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山西产业转型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

2019-09-23 01:44陈清胜白雪清李优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7期
关键词:山西转型院校

陈清胜 白雪清 李优

[摘           要]  十九大以来,山西省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正在改变,非煤产业对工业的贡献率正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在转型发展中位置更加突出。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高质量专业群时需要以优化专业群设置,深入产教融合,大力发展教师队伍,动态调整、统一调整专业群部署,提高生源质量和探索专业群发展新模式几方面为抓手构建高水平教育体系。

[关    键   词]  产业转型;非煤产业;人才需求;专业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052-02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学生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任何单一部门都无法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跨部门、跨领域问题。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从国家层面指出未来5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给技术技能的积累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结合山西地方经济的产業发展,需要以区域跨组织层面以“集群合作”为基础制定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合作的发展规划。

一、山西省地方产业发展状况与人才需要

(一)产业发展状况

2015年9月,国务院颁布《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分工方案》,批复《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明确了山西在整个区域结构中的战略地位,更多地将山西纳入环渤海和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中,有利于拉动清洁能源、高铁装备、新能源汽车、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2016年4月,山西省政府出台《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提出“打造国内重要制造业基地”的目标;2016年5月,山西省政府出台《关于山西融合环渤海地区的实施意见》,全力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出打造综合能源基地、现代物流基地、文化旅游休闲基地、生态绿色产业基地,成为环渤海地区转型升级新引擎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工农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和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发展模式,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不断从低级层面向更高一级结构层面转换升级。

总体来看,全省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向好,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正在改变,非煤产业对工业的贡献率正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在转型发展中的位置更加突出[2]。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

(二)产业人才需求

要实现山西资源型经济结构转型,就必须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培养新兴产业集群,而这都需要有素质高、技术硬的产业大军作为人才支撑。近年来,山西省积极发展非煤产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规划、“互联网+”行动计划等着力发展智能制造、智慧旅游、节能环保、食品医药、大数据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稳步向中高端产业链延伸,使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技能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山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产业布局及产业发展重点,依据产业人才结构需求科学、动态地调控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实现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山西产业人才需求结构的有效衔接[3]。瞄准“十三五”期间山西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深入探析能源产业、现代载能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接替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领域技能人才需求的基本现状,积极加大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与引进的力度,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奠定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基础。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为牵引,围绕我省“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任务,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

(一)服务山西产业转型,优化专业群设置

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应对接山西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绿色智能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依照《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要求,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医药产业四大产业,以产业用人需求和专业发展为导向建立核心专业群,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目前,山西有各类高等职业院校50余所,基本涵盖了各大产业领域,各高校也在积极根据山西产业结构转型同步更新专业群,但是受限于学校传统特色、教师队伍、专业技术人才等因素,新成立的专业群仍存在较多问题。同时,在一些新兴高、精、尖专业领域,如机器人、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各大院校在紧跟前沿产业发展方向方面显得力度不足。

(二)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拓宽企业参与途径,促进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探索构建学院主导、企业主体的多元合作办学机制,突破产教融合中双维度合作理论框架(个人层面的工学结合与组织层面的校企合作),构建第三维度的产教融合理论框架,即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理论框架,形成“个体—组织—跨组织”三个层面融通的产教融合模型,在实施“产教融合”战略的视域下进行专业群建设研究。工学结合,推动学生增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将高职教育逐步发展为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应用型人才精英培养方式。让企业深度融入学校专业群建设,与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由企业定期委派工程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定向授课,组织学生以顶岗实习、调研学习等形式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加强工程经验丰富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赴沿海发达地区学习调研,加强技能型人才和理论型教师双向流动,保证专业课程与专业要求保持一致,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在某一行业成为“大师”,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4]。由于专业发展速度快,高职院校实训设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设备较为老旧,与企业实际使用设备差距较大,实训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学校、企业、社会多级联动建成一批集学生实训、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对外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高水平实训基地。同时发展一系列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采取强力措施保障技能证书在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三)适应产业发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高职院校应提高专业群主动调整能动性,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与学生就业单位建立人才需求反馈机制,专业教师定期同学生一起进入企业实习,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各专业群教师要注重关注国内外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研究专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技术规范,使高职院校逐渐由专业群建设模式的制定参与者转变为制定者,在专业发展领域具备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注重多元化发展,统一专业群部署

我省有不少高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专业底蕴,在举国都朝着专业群方向迈进时,应注意保留原有特色专业的底蕴,防止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政府应加强专业群部署管控,对接山西省综改配套试验区的建设要求,提高专业群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化,实现高职院校校际间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凝练出一批具有山西地方产业特色的高职专业群。不同院校专业群优势互补、各具特色,既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多样化发展,又有助于推进高职专业群提升办学质量。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本校专业特色针对山西传统产业发展两大巨头——太原钢铁集团和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着重发展智能冶金专业群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专业群。冶金专业群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接太钢集团炼钢、炼铁等主要产业,以黑色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轧钢工程技术、工业分析技术、金属材料质量检测与环境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技术等专业,建成国家级品牌专业群。高端装备制造业专业群瞄准智能装备制造技术前沿,对接太原集團起重机、液压、煤机等产业,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着力打造涵盖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加工装配、产品检测、仓储管理完整产业链的专业群。在服务山西产业巨头的同时将先进的专业技术理念带给学生,助力民营、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五)积极开拓发展空间,竭力提高生源质量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招生的成绩逐年走低,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兜底教育”,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业群发展的高度。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等报考,2019年要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还应提高生源质量,可在部分院校开展本科、研究生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做足高职教育发展特色。同时,以政府相关政策为导向、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动力,各大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应适度取消高职学生学历限制,逐步扭转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

(六)勇于改革创新,探索专业群发展新模式

以推进专业群发展为导向,探索山西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专业群发展新模式。目前专业群的发展模式普遍仍受传统专业发展模式影响,尤其是山西作为内陆省份,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对专业群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学生,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管理专业群,采用什么样的标准对专业群的合理性、先进性进行评价,采用什么样的校企合作方式发展专业群,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应当鼓励专业教师、专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积极关注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吸收融合最新的发展理念,开拓创新出一套系统性、整体性、合理性、协同性优良的专业群发展新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要映射相关产业链,构建契合山西产业结构转型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伊然.山西省印发《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J].工程机械,2016,47(6):60.

[2]李雅娟.山西省产业结构成因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7(11):156-157.

[3]韩永强,王慧珍.服务山西产业转型升级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40(6):78-81.

[4]刘辉.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表征及诊改路径分析[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16(4):69-72.

猜你喜欢
山西转型院校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Right to Roam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