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哲彦
摘 要:分析生态经济型和谐新农村的内涵和意义,从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制等5个方面探讨生态经济型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实施。
关键词:和谐新农村;意义;生态经济型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6-0048-01 中国图书分类号:F205;F291 文献标志码:A
1 生态经济型和谐新农村的内涵
生态经济型和谐农村,指既注重追求经济效益,同时更加注重追求生态效益,强化和谐永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强调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不断优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经济与生态协调快速发展的产业,建设集生态、环境、经济于一体的良性发展的新农村[1]。
2 生态经济型和谐新农村建设实施
2.1 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主要是指发挥地区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坚持以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优美、生活富裕的新型農村。
2.2 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主要指的是在全面提升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引导和分流农业就业人口,妥善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实现农民生活的富足,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3 政治文化建设
政治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开展各种级别、类型的能够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丰富文化生活。重视农民政治意识的培育,不断提升农民的民主意识,引导其关心农村发展;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社会参与水平和管理水平,引导他们自觉履行自身的义务,注重维护和保障自身的权利[2]。
2.4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主要指农村公共事业方面的建设,包含增加农村公共事业领域的投入,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保障;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建设和其他社保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5 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主要指在农村这个法制建设相关薄弱的区域,加大立法力度和法制法规及村民公约等宣传力度,不断强化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认知,重视对农村和农民的法律救济,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生态经济型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3.1 有利于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解决的突出问题,亟待妥善处理解决。发展生态经济型和谐新农村,有利于保障农业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等方式,优化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盘活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3.2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提倡走一条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建设生态经济型和谐新农村,引导占全国绝大多数农民的支持、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可以有效保障和维护最广大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促进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3.3 有利于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是囊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城乡健康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生态经济型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对于解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和重点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4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就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永续发展。农村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妥善解决,对于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吴越,翁伯琦,曾玉荣.循环经济兴起与现代农业发展[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10(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