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独特唱腔的剧种
——大平调

2019-09-24 08:43
农家参谋 2019年9期
关键词:滑县濮阳剧团

濮阳大平调源于濮阳民间,是在开州(濮阳)土生土长的一个古老剧种,故过去又称“开州平”。濮阳大平调是板腔体梆戏,因梆子灼目贯耳,又称“大梆戏”“打油梆”。其唱腔旋律圆润平缓,又是中原地方音韵,故也称平调;又因该剧种上演剧目均为朝纲大事,演员阵容庞大,群众历来视为大戏,为与其他剧种相区别,平调就逐步定名为大平调,相沿至今。

(中国)大平调形成于明朝年间,其分布以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全省及鲁西、冀北地区。大平调的主要唱腔有“头板”“二板”“三板”“流水板”四大板类;曲牌有《大开始》《小开始》《四字开门》《五字开门》《六字开门》《五马》《二凡》《朝阳歌》《一枝花》等;乐器有大铙、大钗、尖子号、大弦、二弦、三弦、梆子、笙、唢呐等。大平调在其形成初期,多为灾民谋生而自发组织的小戏班,作“板凳头”演出,它糅合杂技、武术等艺术精华,形成了粗犷豪放的风格。

濮阳大平调清代为“范家班”,被绅士掌管,1930年前后改为“大公团”,抗日战争初期,基本脱离民团绅士,靠艺维生,发展平调艺术。

1943年,原昆吾县抗日人民政府接管了“大公团”,并派党的干部陈祝新、韩洽为领导,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整顿,使之成为抗日政府的一支富有活力的先进宣传队伍,并正式改名“昆吾县民主政府众艺剧社”,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并配有枪支弹药,随时准备参加抗日战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党立下了不朽功勋。

196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清丰、内黄、南乐、滑县、延津、濮阳六县平调剧团,汇集濮阳,成立了河南省唯一一家全民所有制的濮阳大平调剧团。

濮阳大平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演员,如“红脸”三秋林、“黑脸”铁蛋、“三丑”栾保平、“二红脸”四大旗等角色誉满豫北、扬声冀南,佳话流传至今。

其中著名红生演员翟德贵(1919-1962),乳名“喜儿”,濮阳市郎中乡翟寨村人。他自幼从艺,在唱做方面,造诣深博出众,形成独树一帜的红脸唱腔,高亢圆润悠扬,其艺术沉稳、正道,并富有气韵。1956年翟德贵主演的剧目《收姜维》(饰诸葛亮),获河南省地方戏曲会演个人表演一等奖。同年文化部将《收姜维》《三传今》《白玉怀》等剧目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1958年赴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陈毅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同周总理合影留念。

濮阳大平调艺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很高的艺术价值,从明朝诞生起就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使这一艺术表演形式从“板凳头”成长为演出阵容庞大、行当齐全、音乐声调优美的大型剧种,并多次在省、市会演中获奖。

1983年9月7日,濮阳县大平调剧团应邀赴北京演出《包公碑》,先后在长安剧院、中和剧院、吉祥剧院、中直机关礼堂、中科院礼堂演出,受到时任中纪委书记王从吾,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市长、中顾委常委段君毅,时任文化部部长朱穆之等领导人,以及著名评剧演员、中国评剧院院长新凤霞等艺术界名人的接见和赞扬,《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新观察》等10余家新闻媒体报道了演出盛况。中国剧协、北京剧协在中国剧协会议室主持召开了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中国戏曲学院等16位艺术界领导、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对《包公碑》的成功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濮阳大平调剧团演出的《包公碑》连环画书,在座谈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颇受好评。

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为板式变化体,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豫剧多有相同之处,但是在艺术风格上远比豫剧更加粗犷夸张,其艺术风格上讲究气势恢宏、场面宏大、唱做念打并重。

大平调至少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并且在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了三个支派,即以濮阳为中心的东路平,以滑县为中心的西路平和以山东东明(原属河南省辖)为中心的河东平。

大平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剧目,据统计有600余出,现保留下来的只有200余出,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180余个,其内容大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包公案》《大红袍》等历史古典小说,角色多以生(红脸)、净(黑脸)的“袍带戏”为主,民间生活故事戏较少。

以生角为主的戏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阳河》《晋阳关》《反徐州》《收姜维》《百花亭》等。以净为主角的戏有《战洛阳》《秦香莲》《铡赵王》《赵公明下山》《金鞭记》《张飞滚鼓》等,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体相同。但它的唱腔发声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头钉等板式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也叫呕腔)。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精中见细、刚中有柔,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

大平调的历史是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明清以来,在黄河南北有大小十几个大平调班社,清道光中期(1830年左右),菏泽县成立了“双盛社”,随后,又有东明县东明集的“发深班”、曹县的“袁豁子班”、菏泽县龙宝田的“德盛班”等大平调班社。这些班社在常年的演出中,先后培养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如花脸岳秀海、张金臣,旦角郭文荣,小生张合义,黑脸张文祥,红脸郭盛高、彭盛江等。

“大平调演出服装、道具损坏很严重,演员工资也很低。”谈到大平调面临的问题,滑县大平调剧团团长邢宝君说,剧团资金不足,设备陈旧无法更新,无力培养新人,加上老演员相继故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演出水平下降。

“幸亏有老艺人的帮助。”在滑县大平调剧团,63岁的魏守现和60岁的高庆搁、高朝阳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剧团演员不够,看到剧团有困难,他们义无反顾地回来了。”团长邢宝军说道。

2004年经濮阳市文化局积极推荐,濮阳大平调被列入“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保护项目”;同年11月,濮阳大平调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民间优秀戏曲会演”,荣获四项金奖,有关部门随即开展了抢救性录制濒临失传的大平调的活动,对《三娘教子》《盘坡》《铡美案》等18个大平调经典剧目和名段唱腔进行录音、录像,使大平调有了传承下去的宝贵资料,并设立了大平调艺术研究室,挖掘剧目、收集曲牌,濮阳大平调专业艺术学校也在筹建之中。

2006年5月20日,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传承了数百年、在黄河两岸颇有影响的古老剧种、具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濮阳大平调逐渐得到了保护。

相关链接

邢宝军:把大平调唱遍半个中国

在滑县,有这样一位戏曲名家,他的嗓音高亢明亮、刚中有柔、柔中带刚,他的拿手好戏《严海斗》《大登殿》《闯幽州》等剧目在晋冀鲁豫可以说家喻户晓,他就是第十届“叱咤中原”河南戏曲演员排行榜十大演员、河南大学豫剧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基地传承导师、大平调西路平领军人物,滑县大平调剧团团长邢宝军。

邢宝军13岁学戏,1982年毕业于滑县戏校,拜大平调名家王守文为师。1981年年底至1982年初,应北京市文化局邀请,该团进京汇报演出,邢宝军随团前往,大开眼界,立志要成为一名有作为的好演员。每天天不亮,别人还在睡觉,他就偷偷爬起来练功,喊嗓、踢腿、下腰、跑圆场……每次,邢宝军都练出一身大汗才休息,接着学习文化课和唱腔课,三年的戏校生涯为后来的戏曲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7月,上级任命邢宝军为滑县大平调剧团团长。为传承平调艺术,邢宝军倾其家中积蓄,于2001年扩建滑县大平调戏校,培养了一批学生,较好解决了传承后继无人的难题。2006年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级非遗的成功申报,为滑县大平调剧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十几年来,在邢宝军的带领下,滑县大平调剧团不仅北上北京,南下江苏和台湾,为当地观众带去高质量的艺术,而且足迹遍布晋冀鲁豫等省部分市县(区)。不管在哪里演出,他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其上乘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在晋冀鲁豫交界地带广为流传,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为普及大平调艺术,培养更多观众,邢宝军把剧团精品剧目《大登殿》等9部大戏制成光碟推向社会,并在滑县电视台进行为期一年的播放,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和轰动,吸引了很多大平调戏迷。

猜你喜欢
滑县濮阳剧团
濮阳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
滑县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滑县新篇章
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濮阳实践”
为打赢濮阳蓝天保卫战贡献人大力量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濮阳: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落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