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艳,皇甫慧慧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以及慢性病低龄化等问题的加剧,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期盼更加强烈,健康“守门人”——全科医生的出现成为大势所趋。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指经过专业医学教育训练,具备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为人们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的医生[1]。自1997年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培养专业化的全科医生以来,经过近20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正式进入全科医生时代[2-3]。国内外经验和实践均表明了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和维护人们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因此,对全科医生领域的研究展开分析,有利于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保障,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笔者通过梳理学术界关于全科医生的文献可知,该领域的计量研究相对较少,杨颖等[5]运用SPSS 19.0、Excel以及VOSviewer方法,牛玉敬等[6]运用双向聚类法对全科医生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本文创新性地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和Ucinet对全科医生文献发文量、期刊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及关键词分布进行计量研究,系统分析全科医生研究发展的历程以及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研究重点及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价值:
全科医生是新形势下保障和维护人们健康的重要主体。客观评价关于全科医生的研究,是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实践发展的前提。通过本文,可以了解到目前学术界关于全科医生的研究相对丰富,但还存在事后成效分析相对不足、研究视野有待拓展、动态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应不断加强该领域研究的统一性,聚焦全科医生服务的核心问题,制定适合当代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全科医生团队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乡镇卫生院医生和乡村医生、公立医院医生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临床医生组成[3]。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签约关系,实行按需服务和分类服务,其中,按需服务是根据需求,全科医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3];分类服务是根据服务人群的特点,包括重点人群、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见图1)。同时,从全科医生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医疗体系的发展处于“供给制约”状态,国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程度日益显著;虽然签约服务加快了全科医生制度的推广,但也必须看到,全科医生的发展也受到“需求制约”(“签而不约”),扩大需求也成为政府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之一[7]。
图1 全科医生基本情况Figure 1 Basic situa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2.1 数据来源 2018年1—3月,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条件为“篇名=家庭医生或家庭医生制度或全科医生或全科医生制度”,为全面分析相关文献以及文献的精准度,将数据来源类别设定为“全部期刊”,匹配度设定为“精确”,时间为1986—2017年,共检索到3 067篇文献,并对全科医生文献发文量、期刊分布情况展开分析。对检索到的每条文献进行逐一考究,剔除与主题不符合、重复的文献,筛选出1 836篇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并对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关键词分布情况展开分析(见图2)。
图2 文献检索流程图Figure 2 Document retrieval flow chart
2.2 研究方法 Citespace(也称“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其以树形图、时间顺序揭示热点、前沿的演进[8],具有预测与推进的功能。Ucinet是一款具有较强矩阵分析功能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本研究运用其辅助Citespace进行分析。
分析全科医生研究发文量情况与期刊分布情况(运用中国知网自带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进行分析)、作者分布情况〔作者合作网络图(运用Ucinet软件绘制合作度较高的作者之间的网络图)、作者突发性可视化分析(分析1986—2017年关于全科医生研究的作者出现次数的突发性,即作者在哪个时间段内研究有较大变化)、机构分布情况(运用Citespace进行分析)、关键词分布情况〔关键词共现分析(运用Citespace对关键词出现频次以及关键词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分析(运用Citespace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分布情况)、关键词前沿趋势分析(运用Citespace独特的突变探测功能[8]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关键词前沿趋势知识图谱)〕。
3.1 全科医生研究发文量情况 基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3 067篇文献,各年度发文量如图3所示。1986—2017年发文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局部有波动。根据增长速度和变化情况可将1986—2017年的发文量分为以下阶段:(1)1986—1996年,该阶段核心期刊发文量和一般期刊发文量在20篇以内,处于全科医生研究的萌芽阶段;(2)1997—2010年,该阶段发文量逐渐增加,一般期刊发文量增加较快,而核心期刊发文量增加不明显,处于全科医生研究的探索阶段;(3)2011—2017年,该阶段核心期刊发文量和一般期刊发文量迅猛增加,处于全科医生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图3 全科医生研究各年度发文量(1986—2017年)Figure 3 Annual published articles about general practitioners during 1986 to 2017
3.2 期刊分布情况 关于全科医生研究的文献集中于医学类杂志。其中,载文量≥20篇的期刊共有14种,依次为《中国全科医学》《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上海医药》《中华全科医学》《社区医学杂志》《中国卫生产业》《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卫生人才》《继续医学教育》《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中医药管理杂志》(见图4)。
图4 全科医生研究期刊分布情况(载文量≥20篇)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journals publishing at least 20 articles about general practitioners
3.3 作者分布情况
3.3.1 作者合作网络图 鲍勇(35篇)、路孝琴(20篇)、赵亚利(20篇)、梁颖(14篇)、张安(14篇)、方玉婷(11篇)、葛彩英(11篇)、张向东(10篇)、王家骥(10篇)等在全科医生研究方面发文量相对较多。其中,鲍勇、杜学礼、张安、梁颖、孙纬等经常作为一个团队或者两两合作出现(见图5A);胡善联、何江江、谢春艳等经常作为一个团队出现(见图5B);梁鸿、芦炜、张宜民、黄蛟灵等经常作为一个团队出现(见图5C)。
图5 全科医生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Figure 5 Collaboration network diagrams of author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research articles
3.3.2 作者突发性可视化分析 吴春容在2002—2003年,张安、鲍勇在2011—2014年,方玉婷在2011—2013年,杜学礼在2011—2012年,梁颖在2012—2014年,思想比较活跃,研究较频繁(见图6)。
图6 全科医生研究的前6位作者突发性可视化分析Figure 6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most prolific period for top six authors
3.4 机构分布情况 全科医生研究来源机构共约有190个。其中发文量前5位机构依次为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41篇)、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8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7篇)、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11篇)、北京和睦家医院(11篇)。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同时,各机构之间也存在着合作关系,共同为该领域的研究做贡献(见图7)。
3.5 关键词分布情况
图7 全科医生研究机构知识图谱Figure 7 Knowledge map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stitutions
3.5.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全科医生研究关键词主要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等(见图8),研究内容主要偏向于教育、培训、分级诊疗、健康管理、影响因素、签约服务、慢性病管理等。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定性研究、问卷调查等。
3.5.2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分析 全科医生研究关键词共聚为17类(见表1),聚类标签存在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划分。本文将出现频繁的关键词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全科医生制度国际经验借鉴:聚类标签#10中关于全科医生国际经验的研究。英国全科医生制度于19世纪出现,实施时间相对较早,全科医生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9-10]。美国对全科医生的准入制度比较严格,通过8年教育(4年本科教育+4年博士教育)、1年实习、2年培训后才能获得全科医生资格证书[11]。古巴被称为“医疗强国”,在人均全科医生拥有量方面居首位,全科医生为居民的疾病预防、居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10-11]。德国实施全科医生首诊制[12],被称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全科医生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9]。(2)全科医生服务模式研究:聚类标签#2、#4、#5中关于全科医生服务模式的研究。陈启涛等[13]介绍了以“粉丝”为基础的全科医生制度服务模式。张向东等[14]介绍了北京市全科医生制度“2345”服务模式,即“2种服务理念+3项保障措施+4级管理模式+5项个性化服务”。吴慧芳等[15]探索了家庭医生责任制下全人群健康管理的运行模式。(3)全科医生绩效评价研究:聚类标签#1、#3、#7、#12中关于全科医生绩效评价的研究。胡俊峰等[16]从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签约情况等5个方面,倪建华等[17]从服务功能、团队管理以及服务效果3个维度,王剑波等[18]从社会效益、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效果、指标要体现出全科医生制服务目标及内涵5个方面,分别对全科医生绩效展开评价。(4)全科医生服务能力研究:聚类标签#0、#6、#14、#15中关于全科医生服务能力的研究。常广明等[19]从2个方面(即人才匮乏视角、人员流失视角)、常小艳[20]从工作投入角度,分别对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进行研究。杨秀木等[21]认为目前学术界聚焦于全科医生本身能力发展质量与能力素质的研究有所欠缺。(5)全科医生服务效果研究:聚类标签#2、#5、#7、#8、#9、#13中关于全科医生服务效果的研究。鲍勇等[22]认为相关政策、工作环境以及经济待遇等因素,舒之群等[23]认为报酬收入、职业声誉、社会地位、福利保障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林汉利等[24]认为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内容、服务水平等因素,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全科医生服务的效果。
表1 全科医生研究关键词聚类分布情况Table 1 Clustering distribution of keywords in general practitioner research
3.5.3 关键词前沿趋势分析 (1)1986—1996年是全科医生研究的理论基础阶段,以“全科医生”“全科医学”“家庭医生”等为研究热点,主要探讨的是全科医生的概念、功能及定位等内容。(2)1997—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高血压”“健康管理”“医疗保健”“培训”“全科医学教育”等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理论基础研究逐渐转向应用型研究。(3)2011—2017年,“效果评价”“影响因素”“绩效评价”等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方向逐渐转向对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探讨(见图9)。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中全科医生相关文献为样本数据,运用Citespace和Ucinet软件对全科医生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1986—2017年全科医生研究发文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从2010年后全科医生研究发文量呈现迅猛增长之势,究其原因,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5],为全科医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2)全科医生研究集中于医学类杂志,其中《中国全科医学》载文量最多(1 021篇),约占全科医生研究发文总量的1/3。全科医生研究不仅是医学领域的问题,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问题等也属于管理学科研究的范畴。因此,应拓宽全科医生研究的视野,扩大全科医生研究期刊分布范围,从而为更全面地研究问题提供理论基础。(3)作者分布上,鲍勇、路孝琴、赵亚利、梁颖、张安、方玉婷、葛彩英、张向东、王家骥等在全科医学研究方面发文量相对较多。发文作者有不同的学历、专业与工作背景,但是其之间却存在较高的合作度,揭示了全科医生研究领域广,需要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为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4)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和上海等城市,从侧面反映了大城市医学较发达,人们的健康意识较强,对健康管理比较重视,因而研究的机构和学者也相对较多。(5)全科医生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全科医生制度国际经验借鉴、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全科医生绩效评价、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全科医生服务效果等内容。全科医生研究的关键词前沿趋势从第一阶段的理论基础研究逐渐转向第二、三阶段的应用型研究。研究初期与研究中后期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关系。
图9 全科医生研究关键词前沿趋势知识图谱Figure 9 Knowledge map of keyword frontier trends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research
目前学术界对全科医生制度的研究与论证相对丰富,为后续研究夯实了基础。然而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表现在:(1)全科医生事后成效分析相对不足。全科医生制度实施以来,人们较多关注全科医生制度如何实施,而对于全科医生走向基层的事后成效,如全科医生制度实施对我国卫生资源有效利用率、医疗费用变化率和健康改善率的研究,关注度相对较少。(2)研究视野有待拓展。目前学者们研究样本大多选择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获得的数据非常有限,使得人们缺少对全科医生的整体认知,无法更加理性、系统且全面地看待全科医生制度。(3)动态研究相对缺乏。目前学术界关于全科医生的研究多侧重于单一时间的分析,在动态时间序列的验证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关于全科医生的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细分。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研究展望:(1)关于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研究。学者们对全科医生服务能力、服务绩效、服务效果等方面均有过研究,但是对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至于全科医生供需现状如何,如何全面培养与建设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并没有给出系统、全面的分析结果,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2)关于全科医生服务模式的研究,已有学者对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进行过部分研究[13-15]。但是,对于全科医生如何均衡医疗资源、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以及增强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等核心问题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文献的数量有限,样本筛选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由于Citespace以及Ucinet软件自身局限性,使得数据分析结果与实际研究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后续将会继续改进与完善。
综上所述,全科医生研究相对丰富,但还存在事后成效分析相对不足、研究视野有待拓展、动态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应不断加强该领域研究的统一性,聚焦全科医生服务的核心问题,制定适合当代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