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摘 要] 中高职衔接是我国建立现代职教体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锻造大国工匠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在2011年已经开始了对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作为成都市中高职衔接的引领院校之一,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为更多中职学生提供了人人出彩、人人成才的机会,为进一步深化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与实践上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人才培养;“3+N”集团化办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042-02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中从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出发”提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政策依据。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同年,成都市《成都市教育局统筹城乡职业教育“3+N”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成教办〔2014〕12号)颁布,“3+N”即为成都市一、二、三产的三所高职院校托管N所职业院校或领办N个专业,为中高职衔接的落实落地提供了指导意见。
一、中高职衔接现状
(一)专业方向多样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新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意见的函(教职成厅函〔2018〕69号),这份函中明确了中职不同类别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也明确了继续学习对应的高职、本科专业名称,建立起了中职、高职、本科专业衔接。以信息技术类为例,与计算机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等11个专业均可接续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11个专业均有多个方向。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来看,目前四川省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校有27所,不同学校也会开设不同方向,这种多对多的现象造成了专业衔接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针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更需要认真研判。
我院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校企深度融合的优势以及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了建筑表现和虚拟仿真两个方向。根据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中职的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从课程体系上与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衔接度较高,纳入了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对接专业。
(二)培养目标不同
要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中高职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从国家人才培养的角度上来说中职阶段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濟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从家长期望的角度上讲,更多中职学生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升入高职院校就读,深入地学习一门技能,培养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来能更好的发展;从企业的期待上看,希望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发考虑中职学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尽可能满足不同需求。
(三)课程设置重复
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形成的具有一定顺序的课程门类的集合,它决定了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结构,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思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不仅仅要考虑中职和高职相同(相近)专业两个独立的课程体系,还要考虑两个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中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课程体系,学生升入高职后存在的问题是个别课程有些学生学过,有些学生没学过,个别课程中职开设过,高职又在开设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浪费了学习课时。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对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从学院层面和专业层面进行了体制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为避免生源不同(普高、职高)带来的问题,学院采用将普高和中职各自编班的方式,确保起点一致。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
(一)开展广泛调研,了解课程体系现状
要构建适合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首先要了解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分布情况以及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情况。在成都范围内,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的学校较多,我们邀请了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的8所中职学校召开中高职衔接研讨会,了解课程设置的情况,课程的教学内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同时也就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方向设置及课程体系设置情况作了沟通交流。通过这样的调研,一是关注中高职是否有重复设置的课程,对于重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方向和难易程度上是否有所区别;二是关注课程设置是否体现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三是关注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以及技能提升途径,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使有升学意愿学生的技能与高职要求无缝对接。
(二)契合專业实际,构建课程体系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建成,中职学生升入高职或本科学习的途径已经打通,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还是希望升入高校学习,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或家长没有升学的意愿,中职毕业即就业,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升学和就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都要考虑在内。为此,我们根据高职培养目标,结合中职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作为标准,中职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确保中高职衔接课程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动态调整其它课程或课时。如中职的公共基础课按照国家要求开设;专业课要考虑与高职的衔接,一是考虑将高职的部分公共课程前置到中职,如计算机基础;二是考虑中高职相同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和深度有所不同,中职打基础,高职结合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如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中职学习图形图像处理基础,高职作为建筑表现方向效果图后期处理课程的软件载体。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指导性教学计划对照如下。
(三)加强实操训练,提升技能水平
要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在确定课程体系后,需要做好课程建设工作,着眼点首先在教材建设,重点在技能衔接提升。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结合建筑表现方向与中职学校在课程体系上实现对接后,我们选择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进行综合实训教材开发。该门课程对接高职阶段建设表现方向的后期处理课程,实现建筑表现中建筑效果图的后期处理效果。通过综合项目实训既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也能对接升入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其次,通过共享实训基地、举办中高职衔接技能大赛等方式,促使中职学生进一步增强技能,了解高职院校,为更多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奠定基础,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工作目前还局限于集团化办学内的学校,更多的是课程和生源的衔接,这种衔接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产生瓶颈,不能持续和长远发展。要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还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充分调研专业建设的各个维度,结合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制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互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从而形成畅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渠道,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黎志键,韦弘.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演变轨迹及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