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沫
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教师,海南省省级骨干教师,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理事。
《国家宝藏》第2季嘉宾张朋川老人在展示中国彩陶艺术时用了三个关键词,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是“游目法”。张朋川老人说:“游目就是游动的目光,流动的视点是中国传统看东西的一个方法。”张朋川老人展示了两个游目视角:一个是将立体的陶身图案展开成二方连续的图案,于是这些图案呈现出连续、流动的美。另一个视角是他根据原始先民生活水平,推测彩陶是放置在地上,因此人们欣赏彩陶应该是从上往下的,这样呈现出的图案不知其发端,也不知其终极,用张老先生的话说就是“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开始画头一笔”。由此我们发现,目光是流动的、美的,所见之景物也是流动的、美的,“充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游目,无论是仰观或是俯察,骋怀(开阔胸怀)才可乐也。
古人游目,常常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寻找天人合一的精神寄托。曹植《游观赋》中“游目”是为了自寻乐趣:“静闲居而无事,将游目以自娱。”屈原《楚辞·离骚》中“游目”是为了寄托对家国的眷恋:“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游目还是文人们寻访精神知音的投帖,“是中真趣,问骋怀、游目谁知。”(宋·辛弃疾《新荷叶》)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万物是“有所待”的,对于游目而言,“目”是“游”倚待的方法。游目弥补了人行动上的不足,给人一种“身未动,心已远”的自由。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先看王羲之“游目”之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写景字数并不多,作者的目光如同一根绵长的丝线,引我们缓缓打开一幅画卷:远处群山连绵,慢慢游向近处竹林,溪水潺潺,蜿蜒而下,最后汇集在群贤毕至的流觞曲水之前。整个画面一气呵成,没有中断,由大视野而小情趣,使人获得一种宏大的画面感。个人也在这种大开大阖的自我观照中激发起对生死悲欢、天地宇宙的思考,激发起“畅叙幽情”的兴致。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也有这样的景物描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者目光游动之处,景物也随之变化,目光不断,景色渐进,直至将我们引至“众宾欢也”的醉翁亭。
这两段写景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由远山写到近水,这样就有了宏大的空间感;其次他们都注意视线的连续性,用一组动词来行山转水,使画面充满了生命力;最后,他们的写景都是为后面的抒情张本,以自然生趣来生发生命情趣,产生一种我与自然相生相协之美。
对于初中生而言,我们写景往往是所见即所得,抑或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常常忽略对自然的观照最能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游目骋怀,是开阔视野、激发思考的良好开端,值得我们去尝试。我们不妨通过一位同学文章开头的修改来了解一下:
每天,在学校的走廊尽头,看着走廊上晚霞灿烂。这个时刻,便是我一天学校生活中,最期待的时光。此时,已经是放学时间,走廊、教室里也没有太多同学,所以也没有人会注意我。位于洗手间旁的地方就是学校里最好的“观景台”,也是欣赏晚霞的最佳位置。往远处可以看见对面的高楼和附近的街道与建筑,余霞成绮,车辆不多,还能看见正在离校的学生。橘黄色的路灯在为他们照亮回家的路。
抬头看,一缕一缕的晚霞都是不同的,各自交相辉映,又不突兀。在晚霞的映衬下,绚丽的云彩又是那般烂漫,那样姹紫嫣红。每当看过后,我心里都会有一种巨大的震撼和惊叹。
小作者的环境描写意识很强,调动感官、发挥想象,还有空间感、色彩词,但是不是有了这些指标就叫好了呢?显然,这里的环境描写有拼凑之感,写景和抒情之间转换突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我们来看这位同学修改后的文章开头:
走在学校的走廊尽头,看着走廊上晚霞灿烂,每天的这个时刻,便是我一天学校生活中最期待的时光。远处的高楼和近处街道,不多的车辆和正在离校的学生,橘黄色的路灯在为他们照亮回家的路。于是,我就会想起,遇见也是一种缘分啊。
作文题目叫《遇见》,小作者想要由环境引发相遇有缘的感慨,进而引出下文对初中生活的回忆。修改之后已经有点意思了,但对“遇见”的点题仍然很勉强。我们尝试用游目法再作一点升格试试看:
余霞成绮,从高大的天宇里倾泻下来,映射得学校走廊霞光灿烂,霞光的尽头,橘黄的街灯已经亮起,为陆续离校的同学照亮回家的路。它们的影子,温柔地重叠在一起,最后又分散成街巷里的星星。时光昼夜分明,我们相聚又分别,遇见原来也是一种缘分啊。
前两句写游目所见,有空间的变化——由远到近,由高到低;有视点的牵引和变化——余霞映着走廊,走廊连着街灯,街灯照亮人影和街巷;第三句是骋怀,天地自然,日夜轮回,缘聚缘散,由此景抒发此情——遇见是缘。
从这个写作实践中我们发现,游目法写景意境高远,由天上到人间;抒情流畅自然,由自然到生命。我们也可以从中小结一点游目法写景的要点:
首先,写景要开阔,空间有开阖。这种开阔往往是由大到小,呈现天地宇宙的远近、高低、俯仰、大小空间变化来营造出一种气势。其次,视点要连续,画面要聚焦。目光的连续游动,不能中断,可以通过视线的牵引、动词的使用来推进画面的变化,使之集中在抒情焦点;最后,思维要驰骋,胸怀要开放。无论是写景的由大到小,还是抒情的我之于万物自然,要体现出沧海一粟、天地蜉游、自然生命的相息相通。
◎微话题:
试着用游目法修改你的某段环境描写或写一段环境描写,看一看能否激发起你对自然哲理、人生意义的一点思考呢。
◎微盘点:
(原文)城市的喧闹终因黑色幕布落下而结束。又一霎,一道霞光从云中脱离了出来,蹦了一下,顷刻,那抹熟悉的红滚进山岰,地平线转了180°,天地由至白变成了自然的浓黑。
“哎呀,下雨了!”滴答一声声,浇灭了蝉的聒噪,厨房里升腾的雾气,从千家万户飘出,如一双柔嫩的手拾起街道,加快了我归家的脚步,也加快了人们归家的脚步。
(修改)乌云如墨从无边的天空中倾盖下来,只有几道霞光挣脱出来,在空中砸下细碎的影子,紧紧跟上了归家人匆忙的脚步。顷刻之后,地平线仿佛转了180°,天地由至白变成了浓黑,“哎呀,下雨了!”突如其来的雨幕被归家人的伞划破。雨水浇灭了蝉的聒噪,也催促着我回家的脚步。此时我无比想念的是家里的饭桌,让升腾的雾气后的笑脸和喷香的饭菜在平淡中给疲惫一天的我充电。
(尹圣兰)
◎点评:
小作者描写的是热带季风气候城市里常有的骤雨之景。在写景中作者通过“倾盖、挣脱、砸下、跟上”几个动词将视线串连成线,由高向低地描写出暴雨前夕的景色,使画面呈现出运动感。从原文看,环境描写只是为了写出暴雨中人们的匆忙,但修改后,暴雨成了人们对家依恋的背景,这样写景的意蕴也就大不一样了。
落日的余晖将整个操场笼罩成金黄色,蜻蜓振着金色的翅膀忽高忽低追赶着一群奔跑的少年,他们的双脚在红色的跑道上努力地奔跑,沿着青春的方向,跑向他们所期待的远方与未来。
◎点评:
这处写景通过蜻蜓的翻飞连接起天与地,又通过少年奔跑的双脚连接起现在和未来。画面有空间感,有连续性,还有生命力,简单而有意境。
生活在信息、交通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我們能瞬间穿越、日行千里,但我们最要倚仗的不是这些科学技术,还是我们自身。以行走丰富生活,以游目抒发情怀。这样的我,才是生活的我,更是世界的我。
◎微口诀:
最后还是让我们在学习口诀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吧:
漫行天地大自然,游目骋怀小技巧。
空间开阖聚焦点,由大到小我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