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民阅读背景下,我国图书的出版质量稂莠不齐,图书编辑者的质量也青黄不接。本文从编辑素养、编辑质量、编辑能力、编辑思维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图书编辑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下图书编辑的切实需求,从阅读力、编辑力、经营力、创新力四个层面探讨全民阅读语境下我国图书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升级,审视与思考图书编辑如何更好地生产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精神产品,以期推动全民阅读,提高国民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全民阅读;图书编辑;角色转型
一、图书编辑存在的问题
全民阅读背景下图书存在的问题实则亦是当下出版界普遍性问题。透过全民阅读的窗口更能折射出编辑主体在全民阅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某方面缺失,以及编辑把关职能加强与编辑门槛降低的矛盾交织;随着市场化经济竞争的加剧,部分的图书编辑逐渐忽略社会效益,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给我国庞大的图书库存增添一大批粗制乱造的堆积,不仅在质量层面拉低了整体的图书质量,而且严重偏离了图书编辑的使命感与传播价值。
(一)编辑素养:编辑价值观的偏离
“全民阅读”的核心是阅读,编辑工作的核心是为阅读者提供优质的读物。编辑在全民阅读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编辑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阅读质量的好坏。编辑的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政治素质、职业价值观等方面,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出版事业的导向性,编辑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是进行编辑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每一名编辑都应该将提升政治素养贯穿于职业素质修内的全过程。在市场化经济不断发酵的当下,不少编辑为了完成既定的指标与任务,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编辑主体的引导价值。编辑不仅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全民阅读的推动者与倡导者,目前图书市场上形成不良的风气,其中与编辑素养有着重大关联;很多编辑往往将自身的位置摆得过高,没有处理好自身与作者、读者的关系,从而生产出一批脱离读者真正需求的文化产品。
(二)编辑质量:出版作品良莠不齐
图书的编辑质量与编辑工作者的精心制作息息相关。一本优秀的读物,离不开作者的创作天赋,也离不开编辑人员的悉心策划;尤其是在现代的阅读环境,编辑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一本书的成功与否。由于编辑水平的差异化,我国出版界的图书质量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一方面,出版物的选题雷同问题长期存在,尤其是一本畅销书流行以后,就会衍生出一系列选题雷同的出版物问世,占用了大量书号也浪费了书业的出版资源;另一方面,图书的装帧设计也问题百出。由于现代的外包机制的盛行,不少出版社都选择将书籍封面设计以外包的形式以减轻工作量,却导致封面设计形式脱离内容,严重影响了图书的整体质量。
(三)编辑能力:编辑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编辑能力不仅体现在编辑专业的教学水平,更体现在编辑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实际操作层面上。编辑出版学自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突出编辑能力的培养,包括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博中有专的知识结构、对市场的认知与判断。在图书市场愈加紧张的情境下,编辑的能力与业务水平也成为图书质量的“拦路虎”。编辑往往被称为“杂家”, 由于编辑专门化的培训,很多编辑的知识面局限于某一领域,比如文科的编辑就会对理科方面的知识点处于“文盲”程度,难以与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对话以及策划出相关有价值的图书产品。其次,在工作过程中, 策划编辑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产品调研, 通常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查资料,难以深入把握市场与读者的切实需求。
(四)编辑思维:缺乏技术的融合思维
随着数字出版领域的深入发展,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已成为创新发展的升级之路。然而,传统的编辑思维未能跟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代的编辑大多不具備出版融合思维,尤其在技术思维上,现在很多年长些的编辑对技术敏感度低,缺乏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主动性,也不善于探索“出版+技术”新的出版模式。例如,编辑普遍忽视大数据在内容整合、用户需求、市场规划、产品发布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重要性。部分编辑甚至对互联网技术持有观望甚至恐惧的态度。不少年老的编辑对技术只知皮毛,有些甚至是技术的“奴隶”,难以对产品、市场精准定位,以及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这样不利于出版的资源整合,导致其在出版融合的大趋势下处于被动的地位,在产品的设计上、营销思维上等方面难以优化产品的创新。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编辑已经不适应单纯地闭门造车、唯从与纸媒打交道,得适应万物皆媒的大数据阵列。
二、图书编辑的角色转型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国家以及社会各层面对国民阅读的重视程度也急剧加大,倡导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这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文明风尚的形成与图书编辑角色的使命感离不开,只有具备一支作风优良、能出好书、并且为人民服务的编辑队伍才能保障我国图书质量,提供人民群众满意的精神食粮,更好地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一)阅读力:从图书生产者向阅读提倡者升级
聂震宁说过,“阅读力,其实就是教育力、文化力、思想力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更是如此。”在这里,笔者的“阅读力”指的是阅读的能力,阅读的能力包括选书的能力、读书的能力以及做书的能力,实则与书业紧密联系,意为在全民阅读的语境下,编辑的角色可以从图书的生产者将阅读内容的提倡者升级。我国每年就新版的图书都在20多万种,而我们每个人知道的又有几种呢?编辑不仅优质读物的生产者也要主动当阅读的推动者与提倡者,走进不同的图书馆、新华书店、民营书店以及观察网上书店,为商家提供优质的好书推荐榜、必读书单。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选择,充分扩大图书的阅读传播力,并分享自己的书评,推动全民阅读,打造好书共读的阅读氛围。
(二)编辑力:从内容把关者向编辑化学者过渡
目前学界对编辑力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关于编辑力构成要素的论述也表述不一。笔者提及的“编辑力”是从编辑的自身能力着手,强调编辑需要不断提升编辑能力,从局部层面可以将编辑力分为策划力、组织力、审读力、加工力以及营销力等几个方面;整体层面主要是指编辑自身的知识结构的重塑,从内容的把关人逐渐向编辑化学者过渡。众所周知,编辑应该是杂家,具备博中求专的知识结构。那么,编辑学者化是编辑角色转型的重要过渡。“编辑化学者”与“编辑学者化”没有本质区别的,这一转变的提出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囿于对编辑职业的认识存在误区,这源于对编辑职业的轻视、“编辑无学”的错误观点;另一种是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编辑不仅是内容的编辑者、质量的把关人,更提倡编辑有学者的品质,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化产品。这种转变更有利于编辑的专业化发展以及编辑角色的优化升级。
(三)经营力:传统编辑角色向产品经理人转型
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也是编辑工作者的转型探索,编辑角色定位应落实在出版格局的大环境下的。在受众阅读方式以及阅读习惯发生巨变的前提下, 编辑需要在满足大众阅读需要的同时,坚持文化引导之责任, 努力提升出版的引导动能。为适应数字出版发展新形势,编辑应清晰地认识新形势带来的挑战与转变,要实现“编辑”走向“产品经理”的转型。在出版融合背景下,现代编辑将全程参与产品的创意策划、生产加工、发行营销等全过程,以全局营销理念构建融合互动一体发展的传播体系。首先,内容方面,从文字的单一维度向多维度延伸,图书的出版内容形式实现纸质与载体分离的跨媒体发展,这就结合当下流行的有声图书、电子书、视频书等多元化的阅读形式。其次,编辑不能只做指令的执行者,而是要从“内容编辑者”走向“产品创造者”,要参更多的设计,融入更多的思考,努力实现对内容的创新与再生,尽可能提升图书的内在价值。所以,传统的编辑正在向产品经理人转型,已兼容多重角色于一体,如策划者、运营者、设计者、管理者等。
(四)创新力:依托技术形成“服务+”出版格局
在网络技术与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的当下, 在信息化、网络化包围的图书出版行业,离不开互联网强大的技术支撑。因此图书编辑要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依托技术打造“服务+”的出版格局,注重做到内容的个性化定制与服务的高效结合,推动技术与内容的创新发展。一方面,图书编辑不断创新出版形式,拓展阅读载体的智能化、移动化发展,运用数据终端提高用户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在图书文本选择以及编辑加工的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思维,在质量把关的基础上生产出具有时代元素的产物,真正提升内容的服务价值。图书编辑在提升自身的“服务+”的出版意识,只有在依托互联网技术背景的大局下才能更好的从“生产图书”向“提供服务”的个性化转型升级。
三、总结
全民阅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的阅读情况,将阅读与编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是对编辑工作结果的一个重要的反馈。在新的阅读环境下,图书编辑角色的转型离不开数字出版的时代背景,转型的核心在于编辑自身意识形态的转变,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革新过程。现阶段国内各个出版社针对编辑角色的转型也都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而这种角色的转型不是一成不变的,但编辑的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必然趋势;并且从“四个力”的层面的深入剖析会对编辑角色的转型具有提升认知的作用。
參考文献:
[1]孟飞飞.图书策划编辑如何提升职业素养[J].传媒,2019(09):80-82.
[2]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2018年中国出版融合发展报告[J].科技与出版,2019(05):6-20.
[3]聂震宁.阅读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5.
[4]王建,付小艳.数字出版编辑思维转型:从编辑走向产品经理[J].中国出版,2019,(04):35-38.
[5]张晨,汪立亮.数字时代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J]. 出版广角,2014(10):50-51.
作者简介:曹必玉(1995-)女,汉,皖,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