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瑛山水画艺术风格特色探析

2019-09-23 08:33王昀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山水画

王昀

摘 要: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山水画有着不可或缺的艺术地位。而蓝瑛作为明末清初的一位有突出成就的山水画家,和以他为代表的“武林派”在中国山水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文章将从蓝瑛的山水画作品为出发点,浅析蓝瑛山水画的艺术语言特色。

关键词:蓝瑛;山水画;武林派

一、蓝瑛其人

蓝瑛,公元1585年出生于“浙派”的发源地浙江杭州,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据清代历鹗《东城杂记》记载:“家东城,自号东皋蜨叟,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他出生在浙江钱塘,可以说是非常地道的钱塘人,家住钱塘县城之东,故自号“东郭老农”“东皋中蜨叟”。久居横河桥畔,题为“城曲茅堂”。因为西湖是钱塘胜地,所以他又别署“西湖外史”“西湖外民”。

蓝瑛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下层平民家庭,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朝统治逐渐走向没落,北方外族入侵,沿海倭寇猖獗,并且政府日益腐败,东林党人和宫廷宦官之间权力斗争激烈,此时的明朝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零之中。但是相对来说,此时的经济发展还算稳定。自宋元以后,江南苏杭一带都是政府赋税重地,而蓝瑛当时所生活的浙江杭州,是南方地区最繁华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必然会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对于美有了更高的追求,这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随之出现了许多以卖画谋生的职业画家,而蓝瑛也算是其中一位。

蓝瑛一生都在坚持写字、临摹画作、周游创作。在蓝瑛开始学画之时,吴门画派在其繁荣的外表下已经开始式微,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将山水画划分南北宗,称霸画坛。吴门派和松江派都是学习继承“元四家”的衣钵,也许是出于对“元四家”画风的喜爱,也有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卖出自己的作品以谋求更好的生活,他首先从“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开始学起,到晋唐两宋,取各家之长融于自己的绘画之中,作品十分精妙。他临摹的元朝画家的画作更是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他在中年后开始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开创一格一派的“武林派”(杭州别称武林),以他为代表的“武林派”独树一帜,在画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地位。他喜欢周游各方,遍览名胜,所以眼界也十分开阔,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晚年居于山庄,在杖朝之年过世。

二、蓝瑛早期的山水画艺术风格特色

从传世的蓝瑛绘画作品中,可将他的一生分为前、中、晚三个时期。前期主要是指五十岁之前,作为明朝末期的山水画大家,这一时期蓝瑛的绘画集中在临摹古人作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他大范围地临摹前人的作品。从他现存的早期作品来看,因为师法董其昌,其倡导学习元人,对黄公望等元代画家的绘画技法推崇备至,所以蓝瑛的绘画风格明显带有元代画家清新隐逸的风范。风格清润细致,清简冲和,笔法松柔,秀润见长,而笔墨技法有松江派的影子,水墨淋漓,又有设色点染。但是,他所生长的杭州,“非吾曹所宜学”的南宋院体画基础十分雄厚,所以“北宗”院体山水画也对他的绘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大概从而立之年开始,“北宗”山水画的法度严谨、匠心独运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从此之后他开始取法于李唐、郭熙等“北宗”画家。

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溪山秋色图》(图1),是在他二十九岁时创作的,也就是1614年,这幅画可以算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早的一幅。这幅图体现的画面完全是当时称霸画坛的松江画派的面貌。首先,他借鉴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构图,画面墨色或浓或淡,山水分布得当,起伏舒缓的山坡之间流淌着涓涓细流,画中云雾缭绕,富于变幻,星星点点的树木分布在山石上,笔墨柔和,用笔爽快干脆,山石勾勒后,施以黄公望的披麻皴,但又与黄公望不完全一样,黄公望大多是中锋行笔,而蓝瑛则多是侧锋皴擦,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点苔和远处树木的画法则完全是黄公望的画法,树木用墨比较深润,山石却很清淡,所以对比十分强烈。这幅画的设色主要是小青绿,在山坡底部用赭石加以晕染,山石的上部用石青、石绿淡淡染过,过渡自然。整个画面淡泊宁静,山水清幽,设色清丽而又淡雅。这幅作品的绘画风格和松江派的风格是一致的,说明此时他受黄公望的影响颇深,他此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个人艺术特色,并且显露出他之后偏向于“北宗”的迹象。蓝瑛作为职业的画师,这幅画可以说是他装饰性画风的代表作。

三、蓝瑛中晚期的山水画艺术风格特色

蓝瑛在五十岁左右时,由早期的中锋细笔开始向晚年的侧锋粗笔转变。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仿古山水册》是蓝瑛在1635年所作,这幅画集中体现了他这一时期的绘画特色,既有职业画家娴熟高超的绘画技巧,又有文人墨客的人文情怀。《仿古山水册》绢本设色,一共十二开,取法于王维、郭熙、赵令穰、李唐等山水画大家,虽力追古法,但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创作实践,融会贯通,用前人画家最典型、最个性的艺术语言画出各种山石、草木,生动地表现了前人的笔墨技法和艺术风格。不仅如此,他更是将这些画家的艺术语言统一在自己的艺术语言里,从而产生一种苍劲有力、气魄雄浑之感。

具有个人特色的“没骨重彩法”形成于蓝瑛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标志着他“没骨重彩”已经完全成熟的画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他在1642年(57岁)来到扬州创作的《丹峰红树》(图2),标志着他的“没骨重彩”已经完全成熟。这幅图右上题写“法张僧繇,画于邗上草堂,西湖外史蓝瑛”,虽说是临摹的前人作品,但是画的却是自己的内心世界。画下方的石头是以石青、石绿没骨画出,石下用了赭石加以过渡。朱砂画出水草,画中红色的树叶和石青、石绿的石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虽然“艳”,但是没有庸俗的“火气”,给人清新舒畅的感觉。

“没骨重彩”画法是蓝瑛独具特色的画法,他在74岁时所作的《白云红树图》(图3),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幅画可以说是他晚期艺术作品“没骨重彩”画法的巅峰。从这幅画可以看出,已经不再勾勒山石的轮廓线,而是用浓丽的青、石绿没骨稍分浓淡画出,凹陷处则用花青染出。朱砂撇出的小草艳丽夺目,更显遒劲。树的枝干用浓丽的色彩没骨点出,山腰的云气和远山用花青与白粉晕染,也是用没骨法画出,表现白云缭绕。与之前提到的《丹锋红树图》相比,设色绚烂明丽,笔触朴拙劲健,画风已然成熟,是彻底的“没骨重彩”画法的力作。

通过蓝瑛的作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前期临摹古人作品的大量实践积累和他高超的笔墨技法功力还有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是他后来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的基础。当然,前者的作用更加突出。其中黄公望和李唐的绘画对他自己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蓝瑛作为一个文化修養并不深厚的职业画家,从文人画家黄公望开始学习,快速提升自己的艺术品味从而区别于普通的职业画家。接着开始学习李唐的绘画从而形成苍劲有力的笔法,这就与一般的文人画家区分开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结语

蓝瑛作为一个艺术起点并不高的艺术家,能够从前人的作品经历中汲取养分,并且通过大量的绘画实践结合自己的理解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且影响其后的陈洪绶和金陵八家在内的一大批画家,而以他为代表的“武林派”在晚明更是颇具影响。他刻苦钻研艺术还有创新的精神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杨惠东.蓝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3]张强.蓝瑛及其武林画派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山水画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纸巾山水画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春天
小学美术教学中中国山水画意境分析
远山如黛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