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梦宁
[摘 要] 经过多年的一线中职学校教学工作,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职业教育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暴露的问题也不少,尤其是山区中职学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顺利融入职场的,其主要原因是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太弱,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我国中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必须正视的课题。拟通过对职业素养的内涵、特性进行探讨与认识,深入分析职业素养的培养价值和培育路径,为学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埋好伏笔。
[关 键 词] 职业素养;理解;认识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096-02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对职业素养概念的界定,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界定,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学界对职业素养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三大核心,信念、精神、能力是职业素养的本质,职业行为与技能是表象。一种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人格品质、职业意识、工作作风、技能水平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品质。一种是“大树理论”,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为遵循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技能素养、职业思想、道德品质、职业行为习惯。一种是“冰山理论”,冰山理论把职业素养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认为能用证书或通过考试验证的比如:知识、技能就是显性素养,而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例如:心理素养、人格品质、道德水平、责任意识、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则是隐性素养,隐性素养是本质,显性素养是表象。还有一种是“内外素养理论”,它主要是从表现形式上来划分,外化素养指通过短期培训学习比较容易获得的技能范畴,如: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等,内化素养是指长期的体验、感悟、内化、升华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如:个人的道德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范畴,是职业素养的根基部分。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上述概念分析,笔者认为所谓职业素养既包括一个人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道德、意识、身心、人格、能力、行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包括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团队意识、进取意识、奉献精神、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它是一个人立足于职场的必备条件。从以上种种界定,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素养其实就是从业者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顺利地发展职业生涯所必须具备的职业修养。
二、职业素养的特性
(一)可塑性和稳定性
素养,首先是教化的结果,是由学习、训练和实践而习得的一种综合修养,职业素养是后天教养的结果,它是从业者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改变—学习—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养;素养,是自身努力的结果,要想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精湛的工作技藝、良好行为习惯就需要不断的练习、练习、再练习,直到成为习惯,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素养,它是经过长时间的体验、内化、迁移、升华才形成的,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
(二)职业性和发展性
随着职业的性质和岗位的不同,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也不同。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是通过职前、职中学习、实践、修炼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相对性和职业性。随着社会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总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因此,职业素养具有发展性。
(三)普遍性和特殊性
职业素养是职业对从业者的规范和要求,是用人单位甄选录用新人、考核在职人员时所用的评价标准。任何从业人员都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深厚的集体主义精神等公共职业素养,同时,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素养要求也有差异,例如: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医生要救死扶伤、态度和蔼等。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职业要求也不同,例如:老员工和新员工、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素养要求有明显差异。故素有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之分。
(四)传统性和时代性
职业素养既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在行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积淀而形成的。同时,它也是一种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素养不可能独立于时代特征而存在,时代精神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基调,现代人除了具备人文、科学、知识、能力传统素养的同时,还应具备信息素养、科研素养、创新素养等。
(五)实践性和内生性
任何理论都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尽管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大多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是如果不用它规范行为、指导实践、服务生活,也毫无价值,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同时,任何意识形态的东西只有通过学习、体验、实践才能不断内化、升华,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职业素养的价值
(一)职业素养是从业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后汉书·刘表传》:“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有人用大树原理来描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而根系就是一个人的隐性素养。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对中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隐性素养,是他们将来立足职场之根本、决胜职场之关键。
(二)职业素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素养既是个体持续发展的保证,又是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加速器。经济的迅猛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科学技术,人才是人类发展的终决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产业升级和国家转型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技能之外,对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李克强曾强调:“要努力培养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结构更合理、就业创业能力更强的技能人才,助推中国经济新动能蓬勃发展,带动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
(三)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融入职业指导工作,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大众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养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已经从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从注重规模向注重结构转变。结合中职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培养目标,推进中职学生的品格教育和素养教育,打造职校特色文化、构建职校特色品牌,既是实现职校快速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的内在动力,又是提升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四)职业素养教育是中职学校生存的需要
通过多年的职教工作发现,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并不乐观,许多毕业生不能胜任或者不能长期留任,其主要原因不在于专业技能,更多的欠缺在于职业的隐性素养,诸如服务意识、工作态度、执行能力、心理素质、职业礼仪、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职业学校既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四、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职业素养
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在平常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经过长期的积累,持之以恒,才能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中,要让学生懂得水滴石穿的道理,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中职生公约、遵守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从平日的言行举止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信念,为自己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二)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培养职业素养
学校应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作用,通过德育课程如“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认识职业素养。了解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在这种经济社会中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对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和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己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身的素养水平,找出差距,确定目标,制订措施,付之行动。
(三)在专业课学习中培养职业素养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媒介,是一切教育思想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中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职业素养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把课程所蕴含的职业素养挖掘出来,通过课堂教学有意渗透、潜移默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企业管理体制、工作制度、奖惩制度等有机地融入课堂,长期影响、水到渠成。
(四)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
通过见习、每年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找出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的差距、改善教育策略,让学生零距离体验、感悟、内化、形成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工作作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改进学生的从业意识和就业心态。
(五)在实训实操中培养职业素养
在实训功能室、网络虚拟操作间、模拟实训室等,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要求,实行上下课打卡、服从领导、努力工作等上班制度,实施按时、保质、高效、低耗的产品要求等,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的考勤制度、工作规程、岗位责任,让学生在提升技能素养的同时也修炼自己的非技能素养,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生活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2]陈明霞,章瀚.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J].科教文汇,2018(2).
[3]王楊.职业素养教育:当为必为可为[J].职教论坛,2016(3).
[4]符春玲,洪向阳,石宝东.中职生就业指导[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
[5]黄芬芬,陈淑萍.浅谈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