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杰
(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 潜江433124)
涪陵页岩气田按构造特征和区域分划可分为焦石坝主体区、江东、平桥、白涛、白马、梓里场等6个区块。其中,焦石坝区块为一期产建主体区,江东、平桥区块为二期产建期主力区块。勘探开发目的层系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随着二期产建的深入,地质目标埋深明显增大、储层变薄、地层产状变化大等地质条件更加复杂,超长水平井、加密井的钻遇率要求更高,大大增加了钻井与地质导向难度,导致施工周期普遍超期[1-2]。
为满足涪陵二期复杂构造条件下钻井的提速增效,引入旋转导向系统,整合定测录导一体化技术,实施工程地质跨界融合,打破定向、录井、地质、测井等单项工程技术的局限性,深化目的层展布及地质特征研究,解决复杂构造条件下高造斜率轨迹调整频繁、工具匹配性差、设备资源信息共享难、随钻资料利用率低、地质建模精度差等问题,起到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提高复杂地质条件下储层钻遇率、提升钻井时效之目的,为钻井和后期储层改造提供技术支撑,降低综合勘探开发成本。
定测录导一体化技术是以地质研究为基础,结合定向、录井、地质、测井等工程的专业技术优势,依托井场综合信息平台、三维地质导向系统,利用随钻测量、测井参数和综合录井之岩性、钻时、气测、元素等资料,实时识别地质目标,形成通过定向钻井工艺引导钻头向地质目标钻进的多学科、综合性工艺技术,以确保地质目的的实现,促进钻井的提速提效。
目前,旋转导向是三开井段最有效的提速手段[3-4],为解决常规M/LWD+螺杆导向钻具组合存在的测量盲区大,不能适时反馈井底数据,井眼轨迹不平滑、不能及时修正井眼轨迹,导致的储层钻遇率低、钻井周期长等问题,引入旋转导向系统。由于旋转导向在工区应用较少,为充分挖掘工具优势,在仪器选型、定向选井等配套工艺技术方面开展研究。
1.1.1 仪器选型
现有的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旋转导向仪器参数对比见表1。仅从仪器参数来看,斯伦贝谢的旋转导向仪器适用于断层较多、造斜率高的江东区块;哈里伯顿的旋转导向仪器适用于相对稳定、造斜率较高的平桥区块,也适用于超长水平井需要长距离稳斜的焦石区块。但哈里伯顿的旋转导向仪器除了造斜率偏低外,在钻头、近钻头测量盲区、曲线质量、钻井液性能适应性等方面均有优势,因此,综合优选哈里伯顿旋转导向仪器。
钻头选型:结合工区已钻井的钻头应用情况,考虑到焦石区块五峰组顶部观音桥段介壳灰岩的可钻性差,整段硅质含量高,部分含有黄铁矿,钻头易磨损和崩齿。相比龙马溪组,五峰组地层研磨性提高,可钻性变差。因此,龙马溪组选用抗冲击性强的SPE55 PDC钻头(单排齿),五峰组在钻头选型方面应挑选兼顾耐磨性和抗震动钻头,优选SFE55D PDC钻头(双排齿)。
表1 旋转导向仪器主要参数对比
1.1.2 定向仪器选择原则
根据调研和实钻经验,结合工区地质情况,制定了旋转导向、近钻头和常规LWD选择原则。三开井段定向仪器选择建议见表2。
表2 三开井段定向仪器选择
对于焦石区块水平段长度>2000 m的井,平桥区块构造复杂、断层发育的水平井,江东区块埋深较深、轨迹调整频繁、处于构造边缘的井,常规定向工具预计三开钻井周期超过23 d的水平井,可优先选择旋转导向工具施工;对于钻井工况较复杂,甲方要求近钻头进行导向的井,可选用近钻头导向工具施工;对于钻井工况极其复杂,如容易垮塌、遇卡等,严禁使用近钻头类导向工具;气侵严重,容易发生溢流、井涌等复杂井,经过论证后再决定是否使用近钻头类导向工具。
1.1.3 旋转导向介入施工井段参考
焦石、江东区块三开井段的龙马溪组中段浊积砂岩发育,厚度20~60 m不等,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粉粒级别,胶结致密,物性较差,具有强研磨特性,可钻性差;平桥区块龙马溪组中段浊积砂岩不明显,岩性以灰黑色炭质页岩、页岩为主,顶部见灰黑色泥质粉砂岩,厚度2 m左右。从钻井经济性和时效性综合考虑,提出3个区块旋转导向施工井段推荐参考意见,焦石、江东区块建议水平段使用,具体介入井段在进入A靶100 m之前,平桥区块造斜段+水平段使用,具体介入井段为钻穿高研磨段的小河坝组地层后方可使用旋转导向。
1.2.1 最佳穿行层段优选
定测录导一体化技术核心在于地质导向。一体化施工前应认真研究邻井地质资料,根据地层变化规律编制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施工计划。区域实钻资料显示,目的层五峰组厚度一般5~6 m,整段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硅质、炭质页岩,小刀难刻划,岩心污手,页理发育,笔石化石发育,局部富集,发育星散状、条带状的黄铁矿,发育毫米至厘米级的凝灰岩;顶部见20~24 cm深灰色介壳灰岩,底部见1 m深灰-灰黑色含硅炭质页岩夹薄层凝灰岩,见硅质结核,岩石坚硬致密。伽马值较高,一般在100~290 API,地质导向参考标志点为4凹4尖。
针对五峰组页岩储层岩性复杂,储层薄导向易出层、硅质含量高、可钻性差等困难,从岩性、电性、含气性、可钻性等综合评价,将五峰组地层划分为a、b、c、d段(见图1)。
图1A井五峰组地层特性分析
Fig.1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Wufeng Formation
结合钻头选型结果,应尽量避开五峰组可钻性差的层段,提高钻井速度,最佳穿行层段可选取①小层中下部c、b段,伽马值的第2凹顶与第3凹底的半幅点之间,一般在160~200API。
平桥区块构造边缘五峰组存在破碎带,构造缝发育,交织呈网状,因此穿行层位应避开五峰组,降低井垮、井漏风险,确保井下安全。
1.2.2 轨迹控制与优化
地质导向在实现地质目的的同时应充分考虑钻井轨迹实现[5]。综合利用地层产状变化规律,尽量减少井斜波动范围,降低钻井摩阻和扭矩,严格控制导向轨迹,保证储层钻遇率。按施工顺序,采取以下措施:
施工前,根据邻井资料、地震资料、设计资料等做好地质建模、地质导向施工方案。
二开井段,提前介入导向,持续关注层位变化,与钻井配合,及时修正井眼轨迹,尽量节约钻井时间,减少钻井进尺浪费。
三开造斜段,实时跟踪层位变化,入靶前控制造斜率<0.2°/m,保证轨迹圆滑,尽量以小夹角入A靶;对于有短半径中靶要求的入靶应合理分配靶前距,分段控制造斜率[6],以合适的井斜和位移入靶(见图2)。控制好入靶方式:上倾地层入上靶框,控制下切夹角2°~3°;下倾地层入下靶框,控制下切夹角1°~2°。
图2 单斜地层垂深、靶前距与造斜率匹配关系图
三开水平段,轨迹控制遵循尽量用合适的井斜角匹配地层倾角,轨迹调整应做到“勤微调、少大调、勤预测”,以降低钻井扭矩和摩阻。利用旋转导向工具优势(微增、微降、稳斜),减少停等和轨迹调整频次,对于多靶点长水平段井,研究控制点的变化规律,预留地质风险控制和轨迹调整空间,由被动调整变主动调整。
1.2.3 配套信息平台与地质导向软件升级
在江汉录井现有信息发布平台基础上,增加了实时伽马曲线传输模块,以满足现场随钻测量数据的及时传输;自主研发的SGA-850型页岩气地质导向分析系统,以地质建模、多井对比、轨迹实时跟踪与调整、轨迹控制与优化、倾角计算等导向模块为核心,集成涪陵及周缘工区的数据管理、地质模型(二、三维)展示、地质导向、成果管理、单井产能预测和产气性评价等功能模块于一体,持续升级和完善三维地质导向软件,根据已完实钻结果及时校正三维地质模型,提高地质建模精度,进一步增强软件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该系统在涪陵、丁山、宜昌等页岩气探区已应用46口井,水平段优质页岩储层的钻遇率98.5%,其中,33口井优质页岩储层的钻遇率100%,占比70%以上。
定测录导一体化技术在涪陵页岩气田推广应用的8口井中,水平段优质页岩储层的钻遇率99.6%。其中,7口井优质页岩储层的钻遇率100%,1口井优质页岩储层的钻遇率95.9%,井眼轨迹圆滑,与同等条件LWD施工井对比(见表3),使用旋转导向系统(见表4)平均机械钻速从7.3 m/h提升至12.37 m/h,是常规钻井指标的1.7倍;行程钻速由70.10 m/d提升至134.59 m/d,是常规的1.9倍,整体提速效果突出。
表3 常规LWD钻井指标
表4 旋转导向一体化技术应用钻井指标
与同平台、同等条件下常规LWD三开平均钻井周期对比:埋深<3000 m井位,平均节约7.5 d;埋深>3500 m井位,平均周期缩短14 d以上,三开整体提速37.3%(见图3)。
(1)定测录导一体化技术在施工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完善。在管理上实现了工程地质的跨界融合;在技术上实现了地质、钻井、录井、定向、测井等多专业的技术融合。
(2)定测录导一体化技术核心在于地质导向。通过涪陵页岩气田五峰组地层细微特性的研究、分析和实践,明确了五峰组最佳穿行层段,借助信息平台和地质导向软件,通过精细地层对比、严格控制导向轨迹,保证了优质页岩储层的钻遇率高达99.6%。
图3旋导一体化与常规LWD钻井进度对比图
Fig.3Drilling progress of integrated rotary steering vs conventional LWD
(3)应用旋转导向一体化技术的钻井提速效果突出,应用井的井眼轨迹圆滑,定向钻井效率高,行程钻速高,钻井周期短等优势明显,与同等条件常规LWD施工井对比,平均机械钻速从7.3 m/h提升至12.37 m/h,行程钻速由70.1 m/d提升至134.59 m/d,三开平均钻井周期缩短11.0 d,整体提速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