针里打洞”,究竟要加工什么部件呢?戎鹏强马上拿着资料去研究这个“针”里打洞的神奇。原来,这个部件要在长8米的高强度合金圆棒上打一个孔径28毫米的通孔,通孔只有成人大拇指粗细,而加工深度却有三层楼高。管体孔深长度与孔径长度之比大于100倍的圆柱孔,被称为超长径比深孔,而该产品的长径比却达到了惊人的300倍,称为“针”里打洞并不夸张,国外也只有一个国家生产过,这是一个世界级的深孔加工制高点。
这块“骨头”太难啃了!戎鹏强开始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加工过程中,由于孔径小、刀杆细长,真比绣花针绣花都要慢,稍有异常,就要退刀重头再来。他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毫米一毫米地向前推进。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烧脑苦思,多少回归零重来,成功在滴水穿石般的坚持和韧劲中孕育分娩。终于,在一年半后,这个国家级难题被攻克。这项技术的诞生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深孔加工领域的空白,使我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使我国高精尖武器研发结束了苦于无专业试验装置的历史,为孵化“大国重器”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戎鹏强也因此成为掌握“超长径比身管加工”绝技的国内第一人!
传承,“爱”之正路
“深孔镗加工,最讲究的就是一个要正一个要直,干了这么多年,这两个字一直是我所追求的。”戎鹏强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干事正直,做人正直,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带徒弟,给徒弟们示范“工作即人生”的道理。徒弟们从戎师傅身上学会了“爱”——爱国、爱企、爱岗,学会了新时代工匠的责任担当。
这些年,戎鹏强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他利用业余时间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深孔加工技术方法诀窍,以及加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编写成《中口径火炮身管内膛加工方法》内部培训资料,作为操作指南和带徒标准进行推广,为徒弟快速成才开辟了捷径。他带出的16个徒弟中,有1名成为高级技师,2名成为技师,有11名成为高级技工,他们已成为北重集团身管加工的骨干人才。他先后举办了多期技能培训班、高技能人才技艺现场演示会,通过经验交流、现场指导等方式,向徒弟们传授操作技巧和经验,使多名技能人才受益。
戎鹏强不仅倾囊相授操作方法,而且对每个徒弟都用心去相处、用爱心去感化。他现在带的徒弟张杰以前是从事别的专业的,属于“门外汉”。戎鹏强手把手地教,一开始小张由于不能独立加工产品,收入不高。戎鹏强主动把工时分一半给他。一谈起此事,张杰总是感动不已:“我三年出徒,一千多天的时间,我师傅总是不厌其烦地带我,还把钱分我一半……”
作为业界响当当的“定海神针”,戎鹏强干起活来有钢的硬度,锋芒所指,攻无不克,但他对企业、对事业、对同事,却是侠骨仁心、爱之深沉。他已经50多岁了,还有几年就退休了,现在正在把自己的手艺、诀窍进行整理,做好传承。这几年,有不少私企老板开出高薪想挖走他,但都被他回绝了。他觉得自己掌握军工技术就要服务国防,给私人老板打工收入会更高,但那不是自己的追求,那就是为钱而干,没有国家荣誉感、军工使命感,那样就对不起企业对自己的培养。
从新型坦克炮、新型海炮、陆军各式试验装备,到国家重点试验装备风洞装置等科研项目,戎鹏强不仅都出色完成了任务,而且还解决了加工变形、震动、出口偏等诸多技术难题,突破了高强度合金深孔加工技术,摸索出一条深孔镗全领域“跨界”创新之路,书写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身的传奇。
从高级技师、兵器首席技师,到大国工匠、中国质量工匠,从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到全国劳模、全国道德模范,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浸透了戎鹏强30余年矢志不渝、砥砺奋进的智慧和汗水,折射出他对国家、对企业、对事业的忠诚和担当,书写出业界“定海神针”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