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卫星遥感的地质灾害特征提取及实勘验证

2019-09-24 07:41黄启林陈志康张雅婷刘纪峰
三明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土场溪河泥石流

陈 毫,黄启林,张 权,陈志康,张雅婷,陈 琴,刘纪峰

(1.三明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福建 三明,365004; 2.三明市公路局,福建 三明,365000;3.工程材料与结构加固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三明-南平区域是福建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仅三明市每年由于滑坡灾害造成的损失就高达数千万元,治理的费用更高于此。 地质灾害的识辩和预报预警一直是其防治的重点和难点,控制不好,极易造成重大损失[1-3]。 地质灾害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形态、色调、影纹结构等均与周围背景存在一定的区别,可利用这一特点对地质灾害的规模、形态及孕育特征从遥感图像上解译圈定,具有可快速获取大区域数据、减少野外工作量和成本、能更经济和高效地了解较大范围的地质灾害分布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 严惠[4]探讨了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中的应用;王云南等[5]总结了滑坡遥感解译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解决办法;蒋培荡[6]通过MAPGIS 平台对获取的SPOT5 全色波段遥感数据进行解译, 在江西省永丰县1∶50 000 地质灾害调查中取得较好效果;张幼莹等[7]以地质灾害易发区为例,提出了我国国产卫星影像本底数据更新的实用方案;Ventura G 等[8]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对地表形变进行了监测;Yang 等[9]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对滑坡进行了研究;Aksoy 等[10]将面向对象的图像处理方法应用于滑坡识别和分类等。

以上研究成果,说明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识辩应用方面的可行性和高效性,但目前卫星遥感影像对地质灾害识辩率还不够高,拟基于谷歌卫星地图,结合现场实地踏勘,探索适合于三明市地形地貌的地质灾害识辩方法,为地质灾害预控提供技术支持。

1 调查区域概况

选择东经 117°30′50″、北纬 26°18′09″,东经 117°43′00″、北纬 26°18′06″,东经 117°30′48″、北纬26°10′31″,东经 117°42′57″、北纬 26°10′27″所围成的区域为调查区域,主要为三明市的梅列区、三元区辖区,重点调查区域为市区沙溪河两岸工程建设地点,包括房地产开发、土方回填、道路或隧道施工等处,主要调查区域的谷歌卫星图见图1。由图1 可知,沙溪河沿岸及G205 沿线各工程建设点,因工程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导致岩土体裸露面积较大,发生地灾的可能性较大。

图1 主要调查区域的谷歌卫星图像

本区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区,降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山地气候显著;1990-2016年来年平均降雨量1 696.2 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降雨过程主要集中在3-8月间、尤以5、6月为甚,据统计,整个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3.71%,5-6月份降水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1.19%。

调查区内地表水系发育,主要河流为沙溪,隶属闽江流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本区。沙溪河属雨水补给型河流,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为次要的补给来源,平均径流模数36.88 L/(s·km2);其流量随流程增长而加大,水位受大气降水的控制,有年、季、月的变化,洪水多发生在5-7月,暴雨季节,山洪爆发,河水位猛涨,流量猛增,但雨后水位、流量很快恢复正常;最大流速3.75 m/s,最小流速0.36 m/s。 沙溪河支系发育,呈树枝状分布,调查区主要支流有碧溪、焦溪、台溪、东牙溪等,汇入干流沙溪河。

调查区位于三明市城区沙溪河山间盆地及两岸,地貌上以河流阶地和剥蚀丘陵为主。 总体地势是南西高、北东低,沙溪河自南西向北东迳流,最低点位于调查区北东部沙溪河西岸,海拔标高约120 m,最高点位于调查区东南部,海拔标高为512.6 m。 沙溪河西岸海拔高程在120~330 m,东岸海拔高程在130~510 m。 调查区以外为低山、中低山区,向西北和南东呈阶梯状上升。

调查区内地层发育不全,沿沙溪河两岸分布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长林组和林地组,其中长林组主要分布在沙溪河东岸,西岸仅在北山新村、三钢总部局部零星出露。 各岩石地层单位主要岩性组合特征及其分布状况见图2。

区内的岩体工程地质类型,有岩浆岩和沉积岩;以岩体的结构面组合特征分为块状和层状两种类型;层状类型岩组按单层厚度分巨厚-厚层状(>0.50 m)和薄-中厚层(≤0.50 m);以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值分为坚硬(fr≥60 MPa)、半坚硬(30 MPa≤fr≤60 MPa)和软弱(fr<30 MPa)三个岩组。区内的土体,按固结程度属松散岩建造类型,其结构有均一、双层和多层三个结构类型。 本区工程岩组类型划分具体见图3。

图2 调查区地形地质图

图3 调查区岩土体分布图

2 卫星遥感地质灾害特征提取和实勘对比

2.1 典型地灾点卫星图像特征

近年来,三明市城区房地产开发发展迅速,且区域内有南三龙铁路、G205 及S306 改线工程、三明-沙县快速通道和城市绿道建设,由于受场地条件限制,多数新建场地需要大规模开挖山体,由此产生大量的高陡边坡及弃土方量。 这些工程建设项目因开挖山体、填方整平及弃土堆填形成的高陡边坡和弃土场均存在潜在的危险,在暴雨、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研究的重点区域。

从卫星图上看,该类因工程活动造成的地灾点具有明显的特征,即:由于调查区域山体植被覆盖较好,工程建设会造成植被破坏,导致岩土体裸露面积较大,相应的卫星图像显示出与周边山体绿色植被明显不同的岩土体颜色,典型区域包括:(1)碧桂园、恒大御府(原水舞半山郡)和世纪城(山水御园三期)等房产开发区在施工过程中形成大量的高陡边坡(图4~图5),高度一般20~30 m,最高可达 50~60 m,坡度一般 50°~60°,局部 60°~70°,多数为土质边坡、岩土质混合边坡,虽有分台阶开挖,在施工过程中未支护或仅简易支护,存在滑坡危险;(2)房产开发区开挖山体形成大量弃土,弃土堆放在山间沟谷低洼地带,据调查,弃土方量一般30~80 万m3,分布面积一般2~8 万m2。 其中最大一处(矮桥-小溪弃土场,碧桂园、万达广场项目建设堆弃)方量达1500 万m3,面积约65.2 万m2,均未采取防护措施,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隐患;(3)南三龙铁路、G205 及S306 改线工程、三明-沙县快速通道和城市绿道,这些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亦需大量开挖山体,局部低洼处需填方整平,也就形成了大量的挖方、填方边坡。 如:快速通道贵溪洋隧道口高陡边坡,边坡高差12~15m,坡度 50°~70°,无支护措施,周边多处存在类似边坡,总宽度约 200 m(图6~7);(4)南三龙铁路及国道205 改线隧道开挖产生了大量的弃土,形成了多个弃土场,如国道205 改线项目建设形成的翁墩后山弃土场,填方面积约 1.9 万 m2,填筑方量约 30 万 m3(图8~9)。

图4 恒大御府人工边坡卫星图像

图5 恒大御府现场图片

图6 贵溪洋隧道口高陡边坡卫星图像

图7 贵溪洋隧道口高陡边坡现场

图8 翁墩后山弃土场卫星图像

图9 翁墩后山弃土场现场

2.2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 地形地貌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首要条件,不同的地质灾害形成于不同的地形地貌之中;地层岩性(岩土体特征)是形成地质灾害的必要条件,岩土体的类型、性质、结构决定着致灾体的物质来源,并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和生成规模;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则是形成地质灾害的外在因素。 不同的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也各有差异,如区内滑坡、崩塌多与山体斜坡的外形及坡度相关,个别还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泥石流多为滑坡、崩塌所伴生并与溪河沟谷的发育有关,区内多个弃土场亦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来源;地面岩溶塌陷产生于岩溶发育区,其形成与人为抽吸地下水密切相关;高陡边坡、弃土场的形成完全是由人为工程活动造成的。

该区域以剥蚀丘陵为主,沟谷发育,切割相对较深,地面坡降较大,天然陡坡地形发育。 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地层岩性变化较大。 共识辩地质灾害点76 处,其中卫星遥感初步识辩地灾点达68 处,识辩率成功达89.5%, 仅有部分房前屋后的小型崩塌或古滑坡,因影响范围较小或森林覆盖,卫星图像不明显而无法识辩。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潜在泥石流、高陡边坡及弃土场等,各类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统计详见图10。

图10 各类型地灾数量统计图

各类型地灾形成条件如下(1)高陡边坡。 共计37 处,占总数的48.6%,总体特征是丘陵坡地多,河流阶地少,并与山区人口聚集分布及工程活动强度程度密切相关,一般在山弯坡脚与等高线平行错落分布,或在斜坡纵坡线上呈阶梯状分布,主要是城市绿道、房地产开发、道路建设等开挖山体造成。 (2)滑坡。 共17 处,占灾害总数的22.4%,主要分布在列东街道、徐碧街道、城关街道和城东乡。 多为土质、岩土质滑坡;受人为活动影响明显,均为工程滑坡;浅层滑坡居多,中层滑坡仅2 处,系受区内断裂构造影响;滑坡规模一般为小型,中型滑坡2 处。 (3)弃土场。 共计11 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4.5%,以小型弃土场为主,弃土主要来源为房产开发、公路、铁路等建设开挖山体的弃土、弃石,大部分堆填于山间沟谷内,个别堆填于河漫滩,堆积范围广、体积大,对原有水文地质条件影响较大,在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易诱发大规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4)潜在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发展,主要受控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大尺度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则是加剧泥石流发生频率、强度等的重要原因。 共发现区内泥石流地质灾害6 处,其中梅列区5 处,三元区1 处。 泥石流大部分是潜在隐患,灾点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5)崩塌。 共计5 处,占灾害总数的6.6%,分布于城关街道、城东乡和列东街道,均为小型土质崩塌,按其发育部位和形成的动力因素及危害结果,主要是房前屋后因削坡建房引起的崩塌。

2.3 地质灾害点分布特征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地质灾害点分布不均,在区域上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条件、岩土体类型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有密切关系;在时间上受降雨的因素控制明显,地灾多发生在每年3-8月雨季,尤其是5-6月份暴雨期间。

从地形地貌上看,区内崩塌、滑坡、高陡边坡等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沙溪河两岸剥蚀丘陵区山坡地带,与人类工程活动程度有很大关系,总体特征是沙溪河东侧多西侧少,东侧山坡地带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频繁, 地质灾害发育的也较多, 因此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集中在沙溪河东侧山坡地带;而沙溪河两岸阶地地带,地表坡度相对较平缓,人口、建筑较密集,陡坡地段一般均采取了较好的防护、工程治理措施,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仅在岩溶发育区存在潜在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北山新村、列东汽车站、原三明化工机械厂和台江~东霞共4 处),在工程建设高填方区存在潜在的地面沉降、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南三龙铁路南站建设场地),其空间分布位置见图11。

潜在泥石流及弃土场隐患其分布位置受人为因素控制明显,在区内主要分布在山间沟谷地带,与房产开发、道路建设(铁路、公路、城市绿道等)密不可分,规模较大的弃土场共11 个,其中8 个分布在沙溪河东岸山坡地,3 个分布在西岸山坡地,见图12。

图11 滑坡、崩塌、高陡边坡等地灾点空间分布

图12 区内弃土场空间分布位置

3 典型地灾点的影响因素分析

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很复杂,但简单归纳起来主要有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两种。 区内各种人为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外部因素,滑坡、崩塌、高陡边坡等地质灾害主要与削坡建房、工程建设、修建公路、铁路和水利设施等人为开挖山体形关系密切,山体开挖改变了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促使其应力发生重新分配现象,则有可能发展成各类地质灾害或存在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弃土场的形成则完全由人为工程活动引起,同时弃土场松散的堆积体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深厚弃土填方区则为地面沉降、不均匀沉降提供了必要条件;潜在地面塌陷(岩溶塌陷)主要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及大型工程降水等诱发。降雨是催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发因素,这是因为降雨形成地表水或地下水流后进入松散土层,通过各种构造、裂隙渗入岩土体的层内错动带或土岩接触面,一方面增加了岩土体的容重、浸泡湿润了滑动面,另一方面抬高了地下水位、加大了孔隙水的压力、降低了岩土体的抗剪能力及不利结构面的力学强度,从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并起到了重要的触发作用。 大量的水源是形成泥石流的必备条件之一,而降雨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特别是短时暴雨、持续强降雨等,雨水短时间在沟谷汇集,水位暴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沟岸两侧频发的滑坡、崩塌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弃土场主要隐患是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其本身土体结构较松散,堆填高度较大,周边存在大量的高陡填方边坡,若地表排水不畅,受降雨的影响易诱发次生地质灾害,且规模大、危害大。

4 结论

为探索利用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地灾特征提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对三明市区沙溪河岸典型地灾点的谷歌卫星图像进行提取,结合实地勘察进行验证,对典型地质灾害点进行了统计,对各类地灾形成条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由于调查区域山体植被覆盖较好,各地灾点主要是工程活动所造成的,相应的卫星图像显示出与周边绿色植被明显不同的岩土体颜色,因此可以快速、高效进行识辩,本次卫星遥感初步识辩地灾点达68 处,识辩率成功达89.5%,说明利用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地灾初步识辩是可行的;(2)地质灾害类型包括高陡边坡、滑坡、弃土场、潜在泥石流和崩塌等,分布不均,在区域上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条件、岩土体类型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有密切关系;在时间上受降雨的因素控制明显,灾害多发生在每年3~8月雨季,尤其是5~6月份暴雨期间;(3)地质灾害的诱发影响因素很复杂,各种人为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外部因素,降雨是摧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弃土场主要隐患是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4)绘制了调查区域内各地灾点的空间分布图,可为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快速识辩和预控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土场溪河泥石流
挡水埂对弃土场雨水资源利用的影响研究
福建省山区高速公路弃土对隧道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基于Geo Studio的弃土场稳定性评估
黄土地区公路建设中弃土场的选址及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钟力
美丽的泗溪河
机械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