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国别结构的长周期演变研究

2019-09-23 07:59屈大磊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对外贸易

屈大磊

内容摘要:由于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具有很大的区别,在贸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国(地区)也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来应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影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全球经济发展长周期演变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国别结构的变化,即采取的贸易政策以及贸易伙伴选择,寻找到在发展过程中搭乘经济发展快车和克服经济发展低谷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对外贸易   国别结构   长周期演变

1973年到2000年间的世界贸易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到21世纪前

自19世纪70年代晚期开始,全球经济进入一个快速转型期。1973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终结了二战后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二战后建立的各种制度,在经济停滞时期显得效率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释放市场的力量,推行自由化、私有化、放松管制的公共政策,全球化有所发展。尽管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爆发了激烈的贸易摩擦,但总体上并未逆转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一时期,贸易国别结构并未发生巨大波动,排名前五位的主要贸易大国(地区)仍为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各国(地区)排位也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见图1)。

但贸易地区结构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见图2)。首先,东亚与太平洋地区贸易额占比在1980年超越了北美地区,这与美国霸主地位逐渐消失以及日本、中国、韩国等国贸易额的快速增长有很大关系。其次,随着石油贸易增加,中东与北非地区贸易额占比在1974年后超越拉丁美洲地区,但由于石油危机频发,中东与北非地区贸易占比在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迅速下降,到1992年再次被拉丁美洲地区反超。

从这一时期双边贸易关系的变化来看,贸易地位变化最大的是中东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东地区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均排在世界前列,但随着三次石油危机以及中东战争的接连爆发,以石油贸易为基础的中东地区贸易受损严重,与各国的双边贸易排名均出现非常明显的下降。

在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欧洲、日本的贸易摩擦越发激烈,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这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选择劳动力低廉的地区作为他们的加工基地,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正是通过承接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转移,贸易额得到了巨大发展。中国的贸易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后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由100多名上升到了世界第8。

美国与加拿大、日本、欧洲各国贸易关系保持稳定,与拉丁美洲国家贸易合作有所下降,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双边贸易额均跌出世界前30。在欧洲地区,随着欧共体的成立,各国间的贸易合作不断加强,英国与德国的贸易关系开始迅速恢复,双方贸易额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重回世界前十。

20世纪50、60年代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贸易额逐年上涨,1968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甚至超越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西欧国家的经济地位也在上升,美国在世界工业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下降,霸主地位受到日本和西欧国家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霸主地位越发不明显,形成了美、日、欧三极相互依赖并相互制约的国际贸易国别结构主要特征,可以用“三足鼎立、多极支撑”来概括。贸易格局总体轮廓如图3所示,西欧、美国和日本位于贸易格局的中心位置,这三个区域都与中东贸易密切,外围分别由前苏联和东欧,拉美和加拿大,中澳韩和东南亚支撑。

20世纪70年代后,东亚经济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取代了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地位,贸易格局由美国、日本、欧洲三极转变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东亚、西欧三极。同时,由于1991年苏联解体,西欧一极的外围逐渐变为由独联体国家支撑。同时,中东地区与这三极的贸易下降严重,已经不再处于这三极的中心位置。西欧、美国和东亚位于贸易格局的中心位置,外围分别由独联体,拉美和加拿大,大洋洲、东南亚和南亚支撑(见图4)。

(二)20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摩擦

美国为了扼制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头,维持自身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同时为了扭转与日本的贸易赤字,迫使日本开放市场,开始了与日本的贸易摩擦。美国先后向日本发起24例301条款案件调查,几乎全部以日本政府的妥协和让步告终,最终导致日本自愿限制出口、开放市场并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同时,1985年,美国与日法英德五国签订了广场协议,强迫日元大幅度升值,日元在此后三年内升值超过85%。

从20世纪80年代前五大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来看,1980年,美国为28625.05亿美元,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为10996.93亿美元,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日本的2.7倍,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9466.95亿美元、7035.25亿美元、5649.47亿美元。而1988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上升到 52526.29 亿美元、30506.38 亿美元、13959.31亿美元、10235.04亿美元和9101.22亿美元,分别较1980年上涨了83.5%、177.41%、47.45%、45.48%以及61.1%。日本经济规模增长最快,已经相当于美国的60%,并超过联邦德国和法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甚至相當于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总值(见表1)。

美日贸易摩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美国对日贸易逆差自1970年开始迅速上升,1970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为16亿美元,此后,美日贸易逆差自1975年后不断上升。1985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达到了497.49亿美元,较1970年上涨了30倍。日本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见图5)。

美日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这对美日双边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图6中可以看出,美日双边贸易额在1985年后虽然仍在上升,但增长率已经大不如前,1984年,美日双边贸易额较上一年增长了28.25%,而在1985年美日发生贸易摩擦后,双边贸易增长率下降到了13.18%,到1990年更是出现了负增长,虽然之后美日双边贸易额增长率有所回升,但再也没有回到20世纪80年代前的水平。日本贸易总额也因为美日贸易摩擦受到一定影响,从图7中可以看出,美日贸易摩擦爆发后,日本贸易总额虽然仍在上升,但增长率已经远不如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1983年、1996年、1998年更是出现了负增长。日本碍于当时与美国特殊的军事同盟关系,且在军事安全领域高度依赖美国,因此当时日本在各种谈判中均以不破坏美日关系为依据,一旦美国触发贸易摩擦,日本的表现就是迅速妥协。同时,日本由于政治制度特殊,缺乏顶层行政领导力,在遇到这种国家级经贸政策的复杂问题时,国内强权部门难以形成合作反而相互制衡,使得日本在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中一直处于被动。

猜你喜欢
对外贸易
河南省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