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骚千年 匠心徽墨

2019-09-24 07:56白英
华人时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墨香模具师傅

白英

“绩溪为徽墨发祥地之一。县人操墨业始于宋;明清为全盛时期。岭北乡从事墨业者最多,世代相沿,良工辈出。清代墨业名店名家迭起,店号布及全国数十市镇。”———《绩溪县志》

“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研无声”,落纸如漆,万古存真。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的绩溪、屯溪、歙县而得名。流传千年的徽墨技艺,蕴含着怎么样的文明密码?在安徽绩溪县上庄老胡开文墨厂,我寻访探秘了徽墨制作繁复的工艺流程。“龙麝黄金皆不贵,墨工汗水是精魂”,徽墨传承的背后是墨魂铸造匠人的坚持,是他们用黝黑粗糙的双手演绎着一支墨锭的诞生!

溪水萦绕雾气氤氲,雅丽婉约的青山绿水,平仄起伏的马头墙,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为了寻找徽墨的风华身影,我走进了徽墨大师胡开文的故乡———上庄古镇。经过打听上庄镇还有好几家墨厂和墨肆在做墨,在上庄中心街上,闻着一阵似有若无的墨香,我寻到一栋标记着“老胡开文墨厂”招牌的二层小楼,这是一家建于1982年的徽州老墨厂,至今传承着徽墨名品“胡开文墨”的手工制墨技艺。

厂门口两边是两间偌大的门面房,推门进入,一阵墨香扑鼻而来,满眼都是各式各样的徽墨,店里一位老者热情地招呼我们,耐心地介绍每一款墨品,有“迎客松”“天开文运”“大好山水”“铁斋翁书画宝墨”“千秋光”等松烟墨、油烟墨、礼品墨等百十多个品种,只见块块徽墨不仅色泽黑润,细腻生光,芳香浓郁,而且造型讲究,兼具图文妙、描饰美、内韵雅,集诗、书、画于一体,可谓“方寸之间,景象万千”。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置身这墨的世界,仿佛随着墨香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飘逸的精神生活意境中。精美的徽墨,千百年来忠实地在宣纸上履行自己职责,一撇一捺地挺起坚实的墨影,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走进墨厂,还没走进车间,混合着松烟和冰片的香气便直入鼻孔,远远地就闻到了沁人心脾的墨香。车间内,一位老师傅正从热气蒸腾的锅里,揪出一大团和好的墨泥,放在浸透墨色的木墩上,开始用锤子反复锤打,并不时用铲子翻搅着锤打过的泥饼。这位名叫董玉安的师傅,中等身材,体型微胖,别看他已年过六十,然而锤墨的动作却娴熟利索。董师傅锤打过的墨泥,就像被和过的面,变得特别“筋道”,柔軟却不易拉断。他把墨泥放到工作台上,开始制墨,不大的台面上井然有序地摆满了小刀、小锤、剪子、墨模等工具。只见他麻利地从一团墨泥上揪下一小团,放到天平上精准地称重后,又放到桌台上搓成圆条,然后趁热放入扣在一起的木制墨模槽里,用两手的大拇指使劲压实,扣上模板。不一会儿五六个模具便一一被填上墨泥。董师傅抱起装好墨的模具放在了身后的杠杆板凳上,利用杠杆原理,猛然坐到长木凳一端,使劲将墨压制进模具。“这还不能动,还要等一等,墨条温度冷却下来,墨条的硬度才能保证。”放了一会后,董师傅把模具打开,将其中的墨条一一取出,再用剪刀进行修边,一支支刻着“金不换”“紫玉光”“丹凤朝阳”等字样的墨锭就成型了。

不大一会,一大团墨泥就在董师傅的手上变成了一个个墨条。这只是徽墨成形的开始,董师傅说,距离墨条能够真正使用,还要经历大约半年时间的阴晾才行。一个上午,董师傅不停地一遍遍重复着墨泥的捶打、称重、定形、修剪整形,案板上的托盘中的墨条也越摆越多,当压制好的墨条摆满这个大托盘后,董师傅将它们端到专门晾墨的库房里。

晾墨房的旁边是描金车间,在完成了漫长的阴晾以后,还要给墨块着装———描金。这个流程的工人,都是清一色的女性,这是个细致的活,需要极大的耐心,她们按照墨锭上的图案和字,用颜料进行描画、填彩,为的是增加墨锭外观的美感。至此,历经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等一系列繁复的工序,徽墨终于做好了。

墨工手里成形的一锭锭徽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然而,这是多么的不易啊,炼好墨烟本就已费尽心力,却还要再经过去粗取精的洗烟、文火慢炖的熬胶、秘制古方的拌料、真金火炼的烘烤、千锤万击的锤打,制墨匠人把智慧与心血凝结进每一道沿袭古法的工序中,每一块质量上乘的徽墨都承载着制墨匠人执着的人生历练。(责编 许 娟)

猜你喜欢
墨香模具师傅
孕出墨香乐育人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墨香在心里长起来
模具部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朱建中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愿你成为一个和煦如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