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看中蒙俄经济走廊推进方略

2019-09-20 05:11鲍志成
北方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中蒙俄经济走廊历史贡献

摘  要:“一带一路”是对“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中蒙俄经济走廊”与“丝绸之路”存在深厚的历史渊源。本文在探讨了丝绸之路的前身“草原丝绸之路”的起源、范围和兴衰及其历史贡献后,主要就“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战略定位和推进方略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和建言。

关键词:草原丝绸之路  历史贡献  中蒙俄经济走廊  推进方略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中汲取历史智慧、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手笔,是对“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中蒙俄经济走廊”如何继承发展“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有效推进廊道建设的路径,是中蒙俄智库研究的当务之急。这里试从大历史、大文化角度来探究“草原丝绸之路”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历史渊源,并提出若干战略性思考和具体推进方略的建议。

一、草原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兴衰

考古发现证实,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着一条由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大体衔接而成的“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的地域范围,大致上处在欧亚大陆北纬40-50°地带,东起中国北部的蒙古高原,向西经过俄罗斯的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山北麓,一路进入中亚内陆河中地区,西向到伊朗、土耳其、外高加索及阿拉伯等地,一路越过乌拉尔山,进入黑海的北岸,与俄罗斯、乌克兰南部草原衔接,远抵东欧。这个广袤的区域的地理地貌特征,是高原、草原、山地、森林绵延起伏,河流、山脉、丘陵、河谷相互交错。

通常认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斯基泰人。古希腊、罗马作家笔下的斯基泰人(Scythian),泛指横行于欧亚草原之间、操印欧语系伊朗语种的游牧部落。而在古波斯文献中,则被称为“Saka”即“萨迦人”,原意为“游荡”或者“游牧”。在中文文献中,指的是“塞人”或“大月支”。斯基泰文化具有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有所谓的“塞人三要素”,即黄金、尖帽、勇士。此外,还有嫠面、卷云纹刺青、格里芬、鹰喙鸟、大铜鍑、三角铁剑、砾石浴、树桩墓等考古学文化元素。强盛时期的斯基泰人占领着欧亚大陆草原的绝大部分草原和混合林地。公元前8—前7世纪,随着斯基泰文化的繁盛和扩张,大批游牧民开始向西迁徙。路线大致有南北两条,北路通过北部草原,经西西伯利亚草原、乌拉尔山、伏尔加盆地,迁至黑海北岸;南路经哈萨克斯坦南部、中亚、伊朗,迁至外高加索地区。这就是塞人西迁开通草原丝绸之路的缘由。

事实上,草原丝绸之路的起源,应与游牧民族的转场和驼马的驯化相联系。从4000年前或更早,中亚牧民便有规律地从夏季的高原草场转往冬季的低地草场(即转场)。由于牧民在山区外的目的地由草场的丰欠所决定,他们总是向着肥美草地的位置迁移,因而每年转场的线路也不尽相同,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转场,离不开驼马的驯化和役使。考古发现证明,分散在亚欧大陆腹地的游牧民族至少在距今5500年前就开始驯养马和骆驼,作为役畜供驮运和骑乘。阿拉伯地区对马和单峰骆驼的驯养并用于商旅运输甚或更早。也就是说,草原丝绸之路的开通,至少比“丝绸之路”早一二千年。在张骞“凿空西域”的2200年前,密集的草原路网已经交织于亚洲内陆各地。

从东方中国来看,早期的草原丝绸之路开通于先秦时期,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西南行抵达波斯后转西行,另一支西行翻过乌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之滨。这是“丝绸之路”的最早雏形,通常称之为“草原丝绸之路”,北方游牧民族对这条路线的开发和利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与西汉“绿洲之路”开通后并存的“草原丝绸之路”,主要指从蒙古高原的草原地带,西向进入天山北麓,到达伊犁河谷,进入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马克市西南),再到其它地区的路线。这条路线可以从中原进入,也可以从甘肃张掖地区或新疆的吐鲁番越过天山而进入;在河西走廊中断时,中原与西域、中亚的交通路线主要靠草原丝绸之路与绿洲之路衔接。

草原丝绸之路与汉唐以降的绿洲之路是相互衔接贯通、彼此兴衰交替的,这一点被丝绸之路东段和草原之路西段(中亚河中地区——南俄黑海沿岸)出土的丝织品所证实。而清朝乾隆时期兴盛一时的中俄“万里茶叶之路”,堪称是草原絲绸之路的余波,也可谓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前身。

二、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

(一)沟通了古代欧亚内陆东西两端,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草原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北部东西两端,是欧亚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四大古老文明通过游牧民族和草原通道相互交流,相互汇合,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漫长历史进程。

(二)加强了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联系,开通了欧亚内陆交通贸易路网

草原丝绸之路实际上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交互作用之路,把古代不同经济体系和文明模式衔接起来的,是大片的农牧业交错地带,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民情风俗。横跨草原丝绸之路的商贸物流通道,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名称,诸如“细石器之路”“青铜之路”“青金石之路”“玉石之路”“琥珀之路”“茶叶之路”“皮草之路”等。正是通过这些物流网,东西方出产的物产相互交流,互通有无,丰富了各民族的生活和生产资料,满足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传播了东西方不同的物产和产品,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生活资料

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早在 4000年前小麦就从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地区西亚两河流域,经河西走廊传入北方地区,史称“小麦之路”,形成了中国农业“北麦南稻”的基本格局。此外,葡萄、石榴、西瓜等西域物产,纷纷传入中国,其品种难以数计,其影响难以估量。与此同时,中国的丝瓷茶等大量输出世界各地。

(四)创造了亚欧民族交往和融合的条件,开始了人类最初的全球化进程

纵观古代欧亚大陆的全球化历史,不难发现,汉唐中国、阿拉伯帝国和蒙元帝国发挥了主导作用。北方民族政权兴衰与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向西三大波次大迁徙交织在一起,促进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大畅通和经济文化的大交流。

(五)中原文化吸纳游牧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

草原丝绸之路表明,中原民族与草原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在经济关系上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它不是一条单纯的“商路”,而是中华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交流交汇的文化之路,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现代中国作为世界“东方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历史地位。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推进方略和若干建议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对“草原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要兼顾“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和“一带一路”的现实来认识并定位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顶层设计。

(一)要立足长远,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进行战略定位

“中蒙俄经济走廊”位居“一带一路”六大廊道之首,是六大廊道中历史文化最悠久、空间辐射最广阔、资源积聚最丰富、发展潜力最巨大、经济合作发展空间最大、地缘政治关系较稳固的经济带,并且与有着“钢铁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和“冰上丝路——北极航道”相衔接,覆盖整个欧亚大陆北部地区。因此,要立足“亚欧一体化”或“亚欧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长远目标,来制定“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长远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通过东北亚地区的海上交流,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这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遗产和优势资源。要推进构建“亚欧命运共同体”,就要率先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

(二)要统筹兼顾历史和现实,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进行空间扩容

无论从地缘经济和区位格局来看,“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区域,都应定位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北疆地区(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蒙古国,和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但从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和欧亚内陆游牧经济文化的分布来看,应考虑把哈萨克斯坦纳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区域。从亚欧大陆一体化的战略构想来看,“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辐射区或外围区域,还应该从地缘经济政治格局的视角,进行必要的拓展,东边纳入朝鲜、韩国,西边扩及波罗的海沿岸,南括中亚五国,并兼顾东部的日本和西部的东欧两大经济体。

(三)要深度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紧密衔接经贸政策

通过中蒙俄三国领导人的定期会晤机制,推进中蒙俄三国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也就是中国的“一带一路”,要与俄罗斯的“跨欧亚大通道建设”“欧亚经济联盟”战略,与蒙古国的“草原丝绸之路”“发展之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深度对接,率先出台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规划,这在六大廊道中可谓棋开先着,具有示范作用。

在具体方略上,建议要适时启动“中蒙俄自贸区”谈判,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实现东北亚自贸区一体化;要共同设立“草原丝绸之路建设基金”;要遵循合理布局、陆海兼顾、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的原则,打造集商贸流通、综合加工、国际物流、跨境旅游、人文交往于一体的三国跨国经贸合作园区;要在经贸、投资、金融、海关、电商等领域,实现政策的紧密衔接。近年来,中蒙俄三国智库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为实现上述战略对接和政策衔接发挥了很好作用。

(四)要以交通互联互通为突破口,构建基础设施物联网

要通过政府间合作规划启动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项目,建议用中国高铁技术和装备改造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或建造复线,衔接中国内蒙—东北铁路网,连接贯通朝、蒙铁路网,构建东北亚铁路一体化网络;开发黑龙江—额儿古纳河、图们江、辽河内河航运体系,并拓展中国东北的日本海出海港;开发勒拿河、叶尼塞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通达北极航线的内河航运,与北极航线和港口相衔接;要建立环日本海、鄂霍茨克海沿岸的港口互联;要加快建设、优化布局三国沿边口岸升级;要在五到十年内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东北亚地区的海陆交通互联互通网络,实现交通一体化,为经济走廊建设打下基础。

(五)要以文化和旅游为先导,促进人文相亲、民心相通

要设立中蒙俄“草原丝绸之路文化研究院”,制定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研究规划,加强区域内各国考古研究和交流,尤其是开展草原丝绸之路的区域路段和全程路线路网合作研究和草原民族史、草原文化的跨国别、跨区域研究;要构建中蒙俄哈“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带”,启动草原丝路(万里茶道)遗产申遗工作;开辟跨国草原文化旅游线路;要开展双边、多边人文交流,促进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民心相通,构建“大鲜卑文化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鲍志成.“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内国际政经大手笔[EB/OL].人民论坛网,2015年2月9日.

[2]黃时鉴.希罗多德笔下的欧亚草原居民与草原之路的开辟[A].黄时鉴文集.上海:中西书局,2011.

[3]BRUCE BOWER.Ancient nomadic herders beat a path to the Silk Road,Sciencenews.古代游牧民族的转场与丝绸之路路网的形成[J].丝路遗产,2017,(3).

[4]最新考古发现人类五千年前已开始驯养马[N].环球时报,2009年3月7日.

[5]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考古发现将驯养马历史往前推4000年[EB/OL].化石网WWW.UUA.CN,2011年8月29日.

[6] 鲍志成.跨文化视域下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历史贡献[J].丝绸,2016,(1).

[7]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8]鲍志成.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概论[J].文化艺术研究,2015,(3).

[9]毛昭晰.先秦时代中国江南和朝鲜半岛海上交通初探[A].东方博物,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0]吴言生.中日韩三国的佛教“黄金纽带”[EB/OL].陕西师范大学佛学研究网http://www.wuys.com/cxss/sx_06.asp.

[11]鲍志成.丝绸之路视野下东北亚区域特征及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缘格局[A].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黑河学院.珲春“北方丝绸之路与东北亚民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9月29—10月1日.

(作者系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化传承研究所所长,东方文化论坛策划总监,浙江省“一带一路”智库联盟专家成员)

猜你喜欢
中蒙俄经济走廊历史贡献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
体坛硕彦 留德先驱:江良规体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