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岚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家宝藏》的叙事主体、叙事方式和叙事风格的分析,认为该节目在叙事主体上,具有双重时空交叉讲述、多元主体立体呈现的多元化特征;在叙事方式上,具有纪录片式综艺、小剧场+慢综艺的创新化特点;在叙事风格上,则有借古喻今、打造“奇观性”审美体验的现实主义风格。《国家宝藏》的叙事策略不仅对其他文化类综艺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去博物馆化”贡献出了一份力量,是不可多得的一档优秀节目。
【关键词】叙事;国家宝藏;文化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故宫博物院等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制作的一档文化类节目,自2017年12月3日起播出后,节目就以其优良的品质,在豆瓣上取得了第一季9.0、第二季9.3的高分,并获得了2018中国电视年度掌声节目的荣誉奖项。节目基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表达,在叙事主体、叙事方式和叙事风格等方面都力求创新,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对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叙事主体多元化
(一)双重时空交叉讲述
《国家宝藏》每期介绍三个文物,每一个文物的讲述都由“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组成,由不同时空下的不同主体对文物的历史和发展做出介绍,完成叙事活动。“前世传奇”一般是以“小剧场”形式展开,讲述发生在文物身上的故事;“今生故事”则由与文物相关的工作人员、研究团队或者影视明星来完成,两个时空交相呼应,赋予历史文物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前世传奇”部分中,演员们在舞台上演绎发生在文物身上的故事。剧情中融入了冲突、悬念、幽默等元素,这些戏剧性的情节,不僅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同时构成了节目的浅层叙事。紧接着,“今生故事”则作为另一条叙事线索,针对“前世传奇”中涉及的文物进行讨论,从而形成由浅到深层次的转化。而国宝守护人始终贯穿两个不同时空,打破了节目的断层,提升了节目的流畅度和整体性。以第二季广州省博物馆的《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为例,“前世传奇”中,英国人亨利向胡杏儿扮演的画师求画,要求壁纸“最具天朝之独韵”,胡杏儿推荐的花鸟壁纸、庭院壁纸、美人壁纸都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杏儿冥思苦想之后,终于画下了让亨利十分满意的《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而在“今生故事”中,胡杏儿通过壁纸中的采茶图说明“前世传奇”中用脚踩茶的真实性,起到衔接作用;同时节目组请来两位专家,讲述流落国外的壁纸如何回归祖国怀抱的故事,并介绍《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的研究价值和艺术水准。“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起承转合,共同完成了对文物的由浅到深、立体多元的展示。
(二)多元主体立体呈现
文物展示的主体主要由四部分人构成:主持人、国宝守护人、专家团队和普通文化人。节目组选择了张国立作为主持人,同时也是文物001号讲解员。张国立是国家一级演员、导演、制片人,多年的演艺历练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具备极佳的台词功底和主持技巧,极具观众缘。张国立善于讲故事,他幽默风趣的讲述和循循善诱的主持,将节目环节很好地串联衔接起来,使得节目节奏明快、自然顺畅。而国宝守护人均为影视类明星,为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节目组选择了“老”“中”“青”三代影视明星,利用他们的知名度和可信度提升节目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时,节目组没有一味追求一线、名气,而是兼具明星实力和明星与文物之间的联系,如展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绢衣彩绘木桶时,就请的是来自新疆、有舞蹈功底的演员佟丽娅。而佟丽娅绝美的古装扮相,也在微博上引起热议,其面部的唐妆扮相也被网民津津乐道,具有极高的话题度。
此外,专家团队和普通文化人承担着传播专业知识、传递匠人精神的功能。《国家宝藏》中专家阵容强大,既有国内九家顶级博物馆的“看门人”(馆长或副馆长),也有文物研究专家和团队。节目每一期,九位“看门人”都会对博物馆的历史渊源、藏品的文化价值和美学进行阐释,并对推选文物进行补充讲解。节目组还会请来文物研究专家,如在介绍样式雷烫样时,就请来了著名样式雷烫样研究专家、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从专业角度解析样式雷烫样的技术原理、当代应用和研究价值等。此外,由中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博物馆志愿者、艺术界代表人员组成的普通文化人,他们往往与国宝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感情,通过他们富有人情味的展示与讲述,文物被赋予了温度和生命力。
二、叙事方式创新化
(一)纪录片式综艺
《国家宝藏》的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这样定义“纪录式综艺”:“我们这次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纪录片式综艺”由《国家宝藏》栏目策划组首创,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所谓纪录的气质,就是节目以“真实”为基础,即使带有戏说意味的“前世传奇”,也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而成。如第二季故宫博物院推荐的文物李白草书《上阳台帖》,“前世传奇”中讲述了杜甫三次遇李白的故事,情节分别根据《杜甫梦忆·王屋山阳合观》、《杜甫梦忆·庐山》改编而来。而在“今生故事”里,除了现场邀请专家讲述文物故事之外,节目组还拍摄了纪录片来增强节目的真实性。如在介绍《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在欧洲颇受欢迎时,节目中就穿插了在英国贝尔顿庄园拍摄的小型纪录片,观众在英国文物管理员埃米尔的带领之下,欣赏了粘贴在英国庄园内的外销壁纸,空间的转移和细节的展示,让观众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而作为一档综艺节目,节目中的“小剧场”、“竞赛”元素使得节目同时具有“娱乐性”,《国家宝藏》的“纪录气质”并没有遮蔽这点,在选取文物时,坚持故事性、情感性为主,抛弃了此前节目以学术性和价值性为重的标准。
(二)小剧场+慢综艺
与文物有关的综艺节目并不少见:《鉴宝》、《收藏马未都》等,但他们都是以解说和鉴赏为主的文物知识传播类节目,相对而言受众面较为狭窄。但《国家宝藏》另辟蹊径,主要以画面和解说的“小剧场”方式为主,形象生动,更具观赏性。《国家宝藏》的每一部分都是有剧本的,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在“前世传奇”中,不到十分钟的短剧融入了冲突、传奇、幽默等多种元素,增加了节目的吸引力;而在“今生故事”中,主持人与嘉宾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其实有着剧本的痕迹,在一环扣一环的你来我往中推动着文物信息、节目意义的不断呈现。以《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的今生故事为例,主持人张国立问胡杏儿“光脚踩茶的情节你能负责吗”,从而引出下面对壁纸画工的细致的感叹;胡杏儿说“因为两个人的努力,才让它(壁纸)重归这个故土”,引出下面出场的两位讲述者;张国立问“那这个壁纸是不是非常物美价廉的呢”,嘉宾回答说“它其实是高级定制的奢侈品”,从而引出张国立“手绘壁纸在当时已经是世界名牌”带有民族自豪感的表达。
所谓的“慢综艺”,是与传统的综艺节目相对而言的。传统的综艺节目以“热闹”、“竞赛”等为关键词,代表者如《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快乐大本营》等。而随着《见字如面》、《诗词大会》、《亲爱的客栈》等节目的热播,文化类的“慢综艺”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具体来说,《国家宝藏》虽然有文物竞选特展的环节,但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给节目制造悬念,而不是为了增加比拼的“火药味”。同时,《国家宝藏》的立意是深远的,主旨是明确的,不是为了博观众一笑,而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国精神、提升中国影响力。相對于其他热闹喧嚣的综艺,《国家宝藏》更像是娓娓道来的诗篇。
三、叙事风格现实化
(一)主旨借古喻今
对现代技术的启发。节目中所推举的国宝,很多技术都非常精巧先进,甚至可以在改造之后运用到当下的科学研究当中。如样式雷烫样在制作时,会采用一种叫做“平格法”的绘图机巧,在一张图纸上描绘出三维立体图形,而这些二维数据,只需被录入到计算机建模软件当中,就可以还原出真实的建筑模样;河南省博物馆推荐的云纹铜禁,其制作工艺对我国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有很大的参考意义;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作为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特殊凭证,开启了我国密码学研究的先河等等,这些文物并非毫无生命力的“死”物品,而是能与现代接轨、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活”文物。
民族精神的传承。每一个文物的推选,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被赋予了一定的家国民族意义。在第一季的百度百科资料介绍中,《千里江山图》的使命为“守护绿水青山”,“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使命为“守护律法初心”,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的使命为“守护盛世威仪”……每一件文物都被赋予了更高层次的含义。而这些含义的体现,不仅通过“小剧场”展现,而且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自然流量出来。如讲到清宫反复使用门神画时,强调“俭以养德”;提到外销壁纸价值不菲时,强调民族自豪感;提到李白不羁放荡的一生时,强调独立自由的品格等等。文物被赋予意义,不仅提升了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而且使得人们不再将文物视作冷冰冰的器物,而是承载民族情感、体现民族精神的象征物。
(二)“奇观性”审美体验
舞台场景设计精美,打造沉浸式视觉体验。《国家宝藏》在舞美灯光等视觉呈现上倾尽全力,烘托节目气氛,打造沉浸式体验。在舞台效果方面,舞台的主屏幕为长43米、高7米的巨型环屏,并采用了LED开合车台、沙盒投影、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等新技术,给观众呈现视觉盛宴。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跃然于屏的那一刻,水潺潺流动、船缓缓漂浮、云渐渐舒展、树叶微微震颤,眼前画成为心上画,不由得让观众发出赞叹之声。演员扮演的李白,在弥留之际肆意起舞,演员的身体随着屏幕上的火焰舞动,最后化作大鹏冲天西去,带给观众震撼之美。此外,很多抽象的技术或场景,经过舞台屏幕的动态呈现,变得直观明了:当研究人员讲解样式雷家族如何用一张纸描绘出精确的三维立体图形时,原本抽象的技术原理,一经大屏幕的立体呈现,立马变得清晰易懂,让人印象深刻。
音乐音效恰到好处,增强节目感染力。《国家宝藏》中有大量的背景音乐和音效,在推出的原声带中,16首作品均出自著名音乐人关大洲、王凌云等人之手,乐曲风格或恢弘大气、或悲怆动人。在节目中,这些乐曲随着场景画面的变化而变化,不仅丰富了画面符号的意义,而且营造了一种仪式感。如表现原始社会场景时,背景音乐鼓点明快或加入自然音效;战争场景中,背景音乐中有鼓声吼声和铁蹄声;书院场景中,则换成了宁静典雅的丝竹声等等。节目中的音效与历史场景、电视画面交相辉映,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奇观性”视听盛宴,打造“沉浸式”全新体验。
四、结语
正如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评价《国家宝藏》时所言:“文物讲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与戏剧形态结合,实现了文化类节目从感受到具象表达的转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式的节目创新。”近年来,我国综艺节目呈现井喷式发展,如何在群雄争霸的娱乐时代享有立足之地,是我们媒体人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而《国家宝藏》的成功,无疑为我们媒体人指出了一条可选之路:其在叙事主体、叙事方式和叙事风格方面的创新尝试,值得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去认真借鉴。
此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国家宝藏》的作用不可小觑。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化命运》中提到“博物馆化”这一术语,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博物馆化”,虽然经典还有人阅读,但这已经不属于他们,这些传统经典没有生命力,仿佛是放进博物馆的文物。但是,近年来我国文娱工作者的努力、《国家宝藏》等优秀节目的播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去博物馆化”,从而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
参考文献:
[1] 杨冼.传播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8(10):63-65.
[2] 张树锋.《国家宝藏》的宏观叙事与微观表达[J].当代电视,2018(09):68-69.
[3] 黄慧.“去博物馆化”的有益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0):132.
[4] 刘静.《国家宝藏》的媒介仪式建构与文化认同动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9):117-119+134.
[5] 迟婧婧.从传播仪式观看《国家宝藏》的艺术表达[J].青年记者,2018(20):81-82.
[6] 赵蕊,何艳,林刚.从符号运用看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以《国家宝藏》为例[J].青年记者,2018(32):82-83.
[7] 王梦瑶,项仲平.对当下文博类节目的创新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0):61-64.
[8] 蒋晓丽,马立军.亲子类综艺节目的叙事分析——以《我家那小子》为例[J].传媒,2018(23):65-66.
[9] 刘晓萍,张勇.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话语模式分析[J].四川戏剧,2018(10):50-53.
[10]但午剑,焦道利.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创新发展——以《国家宝藏》为例[J].当代电视,2018(08):43-44.
[11]李韵.一眼千年,用时尚打开传统[N].光明日报.2017-12-08(16)
[12]吴晓玲.《国家宝藏》热播荧屏上.看国宝“活”起来[N].四川日报2017-12-08(16)
[13]肖雅.《国家宝藏》的创作革新与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18(2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