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创新发展的“中国面粉城”

2019-09-21 09:01:52
黑龙江粮食 2019年8期
关键词:永城面粉优质

□ 特约撰稿人 王 滨

永城,一座钟灵毓秀的城市,一方沃腴肥美的水土。

这里有万顷良田十里麦香,白色经济蓄势腾飞;这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是闻名全国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更是连续举办九届中国面粉食品博览会的“中国面粉城”。永城作为全国县域内规模最大的面粉生产加工基地,自2005年举办第一届中国面粉食品博览会以来,立足自身优势,抓抢机遇,创新举措,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收储、加工转型升级、优化服务等环节,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形成了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四专”和经营规模化、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打造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食品生产模式,面粉食品行业逐渐发展壮大,“国家质检总局面粉质量检测研发中心”在永城建成并投入使用,确立了永城面粉食品在全国的权威地位。规模以上面粉食品企业97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40%,从业人员2万余人。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面粉食品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64亿元、同比增长14.5%,完成增加值47.5亿元、同比增长14%。 富硒土壤种植基地、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小麦粉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粮油百强市、全国食品工业强市等荣誉纷纷花落永城,远征面粉、宇花面粉、皇沟御酒、鑫鼎食品、麦客多食品等一批知名品牌越擦越亮,加快实现“中国面粉城”向“中国食品城”的嬗变,中原东部“大粮仓”正在向“大厨房”大踏步迈进。

强“麦”调优种植结构

永城,位于河南省最东部,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河南省辖县级市,拥有农业人口125万,耕地面积18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175万亩左右,年产量8亿公斤左右。

永城小麦种植和面粉企业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辉煌成绩,在河南乃至全国都具有代表性。然而,新常态下,通过施化肥、打农药,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小麦结构性过剩、库存积压量较大、农民增产不增收等局面的出现,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调优种植结构,改变“麦强面弱”现状,自2016年下半年,永城市顺应中央、省的号召,以促进面粉食品产业健康发展试点为契机,借助本地众多面粉加工企业的优势,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按照“确保高产、提高效益、追求绿色”的总体思路,以转方式、提单产、优品质、增效益为中心,坚持“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主体联动”运行机制和“基地+市场+企业+食品+品牌”产业化开发模式,进一步推进优质粮油流通体系建设,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实现粮食供给从解决“吃得饱”到满足“吃得好”的转变。

在2017年、2018年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上先后实施了“15152”优质麦工程、“1006”优质大豆花生工程和“3030”优质麦工程、“10010”优质大豆花生工程,并及早谋划了2019年“3535”优质麦工程。2017年,示范种植强筋小麦15万亩,富硒小麦15万亩,弱筋小麦0.2万亩;2017年,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夏播高蛋白优质大豆100万亩,引领种植优质夏播花生6万亩。2018年,规模化区域化种植6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其中强筋小麦30万亩,富硒小麦30万亩;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夏播高蛋白优质大豆100万亩,引领种植优质夏播花生10万亩。2019年,规模化区域化种植优质专用小麦70万亩,其中强筋小麦35万亩,富硒小麦35万亩。

在“3030”优质麦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永城市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做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播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销订单、统一优质优价“八统一”。

在省农科院的支持下,“3030”优质小麦项目区重点实施了强筋优质小麦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病虫害统防飞防与绿色防控技术,异常气候减灾抗灾技术。今年,该市180万亩小麦在“3030”优质小麦工程的示范带动下,主体发病较轻、冻害较轻、倒伏较轻、落黄较好,丰收在望。经测产,项目区平均亩产532.1公斤,较大田亩产473.6公斤,增产58.5公斤、增幅12.6%,可为项目区群众直接增收3000万元,面粉企业节本增效1.5亿元。同时,通过实施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小麦供给侧改革优质麦生产‘3030’工程”,打造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强筋、富硒小麦生产基地,提升了全市小麦生产效益及面粉食品产业化发展水平。河南华星粉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农户+订单”,建成优质强筋小麦和富硒小麦实验种植3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3万亩、优质麦订单种植面积20余万亩。

如此亮丽的数据,几乎让人忘记了去年倒春寒与阴雨天气的双重摧残,忘记了台风“温比亚”的重磅袭击,而这背后是永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踏踏实实的付出;是农业部门不断创新“三农”发展模式,用心着墨、倾情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努力。

壮“企”加快行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初期,依托丰富的小麦资源,永城大地上涌现出一批仅靠一台电机、一台打面机的小型面粉加工作坊。 1986年至1996年,根据农民消费需求,面粉加工业盯着农民的“灶台”,加工“一风吹”“八五面”。永城人加工永城面,永城面满足永城人。1996年至2005年,永城面粉加工企业形成相当规模,一些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实现了既有总量又有精品,既有规模又有“龙头”的大跨越发展。2005年10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永城市“中国面粉城”称号,确立了永城面粉在全国的重要地位。2012年,面对永城“麦强面弱”的发展瓶颈,百余家面粉企业遭遇行业寒冬。永城推动面粉企业整合重组、做大做强,将148家面粉食品企业,经兼并重组为97家,并在发展中逐步深化整合为规上37家,后又将37家面粉企业优化整合为河南华星、河南三顺、河南汇丰、河南远征、河南金源“五大面粉集团”,进一步促进了永城面粉食品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2005年至2018年,永城连续举办了九届中国(永城)面粉食品博览会,打造了宣传永城的“金名片”,修筑了面粉食品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厚植了城乡面貌改善的“新优势”,搭建了合作共赢的“新平台”。如今,中国面粉质量检测研发中心、中国现代谷物研究院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确立了永城面粉食品在全国的权威地位,扩大了永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市50多家面粉食品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高产曾是永城小麦的金字招牌,但麦强面弱、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局面依然存在。然而在去年,高产粮田变身优质麦基地、科技“神器”解放劳动力、产业融合升级提升附加值……自201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面粉食品产业健康发展试点以来,永城围绕种植、收储、加工、政府服务等关键环节,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实施“1511”资金扶持工程:即拿出1000万元,用于奖励面粉食品企业引进人才、研发等;设立5000万元的贷款风险资金补偿池,用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设立1亿元的永城市中小企业(面粉)专项资金池,用于支持面粉企业延长产业链,加强技术改造;设立1个担保平台,为面粉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中储粮永城直属库根据企业收储能力租赁了3家骨干面粉企业规模仓容,用于最低价收购小麦,以给付租仓费用和缩短其面粉加工原粮路途运输费用,支持面粉企业发展。

更多的面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条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硒麦食品项目投资总额5.2亿元,建设了占地面积2.03万平方米的两个生产车间,主打石磨富硒面粉、原生态强化营养手排面、儿童营养面、差异化功能化旅游观光休闲系列食品。华冠面粉有限公司总投资3亿元,新上日处理3000吨面粉加工项目,与上海麦宝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年产量90万吨,产值22亿元。采用瑞士ABB公司的变频技术大大降低了电机能耗,同时采用除尘设备减少粉尘污染。改造老厂区,升级为全自动先进设备,日产量300吨,实现了小麦采样、化验、入仓、生产等全自动化。汇丰集团从最初的面粉生产起步,通过新建麦客多休闲食品项目,汇丰面粉投资1700万元进行智能化改造,改造后用工由110人减为50人。麦客多食品采用世界顶级的意大利COMAS公司的设备,实现了生产透明化、万级空气净化和自动化。华星粉业建设自动化生产包装车间,一个人控制1层楼。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溯源体系,采集小麦从种植到加工的每一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及影视资料,让产品全程透明化,打造看得见的安全。远征集团拥有国内先进馒头生产线4条、挂面生产线2条、鲜湿面生产线1条、全自动烘焙食品生产线1条,实现了主食产业化;鑫鼎食品年产3.8万吨休闲食品,拥有“金顺和”“欧丝玛特”等商标,品种达60余种,销往全国,供不应求;金源面粉投资2000万元,升级改造生产线,提高自动化程度。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目前,面粉深加工成为“重头戏”,各大面粉企业开始尝到甜头,链条持续拉长,由面粉向主食加工、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产业延伸,提高精深加工的档次、水平,推进提质升级。同时,推动食品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迈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小麦生产加工为基础,强链延链补链,初步形成“小麦—面粉—面制食品”产业链,带动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包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

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全市已有50多家面粉食品企业通过IS09001国际质量体系论证;30多家企业及其产品分别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知名品牌”“河南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开发专用面粉六大系列20多个新品种,休闲食品、功能食品、烘焙食品等为特色的中高端产品达80多种,销售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有的已打入国际市场。

通过大力支持,全市专用粉比重增加23%,食品种类增加17个系列,面粉加工转化率由20%提高到40%。

经过整合,全市面粉企业由原来的150多家整合重组为97家,淘汰了部分规模小、效益差的落后产能。整合重组后,永城市面粉企业经营形势整体趋好。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面粉企业36家,年加工面粉能力达40亿斤,其中,日产500吨以上面粉企业12家,日产1000吨以上面粉企业3家,已成为全国县域内规模最大的面粉生产加工基地。永城面粉畅销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成功打入东南亚市场。

提“档”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永城依托优质、丰富的小麦资源和突出的品牌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更加重视面粉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转型升级、技术改造步伐,大力发展面粉食品加工产业,并于市经开区规划建设了食品产业园,全面优化软硬环境,建设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百亿级食品产业园,打造一流的食品产业发展核心区。目前,已入驻大中型食品企业16家,投产运营12家,初步建成了100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7.5平方公里集约化食品加工园区,以及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形成了“三化”协调,农区、园区、城区“三区”互动的格局,面粉食品产业集群逐步形成,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农业部在《2015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报告》中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引领模式评定为“永城模式”。

在永城市经开区食品产业园区内,以小麦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比比皆是,到处涌动着企业转型升级的激情。在麦客多食品生产车间外,蔓越莓薄饼蛋糕、蜜枣蛋糕、果町蛋糕、小黄鸭蛋糕、果仁薄饼蛋糕、丹麦手撕面包……面包的麦香、蛋糕的奶香味儿扑鼻而来,琳琅满目的食品让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 该公司建设有国内一流的标准化生产车间,拥有6条国际先进水平的烘焙食品生产线,冷却区和内包区采用10万级的空气净化,进入车间内的空气全部通过过滤。这是永城市面粉食品企业集聚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

强化食品企业服务。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食品工业发展问题。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经常抓,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坚持深入企业、车间一线,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认真搞好协调服务。通过召开各种座谈会、组织企业负责人外出考察、开展招商引资和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等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帮助食品企业攻难关、破难题,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等实际问题,从而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集聚日益凸显。由于拥有资源优势、良好投资环境、优质服务、优惠政策等要素的叠加效应,入驻食品产业园的食品企业越来越多,麦客多食品、硒麦食品、蕾薇食品、鑫鼎食品、卢师傅食品、台湾正源食品、华冠面粉、远征粉业等一批企业在食品产业园落户,总产值达74.2亿元。集群集聚特色鲜明,集聚辐射作用初步显现。

优势产业群初步形成。目前,永城市食品产业已经形成四大优势产业群:以汇丰面粉、华星面粉、华冠面粉、金源面粉、鑫麦园粉业等企业为基础,形成了以小麦加工为特色的优势产业群;以华星宫川、麦客多食品、鑫鼎食品、卢师傅、蕾薇食品等企业为基础,形成了以挂面、鲜湿面、馒头、休闲食品、功能食品、烘焙食品等为特色的中高端食品加工优势产业群;以众品食业、台湾正源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以屠宰、肉制品加工、熟肉制品为特色的优势产业群;以皇沟集团、鹿鸣生物科技为龙头,形成了以粮食—酒类制品为特色的优势产业群。

回首望,已经建成投产并实现盈利的企业方兴未艾;看今朝,热火朝天的二期项目更是不负众望。过去两年,永城市促进面粉食品产业健康发展试点工作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让永城农业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打开永城“农业经济版图”,这片拥有耕地面积180万亩的沃野,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希望田野。下一步,永城将以面制食品、主食为代表的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三链融合,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由“中国面粉城”向“中国食品城”迈进。

猜你喜欢
永城面粉优质
面粉大战
环球时报(2022-12-30)2022-12-30 15:19:07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四川蚕业(2022年1期)2022-06-06 02:04:16
河南永城:裹包玉米走俏 农民省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四川蚕业(2021年2期)2021-03-09 03:15:36
面粉多少吨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1:20
面粉为什么会爆炸
小灵通磨面粉
中粮集团百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落户永城
北方牧业(2016年6期)2016-12-17 14: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