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玉江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国决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关键之年。日前,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评选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体细胞克隆猕猴、引力常数G值的测量、悟空号科学卫星重要成果等入选。此外,还有一些成果如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解析钠通道精细结构等研究也得到世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全面均衡的学科体系。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第九年排在世界第2位。2018年,我国高被引论文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材料学科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數保持世界首位,化学、地学、数学、物理学等10个学科领域排名世界第2位。
基础前沿重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2013年以来,基础物理领域4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取得了铁基高温超导、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原创性成果。此外,在量子、纳米、干细胞、脑图谱成像、人工生物合成、蛋白质等领域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突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基础研究突破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周期大大缩短。但总体上看,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研究亟待进一步加强。
2018年1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对新时代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意见》的全面贯彻落实,着力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进一步优化原始创新环境,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长期稳定支持青年科学家,创新科学研究方法手段,强化实验室原始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