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坤山
深入古人是学习书法的立足之本。书法传统丰富深厚,面对经典,我们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而是要从中找到切入点。实践证明,能不能选准碑帖、找准方向关系到学书进程的快慢甚至成败。一些进步快的书家,除了自己刻苦努力外,最为关键的是找对字帖。当然选帖期间需要认真反复作些比较,看看哪个碑帖适合自己。
古人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们临摹学习古人碑帖要有选择,因为古人碑帖也有优劣之分,要尽可能选临经典范本,这叫作“经典意识”。比如学行书,《圣教序》《兰亭序》当为首选,颜真卿的“三稿"也是经典,至于宋代苏、黄、米、蔡也都是上乘之作,但相比晋唐行书,似乎取法上略低一筹。行书《圣教序》是个轴心,无论写谁都离不开它。当你深入其它碑帖反而感到渐入俗态时,及时回过头来临习《圣教序》,便能及时克服。取法不高容易落入俗套,仔细观察唐以后的东西还是比不过晋人前,无论从格调、气息、用笔、结字,乃至书写的内涵品位上,百看不厌的还是唐人以前的。
当代人的书法也有经典,但是指那些公认并经过实践证实了的,尤其不可加上个人意志,不可掺入偏见。从学书阶段看,有的先写古人,后写今人,融会化合有所成就;也有的先习今人,渐而上溯古人,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论哪种方法,取法乎上、崇尚经典是真理,不容动摇。
有关书法方面的观念很多,但最具根本的是树立传统大旗。书法的延续和发展依靠传统。所谓传统,除了供学习借鉴临习的碑刻墨迹外,还有关于人物、书风、书论、史记、鉴赏以及代代相传的创造精神。传统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只有在传统里深耕细作,勇于实践和探索,才能将其不断发扬光大。
张坤山 后赤壁赋 180×45cm×7 纸本款识:苏东坡《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之姐妹篇,文中所抒发思想感情与前篇无二致,但是笔墨全然不同。全文以叙事写意为主,同有诗情画意矣。静斋张坤山书。苏东坡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领域取得有卓越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其词豪放开拓;散文更是著述宏富,系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首。钤印:张坤山印(白) 静逸斋(朱)
张坤山 石壶画论选要 40×20cm 纸本款识:静逸书斋张坤山灯下。钤印:张氏(朱) 坤山(白) 静斋(朱)
有关草书的创作,尤其是大草或狂草,当下由于受到展览机制的影响和对古人经典理解的不足,还未能满足当代人对草书的艺术要求。草书与其它书体一样,分为草书技法和草书语境。就技法而言,我们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掌握了古人那一套办法,尤其是经典狂草中的纵横使转、穿插挪让、空间留白、气息变化等,即便仅把线条点画弄明白也颇费时日。狂草的书写节奏并不同于其它书体的舒缓变化,而是由“一个组一个组”地去贯通,而想弄明白这个“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技法可以直面古人经典碑帖,而语境全靠个人感悟。语境包括审美理解、矛盾关系、笔墨变化、构成意识诸方面,这个没有现成的资料借鉴,全靠自我塑造。如果说技法是相对固定或者恒定的话,语境则是鲜活动态的,技法靠临,语境靠悟。当下草书在语境的表达上还相当谨慎,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未掌握,语境方面更为艰难,甚至迷茫。国家级展览的评选看技术层面多,有时会对狂草作品具体到某一笔画、某一结字。真正意义上的草书,是看整体而非局部细节,语境表达恰好是建立在整体上,而非哪一笔画或者哪一个字。
有人认为,“引碑入草”是书法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核心是将魏碑风貌引入草书创作特别是狂草创作之中。对此,有些专家持否定态度,理由是碑学讲究金石味道,字形方峻坚削,而狂草讲究流放姿纵,两种书体迥异,难以相容。其实,书法诸体中,草书与碑学风貌虽然距离较远,最具实践之难度,但其实践价值亦最大,故“引碑入草”是为碑帖结合之高层形态。
细加分析沈曾植、于右任、林散之、卫俊秀等人的草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引碑入草”并不是将碑的方笔和造型引入草书,而是将碑的拙朴古茂的艺术内涵和笔墨语言充实于草,尤其是其古风古意。这一结合办法,有些风险,费时费力,也容易弄成不伦不类,不如纯以帖派草书来得痛快顺畅,但是书家若能不畏艰难,力求新意,不怕失败,倒是可以试行此法。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办法成功者少、失败者多,但是一旦成功,往往会有大成,这是历史经验。■
张坤山 古诗三首 纸本释文: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金陵图》。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微看寒(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祜《赠内人》诗一首。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一首。静斋张坤山戏墨之。钤印:张坤山(白) 静逸书斋(朱)
张坤山 谢无量诗 34×34cm×8 纸本 2016年款识:丙申之冬,张坤山书。钤印:张氏(朱) 坤山(白)
张坤山 诵赤听广四言联 136×34cm×2 纸本释文:诵赤壁赋;听广陵涛。张坤山书。钤印:张坤山(白) 静逸书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