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新地驻村记

2019-09-20 07:47河山
回族文学 2019年1期

河山

1

又一次打开《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名图志》,这一次只是为了查阅“新地”条目。因为我要到新地驻村工作一年,一整年“蹲点”呀,我需要提前做点基本常识功课。“新地乡,位于吉木萨尔县城西南三十公里处,博格达峰东段北麓,南至天山,东与大有乡为邻,西及西北与庆阳户乡相连。东西宽12公里,南北长31公里,面积372平方公里。辖3个村委会,8个村,985户,5321人,其中汉族3492人,哈萨克族1220人,回族296人,维吾尔族225人,蒙古族73人,乌孜别克族11人,满族11人。大部地区属丘陵河谷地貌。主产小麦、蚕豆,特产土豆、大蒜,尤以白皮蒜质优,闻名全疆。主要水源来自新地沟,全长50多公里。清乾隆年间,新地地区属长盛渠庄,光绪初年战乱平息后,军队来此重新屯垦,垦区较前扩大,故名新地。1984年从大有公社划出,另建新地乡人民政府。”这本地名图志是1989年4月印制出版的,有关数据肯定发生了变化,但从河坝沿、胥家泉、新地沟、大东沟、六道沟、六户地、小分子这些地名中,我对新地有了许多期待感。

是的。我很想到新地。

2015年11月,单位办公室主任打电话征求我的意见,问我能否参加2016年“访惠聚”工作,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行。其实这之前我早已打定了主意:我要下乡驻村。只是时机问题。好几个人都知道。2006年、2007年、2008年,跨三个年头,我曾经借调州下乡驻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办公室有什么劲!我如此自嘲:下乡办,不下乡。

这都是过去时了。现在时是,一年一轮的“访惠聚”驻村工作。“访惠聚”是“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简称。

2016年2月25日,我作为第三批新疆“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一员,来到与天山相依为命的吉木萨尔县新地乡新地村。

这一天,我们从大雾弥漫中驱车穿行,一路进入阳光灿灿的天山脚下。一种期待感震慑了我。我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路边,拍下了正午阳光炫目的第一眼新地图景。

今天看来,第一天本身就如一个象征,从雾茫茫到清爽爽,我进入人生的一块新地。

过去我多次来过新地,都是匆匆过客。2012年3月,我协助报社在东三县建立三个农牧区采访基地,新地是其中一个点。但2016年的新地,却给了我全新的意义。因为“访惠聚”工作,我全身心投入新地。在我心目中,这个只有几千人的小山乡,是天地山川浑然一体的地方。我将这里谓之“天山新地”。使命在身,责任在肩,我如此贴近新地,零距离体认,近距离感知,没有最后一公里的界限,在一年中完成逐步融入的体验过程。

2

在新地第一天下午座谈会上,我就强烈地感受到了新地村农民的心声,盼丰年,盼增收,盼前景。

农民的眼神,对“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自然是充满希望的。

我们的驻村点在新地乡政府斜对面,是一个平房院落,平房坐北朝南,是带走廊的多个套间。分别有四个宿舍,一个厨房,一个餐厅,一个会议室。刚来时,几个村民正在驻村点粉刷收拾中。房子要架火,在院子一角上旱厕,没有洗澡间,当然和城市不能相提并论。听说驻村点最早是派出所,后来是邮政所,最后是信用社。这个三亩地大院子,现在是我们“访惠聚”工作队驻村点,院前有几棵杏树、榆树,院中有几棵苹果树,几棵海棠果树,几棵松树,几棵馒头榆,后院是空地,有大小几棵榆树。几种鸟在这里是常来常去的。我觉得这里挺好,我不在乎简陋,这才是真正的农村环境么。

当天安排暂住乡周转房,放下行李,我不由自主在村子里走一走,看一看,有一种欣悦在心头。

在新地最初的一段日子,睡得晚,醒得早,我一个人住在一个房间里,时常难以入眠。我心想是心灵的磁场在校正方位和方向吧!

在新地第三天午夜时分,沉静极了,我躺床上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新地三日》五言诗,这是我第一时间写下的第一印象,写出了我的第一心愿:“阳光磊落收,甘愿净心住。”

驻村工作,第一要沉下心来啊。做到这一点,才能俯下身来,扎根大地,扎根人民,扎根情怀。

我很少写古体诗,来新地却写了多首古体诗。我自己都很惊叹。为什么是五言诗?也许我刚来这里就感受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真实写照。我为这里的日月同在而欣喜。

新地乡有一个形象宣传语:云中花海,画廊新地。我想此时此刻只能用诗的语言表达一坨新地和一片心地。

四月是希望的时节。我这时候写下愿望的诗节。这是自由体——《我在天山新地度过年月日》。其中一段是:

我在新地度过年月日

从此增加了人生配置

开辟一小块土地

打算滋养自己

心目中的自留地就是如此

我带不走

只能惦记

确实如此,这种惦记的感觉,在这一年中我不在新地的日子,非常明显跳动出来。这没有办法。

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是“访惠聚”驻村工作,使我贴近了新地,贴近了新地人,贴近了新地情。

在“访惠聚”驻村工作个人述职报告中,我写了这样一段话:主动参加“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是下沉基层、直面实际、联系群眾、密切情谊的最好的载体、平台和机遇。我最大的收获感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亲身感受群众疾苦冷暖,切身体会群众所思所盼。在一个地方老老实实住下来,沉下来,静下来,体悟山区乡村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于我是最大的收获。这对我来说,是此生中难忘的工作经历,是对我难得的历练、磨练、锻炼。

3

每个驻村工作队员都有一本泥土色《民情日记》。我记得一次在村委会座谈,一名老党员这样说:农民身上就是三种味道,土味、草味、粪味。我们的工作队队长接话笑道:是土香、草香、粪香。我们都笑了。笑是容易的。我认为真正写好一本厚实的《民情日记》却是相当不容易的。

《民情日记》是泥土色。民情本身应该实实在在散发着泥土气息。

《民情日记》所驻村基本情况记载:新地乡地处天山北麓前山盆地,海拔高约1400米。有新地村、小分子村、新地沟三个大村。新地村有横路、河坝沿、胥家泉、六户地四个片区,共665户2055人,常住人口1613人,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东乡族、乌孜别克族等7个民族,其中汉族占72.6%。全村有耕地1.67万亩,人均耕地4.6亩。主要种植小麦、土豆、玉米、大蒜、豌豆、茼蒿、红花。2015年人均纯收入15180元。……

刚来新地,我的计划就是:“随机走访入户,了解民情,熟悉新地。每天抽时间多走走,多看看,多聊聊。”

《民情日记》中“工作日记”最下边有一栏“工作体会”,是写结语的小块地方。我不时写三言两语——

“驻村第一天来到阳光普照的新地,欣喜不已。愿我们的‘访惠聚工作像阳光一样温暖人心。”

“驻村工作分工,有我熟悉的工作职责,也有陌生的工作范围。新的工作,就从新地开始吧!”

“驻村第一个双休日。一方面完成过去的工作,一方面开始清理驻村点杂物,以期有个干净清爽的驻村环境。”

“来新地三天,自我感觉很好,靠近了山和水,接近了太阳月亮,感觉非同一般。”

“乡党委书记见面会上,张艳珍说,严管就是厚爱,一门心思干工作。”

“新地鄉例会,体现了‘落实两字。‘工作是按进度推进的。这是乡长王强的话。”

“乡上要求村干部24小时开机,干工作要快,由此可见乡村工作一个接一个等不及。”

“Wifi一直处于断舍离状态。交流信息却不能断,只能在外蹭网。”

“午在驻村点,这儿仍然阴冷,不能常坐,后背发凉。临时接工作队队长电话,为县委宣传部报送驻村人物推介。工作往往来得急,完成得快,一小时交付。”

“上午工作队约乡村干部到村上同去慰问四名老干部。到六户地片区马生义家,未见其人,见到孩子。六户地分别有维吾尔族村,回族村,相对集中。也有几户汉族人家。有一户乌孜别克族。”

“党代表候选人提名,村干部名字出现频率高,党员们对村干部的认可度可见一斑。”

“工作队为新地村举办庆三八活动,大家在一起很高兴。工作队应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其乐融融,凝心聚力。”

“下午请人来驻村点调试网络,五点能上网了。上网是个问题,虽在偏远乡村,离开网络是影响工作和生活的,也影响心情。今天好了,wifi畅通,联系畅通了。”

“今天看到张艳珍书记将县零距离微信平台发的《向阳光女人行注目礼》转发在乡‘花儿沟精灵微信群。新地充满阳光,工作心态理应阳光照人。”

“工作队自身问题自己解决是对的,不给乡上村上添麻烦,自己也爽快。在驻村点我以为很不错,出进自由,环境安静。”

“工作队与村干部沿路去岳、屈两家入户,动员拆旧建新。拆旧建新是今年新地乡一项重点工作,这是美丽乡村建设必由之路,但这一工作很难推动。村民对‘六乱不以为然,胡堆乱放,随倒垃圾,习以为常。”

“下午从周转房搬入驻村点住。我觉得阴冷,但比以前是好多了。晚上须开我从家带来的电暖器。临睡关掉。”

“下乡过集体生活,有些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不具备,就要自己克服,不能张口提要求。比如电暖器,好在家里有现成的一个,不然我就近在县城买一个‘小太阳。”

“新地林果业主要种植高酸海棠果,由一家外来企业承包。能否成功,未知数很多。目前仅看效益,农民挣不了多少钱。希望多有变数。”

“工作队去胥家泉片区入户走访。村干部齐吉荣陪同。入户知,张月荣家六年前在自家院落为野鸽子筑巢喂食,不允许人偷猎,很受感动。民间有如此爱鸟人物,理当点赞。”

“驻村点开伙,值得一记。吃饭是驻村大问题。我们自费聘请大师傅解决吃饭问题,把自己解放出来,腾出时间精力,是正确的选择。”

“工作队邀请州歌舞团慰问演出小分队来新地村,演出一小时,村民笑炸了。让村民们近距离获得一次精神享受,是值得的。小品《路遇》大受欢迎,所演都是使用当地人事说当地话,这就是接地气。”

“一直做新闻宣传工作,而做信息工作极少。这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驻村工作后,两者要兼顾。工作队所作所为,要及时报道出去。”

“我们与乡村干部沿路拆旧。拆除一些破屋烂圈。拆旧是新地建设美丽乡村重要一步。美丽新地从拆旧建新开始,我拍摄不少照片作为见证。”

“在新地乡入口处,王家大坡下,我几次劝说村干部、装载机师傅,不要铲除一棵挺拔的V形半大榆树。这一棵榆树,正好在新地乡路牌下,保住了新地一棵未来的迎客榆。”

“来时到处是雪野,此时雪融将尽。在田野看到蝴蝶和瓢虫,天暖了。我们的驻村工作从架火开始,从阴冷开始,从上旱厕开始,从双手粗糙开始。我们自称‘新地村民。”

“工作生活两不误在驻村工作中做不到了。驻村,意味着放下家里的一些家事,人不在跟前,就无济于事了。我们不能随时抽身回去。”

“拟就新地村规民约,参考了内地四个范本,增加了本村实际情况。环境卫生是新地村一大难,即使有这个村规民约,很难焕然一新。”

“这几天村干部很忙,时常找不到人,都忙地里的事了。林果业是今年新地乡工作重中之重。县乡村三级干部最近都为林果业奔波,不过越忙越急。”

“新地村林果业示范基地不是好干的活儿。地势不平,土石混杂,主要栽种海棠果和黄太平,树苗有大有小,大的50元一棵。政府、企业、农民都在为‘花果山出力。工作队也不遗余力。”

“植树要抢时间。仅凭乡村干部,无法完成植树任务。这时只有调动部队官兵上阵了。有县领导对企业经理人说,‘我们是为你们企业打工的,你们还不急!”

“村委会夜晚议事会,持续三个多小时,意犹未尽。参会感觉,乡村干部工作不容易,好赖办法都得有两下子,具体又具体,细致又细致,唯恐出现差池。”

“卸树苗不是很复杂的劳力活。对我们工作队成员而言,一大车树苗也不在话下,但真干起来,很感吃力。尽管戴有手套,手掌虎口还是不知不觉磨破了。工作队就是干工作磨练啊。”

“工作队去六户地片区,到几位少数民族困难户家走访了解。在驻村点院中翻地,种豆角、莲花白、葫芦、芹菜……”

“今日白天驻村点停水。自来水管在地下破裂跑水,在新地村发现多处。村民反映吃水多有不正常。这是新地一大特点吧!”

“有幸有缘在一个新地方工作,或长或短都应该留下足迹和记忆。”

“协助新地乡小学开展融情教育实践活动,帮助择优选登一些学生作文。5月19日本报《教育周刊》花季版整版刊发新地乡小学‘爱主题学生作文。作者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六个孩子。”

“新地乡采访基地,怎么建,如何做,大做文章?作为驻村工作队,要好好思考,运作,完成。作为自己,更要进一步深入认知新地。”

“在河坝沿沟口见一股水流,疑似山泉,顺水而上,半山谷见渠。至此决定上山,到达新地沟与花儿沟之间的山峰。九点下山,时天已黑,十点多到驻村点,不觉劳累。”

“到河坝沿中段,拍摄山白杨。这是一棵百年神树。外皮皱裂,躯干全空,满目烧黑迹象,一面洞开,可容二人,中段折断落地,顶侧新生枝叶。据说是三十多年前一个夏天发大洪水,遭雷击起火所致。‘下雨了,雷电把那棵树劈开了。树从中间掉下来,还冒烟呢。最初我以为是人为造成的,很痛心。”

“下午去河坝沿上段,进入胡斯马义生态保护园,看到湿地植被。听说胡斯马义是第一个进入南极科考队的哈萨克族人。平时他不在这里住,大部分时间是夏天才来。”

“确定了帮扶对象就要多走动,多联系,记下手机号,适机看看。”

“报社新媒体部同事来新地村驻村点,看望工作队队员,慰问结对子对象。这是报社部室第一个前来新地村慰问结对子对象的。可谓闻风而动。”

“去河坝沿。拍下泉水,老树,山花,药草,一大榆树粗根下冒出泉水,有人畜取水迹象。此处黄连繁多,长势恰好。鸟多声密,看见小红黄鸟。”

“下午商议会约两小时。村支书吴正忠说今天开会议题多,集中办事好。从今天议题看,工作队可协调不少项目,做不少工作,让乡上和村上受益。”

“去河坝沿大桥,新桥尚在修建,旧桥已拆除。时河水大,过路人望水兴叹,阻止不前。往往有一些人站在河边,看水发愁。人车过不去。修桥者忘了修桥的根本使命。修桥是为什么啊?在新桥建好之后再拆掉舊桥,才能两不误。一河之桥,畅通两岸。发水断路,人车阻断,谁想过这个常识问题?挖掘机在大桥附近挖路修路。天山伴山公路在修建中。”

“参加花儿沟康养示范基地开工仪式。晚七点,工作队去河坝沿片区看望88岁老干部刘占春老人。”

“在河坝沿一带转悠。草木正盛。土豆花开,茼蒿花开,蝶飞乱舞。去新地沟森林公园。花开正艳。路见麦子半青半黄,有风吹倒伏片状。”

“下午工作队带报社党员和村干部去看望慰问六户地片区的结对子家庭,有马志礼、谭伟东、爱贝保、阿不力孜等人。我给马志礼家买的慰问品主要有面粉、大米、清油等生活日用品,三百多元。”

“新地村有不少困难家庭,少数民族聚居地六户地片区最集中。日常生活慰问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新地有很多空房子。很多人家只有老两口,只有夫妻两人。年轻人不愿意在农村待,大部分青年都进城了。在村子里很少见到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农村更多是中老年人维持现状的。”

“为屈国文、齐吉荣、于俊萍、张永国、妥春、热合买提等新地村干部、农牧民拍笑脸肖像照,为县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石榴籽型笑脸墙专用。”

“下午返乡。新地场光地净。有些农民在地里拾土豆。现在一公斤土豆一块四。不错。一个农民对我说,农民就盼一个好收成么。”

“已到深秋,夜晚寒冷。与同事友人同在,内心温暖。”

“工作队确定二十户困难村民,给每家送两吨煤炭,一家合计480元,由炭场经营者陈学禄通知拉送煤炭。下午,陈让一哈萨克族牧民开小四轮车给驻村点拉来两车四吨块煤,好炭。”

“丁老汉又来驻村点找。前工作队已给他送一吨半炭,这次又给他送两吨炭。说送煤,他听成送米了。想让工作队再送他两袋米,最后说送一袋也行,说他老婆爱吃米。”

“乡人大代表、老党员张永庭来,执意要写感谢信,工作队帮助横路片区患病农民何庆帝一家人度难关之事。”

“在雪地里走。手机装入外衣口袋时没注意滑落雪地,一时找不见,返驻村点。后与小杨返回这里,继续寻找。天寒地冻,遗失的手机在雪地里自动关机。走来走去,竟然在原地一脚碰出。小杨说,不然开春雪化了,才能找到。”

“在河坝沿游走。雪盖冰滩,猛然滑倒。返回,才知右脚趾渗血,生疼。再看,指甲盖将要脱落状。脚伤,走路不便。”

“晨起,见东方阳光平行投射在天山峰峦。圆月呈现在西天。马匹三五成群悠然走动。天空澄明,大气清冽。月亮渐次融解在大亮的空旷中。”

“时间在移动时间。时间在交换时间。时间在隐匿时间。时间在催促时间。我在催促自己,快一点,快一点,好好看看这身边的美景……但是,一个心底声音又在悄悄提醒,慢慢地,静静地,淡淡地,欣赏吧,喜悦吧,吟唱吧。我的天山,我的河流,我的日子,我的情感,在一时间集结,融入,柔和。我在阳光下目送明月。”

“……”

4

人在新地驻村,让我留住许多乡村生活图景。许多记忆驻留在心。我都留存与惜别。

我拍摄了数千张照片,保存在“新地记录”文件夹里。

置身于新地,一个基点和根系,一个区线与环线中的清新领地。

我在四季散步。我在僻静的一块野外,无意之间走到这里,身不由己时常涉足这里。一片开阔地,一溜榆树,一条小径,一些灌木丛,田野中的闲散之地,荒地中的舒坦之处。我在这个同一地点,拍摄了春夏秋冬即景。

我和工作队队员同去“打地”。“打地”就是量地,测量耕地面积。测量人员手持GPS测量仪走来走去丈量面积,这是一个辛苦活儿,要双脚踏遍耕地,才能计算出具体数字。农民对“打地”最上心了。这可是自己丰衣足食的命根子啊。

三月天,我们去“打地”。工作人员在田地四边踏勘,转一圈,手中的面积数字就出来了。“打地”人深一脚浅一脚在雪地里游走,有的地方雪没膝,时不时陷入雪坑,有时坑住,闪倒,爬起,再走。参加“打地”人员,一般说来有乡干部、村干部、十户长、田地户主农民。工作队队员一般情况帮不上忙,在一起参与,了解情况,起个公证人作用。通过“打地”也是熟悉土地情况的一个重要机会。

第一次“打地”,是测量林果业基地面积。十来个人集中在一片地上。县林业局维吾尔族阿局长着长胶靴穿行其间。他十多年前在新地工作过。他对我说,我走的时候新地是这个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农民富不起来。挣的钱,都吃肚子了,又叭掉了。

量过横路片区吴军家的一片地。吴军走到工作人员面前,说,我的这块地,原来都是七分地,现在成了六分九了。有人说,一块拐角绕过去了。闻听此言,阿局长在一旁说,行咧,就写个七分地吧。工作人员在本子上改数字,吴军二话不说按手印。后来人说,吴军就是一个最老实的人了。

5月,草盛起来。我们又去一块块“打地”。这时是测量实有小麦面积。六户地片区蒙古族十户长孙德宽在一块块地走来走去。这时天上有了雷声。孙德宽随口说,雷响了,地开了,长庄稼了。这里的一些地七零八落参差不齐。有的地,他站在地埂上,目测一下,就说,写个一亩地吧。应该说,老农民眼看很准。我们来到山下很大一块地,是孙德宽兄长孙德权的。孙德宽说,别人量吧。我量我哥的,人说话呢。村干部说,还是你量吧。孙德宽只好一个人在地埂上走动开来。

县上要大力发展林果业,打造南部山区“花果山”。一些地要改种果树。几个乡干部和村干部在一块地里拉线挖沟,要种海棠果树。这时候地里的红豆草已经展开一蓬蓬绿叶。围头巾的一个中年汉族村妇站在地里,看着放线的乡干部,叹曰:可惜了我的红豆草呀。

12月一天,我与工作队队员去下河坝沿找十户长吴希堂、张维兵入户发放惠农政策明白册,接连跑了二十多家。天色渐晚,我和张维兵并行,在往住在河坝里的张兵生家走时,踏雪入地。这时候雪还很稀薄。张维兵不由得自言自语:现在不下雪,明年地咋种呢?农民就盼个雪。

农民看见雪,就想到了自己的地。农民眼里的雪,是一场大雪又一场大雪。小雪,就让人揪心了。

这就是天山生存环境。

5

驻村点时常来人。日常主要来人是乡干部、村干部、村民,包括反映情况的来访者。为了便于接访,工作队将一张折叠桌摆放在房子走廊一个窗户边,可与来者坐下来对谈。队长钉了一个接访记录册。有时候队长接待,有时候谁遇上谁接待。

老曹来,反映自来水不通吃水难问题。说我家吃不上水,自来水管裂了,大路上却到处跑水呢。

阿娜尔汗带邻居媳妇翻译来了,诉说儿子新农大毕业六年,尚无固定工作。请工作队帮助。

老阿来了,说自己在荒山种几百亩树好多年了,近年却拿不上退耕还林补贴。

在新地乡小学义务支教的“最美新疆人”赵老师来了,找工作队能否为学校老排练室门前安装路灯。

不在新地村而在小分子村大东沟片区的小曹来了,说和哥哥在一起住,自己未婚,派出所不给单独立户,贷款很麻烦。

马家媳妇来了,说女儿在内地上大学,家里困难,自己常割芨芨草贴补家用。眼看要上学,卡里没钱。想让工作队帮助解决。

……

来驻村点最多的是丁老汉。一直口口声声找工作队给自己盖房子。说自己的房子多年前让人浇地泡坏了,裂大缝子,住不成了。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外,现在老两口带一个八岁的孙子。

丁老汉说,两个儿子都没有钱,贷款开大车,自己管不了自己。老婆子有病,天天吃药。他的诉求就是,让工作队出钱,给他家盖房子。

我们得知,第一批工作队前年给他家出资六千元,接通了自来水。他家算得上是村里最偏僻的一户人家。

一个村干部说他得寸进尺,不要脸。

丁老汉几乎一个礼拜赶着驴车来一趟。他反反复复说,工作队管不管?不管,我就找县上。工作队员也反反复复给他讲富民安居工程政策。丁老汉说,我哪有钱!

一天,驻村点就我一人,午一点丁老汉来,依然找工作队,坐下不走,我正要出门去一处吃饭,就说去你家看看,丁一听,面有喜色,立即赶驴车,我步行,往胥家泉片区丁家走,他让我坐车,我想走路,邊走边说。他耳朵不好,说,你声音大一些,我听不见。丁家偏远,在深沟沿东边干梁上一个独家院落,平房确实破败不堪,后墙用几根椽子顶着。我进家看了看,家徒四壁,站着与丁老汉说些话,随后告辞。时两点半。返回驻村点随便吃一点。

年底一天,丁老汉又来,说我最多出1万元。我们只有笑笑。

翻过新年,丁老汉的房子被列入危房改造名单。他不找工作队了。

张海岩的身份证问题让工作队头疼。他三十好几了,却没有身份证,至今未婚。现在没有身份证怎么出门?他是上农机校时从乡上迁走户口,后来丢了,查不到底子,乡派出所不给落户,一直空挂着。村干部找工作队,这可怎么办?只有一趟趟到昌吉找人,开证明,办手续。工作队小杨还把小张的80元遗失登报费交了。新年之际,小张终于拿到自己久违的身份证、户口簿。小张很高兴,几次来请工作队去他家吃饭,要表示感谢。

驻村工作接近尾声,驻村点照样人来人往。

比如说12月6日这一天。我的工作日记写着:

“张永生来,想在自建房中搞菌草业养殖,要工作队帮忙找技术人员支持。

“王德春来,向工作队反映家庭困难。

“岳春女婿来,找工作队问救助申请表需要提交的材料。

“马忠贵全家来乡卫生院进行全民免费体检。见到我,同来工作队,说有残疾证,但无扶贫证,要为上学的女儿要补助。队长告知全村低保户一直是每年轮流享受。”

接访情况,有的能办,有的办成了,有的办不成,有的转达村上、乡上、县上、州上。有的要跑办。有的只能解释说明。更多的是,爱莫能助。很多事情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6

在新地村,我看望最多的是一个老人。

来新地村之前,我就听说了刘占春老人。我知道他家里挂着第一任州长签名的五好干部奖状。

4月,我将工作队看望刘占春老人的事情提上日程。之前,我到河坝沿,打听到他的家。有几次过门而入,却敲不开院门。打固定电话,暂停服务。问村干部咋回事,答曰不知道。有人说,该不会死了吧?后来知道,老人家耳朵聋,听不见。

5月6日,工作队第一次见到刘占春老人。他88岁,一双粗糙大手,本来是大个子,如今腰弯了,走路腿不好使。老伴大前年去世,眼下一个人照顾自己,住在七十年代的旧屋,土墙没有粉刷,地上没有铺砖,尘土飞扬,尘网满屋,很凄凉,很寒酸。他的上衣口袋处竟然别着一个掉漆褪色的花边五角星奖章,刻印着“吉木萨尔县扫盲奖章1953”字样。他没有上过学,当村干部后,想不识字不行,拜村里有文化的张某某先生为师识字。叫他“张先生”。他现在还保留着过去的识字课本。后来他能看文件,看书,写信读信了。看来,这是让他终身不忘的光荣。在谈话中,他相信共产党,认可工作队,说中国的江山不会垮。他将一封待遇问题信交史队长。村老干部都有相似境遇吧。

我一次次去刘占春老人家看望。与他聊天,其实主要是他说,我听,他记忆力好,往往是一口气说些陈年旧事。他说第一次知道共产党是十八岁在地里干长工活。一个当兵模样的人路过这里,要吃的,说去延安,他说到了共产党。刘老人经历了旧社会新社会,在大队当干部,样样干在前头,不甘落后。他说干工作没有“私”字。他右眼瞎了,是在一次扛木头拦水中发炎,留下的后遗症。

听说老人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住在或远或近的地方。

有一次我在礼拜三乡流动集市,遇到刘占春老人,他拄拐来买点东西。正要买一把香蕉,称好,我当即让他拿走,他不肯,我说笑着推他走了。我正好买水果,一块算钱就是了。

一次去刘占春老人家,他说在家躺三天,腿疼走不成。吃些药,好多了。我坐半小时,返回集市,给刘老人买些酥饼,十一块冻豆腐,下午与工作队员同往他家送去。小王同时送其五百元。

听说老人有时喝点酒,有一天我去老人家,送去两瓶古城专供酒,照旧聊天。老人右手撞破皮,戴着手套,一脱,破肉粘连在手套上。我说明天送云南白药来。

次日,朋友新辉夫妇来新地村看望。午饭后我带领同往刘占春老人家探望,送上米面油。我提议,将老人1963年全州五好干部奖状捐赠新疆新辉红色记忆博物馆,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老人很高兴,痛快地答应了。新辉夫妇作为博物馆负责人当场为其颁发荣誉证书。

我经常看望刘老人,他后来也不再插院门了。我尽可推门而入。

我们给老人送些东西,有几次送上几百元钱。老人就说,对不起,对不起了。我们出门,他必然蹒跚到院门外,到路上回头一望,他必然挥手。有一次他对我说,你回去了,我想你了,就给你写信。他笑起来。

老人第一印象是严肃的。其实心里是热的。

刘占春老人的名字与我的父亲一字之别。比我父亲大几岁。我心里是将他当作一个老父亲一样的人物。

在夏天,工作队与报社联系新地村结对子,六户地片区70多岁的回族老人马志礼安排给我了。他家住在新地乡与大有乡之间的六户地路边一个院子里,很好找。我了解到,马志礼与妻子身体都有病。在本村住的儿子马忠贵,没有右臂,在县城天山骄子公司打工,有两个小女兒。其他儿子不在身边。这个家庭生活相对困难。我第一次到马志礼家看望,只有他一个人在家,老伴在县城住院。马老人干瘦,老实巴交,不怎么笑,不爱说话,基本属于一问一答式。第二次与工作队来看望,才见全老两口。马老伴清瘦,是干净利索人,相对于老伴,她说话多些,好交流一些,说起来也笑呢。8月,妻儿来新地看我,我们一家人带上礼品,一道来看望马志礼一家人,这天只有马老伴一个人在家。还好,这家人主要是有病在身,能够自己照顾自己,没有太大困难,吃饭没问题。后来,我们工作队又来几次,看一看,聊一聊。我最后一次看见马志礼是在乡政府门口,新年刚过,我问他来有啥事,他说来找吴正忠,说一件事。我说等一会吴书记就出来去村委会开会呢。我们给马家办了点事,马忠贵是热情人,几次给工作队打电话,让我们到他家吃大盘鸡。他家在前批工作队帮助下,去公司打工,每月多了收入,一家人还住上了安居房,亮亮堂堂,漂漂亮亮。前工作队员与他至今还联系着,有时候过来扎一头,说说笑笑,亲如兄弟。

10月底,乡上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原计划将六户地片区维吾尔族农民阿合买分到我的名下。我知道这个阿合买三十多岁,就在驻村点斜对面、乡卫生院旁边的天山维吾尔饭馆开食堂。我想哪一天去认亲戚。饭馆好长时间却不开门了。后来我在饭馆门前找到他的电话,打了一个电话,才知道他的媳妇生小孩住院,才回六户地,最近饭馆不开。这之前,还出现一个戏剧性插曲,胥家泉还有一个阿合买,名字一模一样,这个阿合买五十多岁,也有一个小饭馆,后来转给别人开了,自己与妻子现在信用社烧锅炉,打扫卫生。我以为是对面饭馆的阿合买。大阿合买几次来驻村点找我,说和我交个朋友,要拉我去饭馆喝几杯酒,好好喧一下。他汉语溜溜的,喜欢喝点酒。我几乎就要和他认亲戚了,不久越聊越对不上号,才知道此阿合买非彼阿合买。不久又知道,因为单位驻村点来年调换,上级部门不要求和现有驻村点结亲对象发生联系。我们在这里不履行有关程序要求了。

2016年12月31日中午,驻村点因事不开伙,我们工作队四个人同去阿合买饭馆吃饭,我第一次见阿合买一家人,大儿子苏巴提四岁半,很可爱,会双语,阿合买媳妇怀抱的小弟弟只有一个多月,我们有人问苏巴提弟弟多大,他像抱着空篮球比划,说“这么大”,然后说:“我弟弟也男人!”这“也”字,加上这句话,让我们大笑不已。我包里正好有糖,抓出送他一把糖。

2017年1月1日晚七点多,我去阿合买饭馆,送苏巴提几个玩具,两件套衣服,一本《小银和我》,阿合买去卧室,捧来一个小花帽,顺手给我戴在头上,说这是我们的礼行,送给你。我笑着说谢谢!我们就在饭馆里坐成一排,自拍合影留念。

驻村点西边是农机站,南旁是一户新地沟村牧民、哈萨克族人家,是七十多岁的老两口。主人名叫夏依扎,汉语不畅,第一次见他,他说我们邻居当下了,有空了过来。我说好好好。有时候,他家有点事需要人帮忙,就过来叫,我和队员就过去,主要是搭一把手的举手之劳。夏天,透过院墙,看见他家院子的杏树又大又红,让人眼馋。有一天,在院子外路遇,他笑着说,房子来,吃杏子。我笑着说好好。8月初,驻村点来客人,我们在院子里用杏木烤烤肉,我看着邻居的大杏子,就带两位女士及其孩子,去他家院子,说摘点杏子。夏依扎老两口都出来了,他帮我抬出一个梯架,让我踩上去揪,又从房子拿出塑料袋,让我装杏子,我上去在枝头摘了一些,老两口连说,多多摘,多多摘,我倒不好意思多摘了,连说好了好了。这天,乡干部吴龙来驻村点帮忙烤烤肉,也从自家院子摘来一袋大黄杏子。大家吃到这么好的杏子,都说好。

我又想起有一次在新地村走动,遇到河坝沿片区李林夫妇在老院子前割草。几棵杏树在这里很招眼。李林是村委会副主任李安的哥哥,他见我过来拍杏树,与我说起杏子。可惜没人管,没打药,虫眼太多,自生自落,掉了一地。李林五十好几了,不由分说上树,在高枝头为我挑拣没有虫眼的杏子,我说摘几个尝尝就行了,他下来,递给我一把小白杏,让我吃。

5月一天,我向下河坝沿走去,一直走到北山河坝沟口,发现大片溪水在河床哗哗流淌,这让我大吃一惊。上河坝沿截流灌溉农田呢,中游河坝是看不见水流的,没想到下游清水汩汩流。从这上北山,远远看见对面山坡,一骑摩托过来,驮着背书包放学的小姑娘。骑摩托人停下来,远远对视,喊话。然后各走各的。我下山途中,又见他返回来,路过我,停下来,载我一程,到老街商店停下,他去买东西了。

还有一次,冬天我再上北山,下山返回,过石厂沟路,半路上,已经人困腿乏。这时候,一辆摩托车停在身边,我以为要拐弯,一看骑车的哈萨克族中年人,他扭头示意我,上。我明白了,跨上后座即走。我贴近他的背,问,你叫什么名字?他侧头回一声:胡安。这名字好记。我们聊几句。他是新地沟村牧民,要去河坝沿给王姓人家宰羊。到路口,他应该往西走,我要朝东走,我说行了,就到这吧,我走回去,他说,没事,我送你过去。他拐弯直接送我到驻村点门口。我和他挥手道别。

过几天,我打听到胡安家就住在石厂沟路变电站旁边的第一家。我步行造访。胡安家是单独一栋房子,没有院子,过路人一目了然。他不在家,只有妻子和一个八岁巴郎阿勒斯。我问了几句话,匆匆告辞。

7

天山。新地。我。

这是我人生历程另起一行的关键词。新地:我就停在这里。回到人民。回到美。回到情怀。

我在新地行而思。

点点滴滴,有所思,有所记。

2016年6月5日。今日世界环境日。今日芒种。2016年今日,就是所谓又一个猴年马月的第一天。

这天早晨,我在新地,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看得见树,听得见鸟鸣,听得见心音。我去看开花的山楂树。我接水浇菜地。我坐在房间,放下个人,为人织锦,单曲循环《自由的花束》。

今天我偶尔看到史量才有言:“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不由一惊,2012年我在名为《新闻和我们新闻记者——一个地方报人对记者存在感的思考题》讲座中说过类似语句,之前未见过此话。

今天我看到一个视频答记者问,“……在互不干涉和互相宽容方面,还有比这更好的表达吗?……在表达仁慈和怜悯方面,你们还有比这更好的比喻吗?……因此,我提醒大家,很多事情似乎很幼稚,准确地说,这不是幼稚,简直是很可笑。所以,我恳请你们所有的人,发表文章和言论一定要谨慎,更要小心引用毫无基础和事实的文章。”

这个荒唐可笑的世界总要答记者问。

我们总要穿过这个似是而非的世界。

下午,朋友来看我。我带朋友去看天山清泉,去新地沟走走,去看看画家村。

一段日子不在新地,我就想念我的村舍。我一个人住在一个房间里,窗外,有三棵高出房顶的中不溜大榆树。小鸟经常逗留的一块地方。

如果说,6、7、8、9月是所有乡村最乡村的季节,而我,偏因外因不常在这里,那么这样的下乡驻村,于我而言意义价值大打折扣。这与我的下乡初衷相违。我看重的正是农村难得的阅历过程。不然我下乡干什么呢!可能这是别人不理解的。以为将我弄出公干是什么好事呢!我当然很有想法。

总觉得好长时间没去新地了。总觉得过不去。总觉得错过了花期。这几年,都有人都有事,凭空打乱我的正常日程。好吧,好吧,我答应了。别人顺利了,我忙活了。所谓脱不开身,其实干的也不是自己的事。我忙啥呢!我只能说没事。我能没事吗?人总不能被控于禁,受困于境,总要多走走,多看看,多聊聊。张弛有度,放松轻松,是必须的。这两天得空去新地小住,凉快快意,我就想多走走,多看看。有些事情还是要适时放下。一个人哪能干那么多身外事呢!别人找上门来也罢,通过别人拐弯抹角也罢,应该一闲对百忙。向陈毅学习。一个一个来。忙也罢闲也罢,都有心情看看花草也好。

进入车辆进不去的新地沟深处,有两个哈萨克族人家的毡房在那里随便安扎着。山间清流四溅。我想,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

有一天,我随意走走,在秘鲁谣曲《山鹰之歌》的回想旋律中,独入山谷。此时,阳光直泻,刺眼迷离。在这里,少有飞鹰的横空翔鸣,多见呱哒鸡的群起群落。

我在上山雪路上,边走边想,那个《山鹰之歌》呢?

吉卜林有個《原来如此的故事》。罗大里有个《一个故事的三个结尾》。其实,很多故事,莫过如此。

2017年1月6日,想起费里斯·勒克华尔《引渡木材工之歌》:

没有原木就没有家,

没有书就没有真理。

或许这样也很好,

或许不是这么回事。

在他的脑里,只有更多的原木随波而下,

他留在村落的妻子正忙着编织。

史勒维欧扭动着身子跳舞,

河上波涛汹涌,原木转动着,

令人沉醉的香味,站着好好干活。

站着好好干活。

咱就好好干活吧。管那么多闲言碎语干甚。

在新地走,在新地驻村,在新地漫游,我不时想——“放下”。放下,放下,放下。我一遍遍心里想。我一边走,我一边放松了,轻松了。我感受到一种轻音乐在心间拂过。

本立而道生。在天山新地,我为什么对这一句话,格外认同并参悟起来呢。我有时候在田野里穿过,有时候在山顶上翻越,有时候在树林里穿行,我反复思想这个根本道理。

北山与南山植被形成强烈视觉反差。北山几乎是干山坡。北山顶上,临近深谷的悬崖边,一棵孤独的小榆树,如同倔强的独生子,存在感挑战了自我极限。我如果不上山,就看不见这里有一个独立不倚呈现根本意义的生命树。这就是有所建树的定力。

我拍下这一棵孤独而倔强的小榆树风景图。如果取名字,就是“本立而道生”了。

在新地散散淡淡度过一个新年,我的时间感一下迫切起来。

“年”教给我们许多“日”不懂的东西。——爱默生给我们上启蒙课好长日子了。

从四时更替中,从阴晴圆缺中,从逝者如斯中,懂得游走生命的本原,体认值得去爱的浑然一体。

2017年2月25日。驻村周年日。

昨天特意从县上赶回新地,最后几天一定要在驻村地度过。我们工作队队员们在驻村点春联前合影留念。这是我们的经典合影背景。

在大合唱人生中,每一个插曲都是不可或缺的回旋曲。

河坝沿是我驻村期间时不时踏访的地方。河坝沿,东头,当地人称:河东;西边,当地人叫:河西。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吗?我想起刘老人与我喧荒时说的当地老话:河东无小人,河西无大人。何也,原来河东几家人都是大个子,河西几家人都是小个子。这时候刘老人窃喜起来。这样的典故老话,应该只有他这样的老人家才知道。

辞旧迎新时,分别再会时,想起东坡词,再好不过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

2016年2月25日至2017年3月1日驻村的日子里,我经历了个人大事记:

4月,获悉我上年借调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做实施方案、撰写大纲主脚本的《在祖国的怀抱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成就展获自治区第五届“天山文艺奖”特别奖。

6月,发于《诗选刊》散文诗组章《木垒美地》获自治州党委、政府颁发的第六届文艺“奋飞奖”作品奖。

8月,以一己之力完成《砥砺奋进——吉木萨尔县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总撰稿、总监制;9月,完成自治州党代会锦绣前程图片展撰稿。

9月,儿子如愿上州一中高二文科班。

11月,老父亲在重症监护室生死未卜命悬一线,不能相见。最初我只能在新地山顶祈愿,在新地星空默念,天佑我父。

1月,进入新年,很私密地在新地相逢50岁生日。

2月,与工作队队员们,相约家人,在新地驻村点度过一个不期而遇的特别春节。

9

2017年1月,自治区决定,第三批“访惠聚”工作队由原定1月20日到期返回改为3月1日延期陆续返程。面对这个突然降临的消息,我们笑曰:这样就圆满了。在村里,我们哪个节日都过了。

大年三十,我们相约家人来新地村,与工作队队员度过一个别开生面的欢乐春节。除夕夜喜气洋洋,我们在互道祝福中迎接新年。我们在驻村点春联前合影留念,对联是队长、我们的史总精心原创的——

上联:四季都好 惯了山风缕缕清 人在此不为过客

下联:一年将满 熟了乡音声声浓 心安处便是我家

横批:情在山乡

我们的心声贯穿在春联中了。

这个春节,我们工作队活动在村里有合有分,合,同去吴正忠家拜年,去屈国文家拜年,去村民大师傅家拜年;分,我带妻儿提礼品去89岁高龄的刘占春老人家拜年,去看望哈萨克族牧民胡安一家人,为小儿子阿勒斯赠送新年礼物:《长袜子皮皮》,日记本,毛绒玩具;去看望维吾尔族阿合买一家人,为苏巴提赠送几册日记本,让他学好双语,将来当记者,做社会有用之人……

我们一家人从没有在农村过年的经历。这个驻村点春节,今后将是亲历者们回味的共同语言。

儿子回家,写了丁酉鸡年春节给父亲的信,写了一个驻村工作队父亲是怎样坚守在离家200多公里的工作岗位的所见所感,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您恨不得将新地最美的一面一下子塞给我们。在路上,您如数家珍,让我们分享天地之美好。路上遇到一个素不相识的少数民族大妈,和从山沟出来的一对哈萨克族母女,您让停车,和她们打招呼,让她们上车,送一段路,哪怕我们走回头路。跟随着您,我看到您和农民在一起是那样亲切,您在农村仍然踏实和充实。在乡村过年,您一向的乐观,和新地乡的温暖,也感染了我。这个春节我必将铭记。

这封信在《昌吉日报》《新疆日报》《新疆农民报》以及《最后一公里》公众号先后选用了。

面對儿子的这封信,我有话要说,不久给儿子发了一个微信——

好儿子:

见字如晤。面对你春节写给爸爸的信,我真应该说点什么。

儿子,我们一家人都没有想到在我驻村工作的地方过一个坚守岗位的春节。我笑曰“革命化春节”。我打电话让你和妈妈来这里过年,我们一家三口人2017在一起过了不同寻常的一个春节。将来,我们可能会有“当时只道是寻常”之慨叹。

儿子,这个春节我更没想到你写给爸爸一封信。从信中我读到了你对爸爸尽在不言中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能看到爸爸的达观超然,我谓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很关键。人没有一点精神力量怎么行呢!难道在发愁哀怨中度过自己吗?

儿子,你信的最后出现的“感染”“铭记”两个词就足以打动了爸爸。在新疆,这个乡村春节很值得。爸爸这两天读《爱这个世界》这本传记时,竟然想到你的信。你总要理解这个世界,然后才能爱这个世界。

儿子,这世界有很多想不到,更有很多想到。在新疆农村过一个特别的春节,肯定有特别的意义。相信这意义对你的理解和影响是长远的深远的。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个人的成长性解读。我相信你会懂的。

你的爸爸

2017年2月9日凌晨3时于吉木萨尔

确实,一封信让我们更加理解了。

工作队员小杨有一次无意中对我的儿子这样说:你爸爸比很多新地人都爱新地。

相信儿子懂得这句话吧。

临别几天,我陆续到文化大院李继文家,到爱鸟人张月荣家,到住在1942年老式拔廊房的乔生强家,到手脚勤快的张永生家,到胡安家,到阿合买饭馆,到夏依扎家,一一辞别。我们将工作队煮好的半盆饺子,连同一些米面油、鹰嘴豆粉、水果等装了几箱子,还有队长找出的几件新衣服,临走时送给一个人生活的刘占春老人。这天,他正巧也在包饺子。出门,他对我说,也不知道我以后能不能见到你了。我说,你好好活,90岁了,我来看你。

10

来之前培训,一个前工作队队长在大会上传经送宝,其中特别说到这样一个问题:“驻村工作,最大的问题是寂寞。”不,驻村期间,寂寞感从来没有侵袭过我。我乐在其中。

驻村,不可不带一包书,安静伴读。特别是重读恋恋不舍的书,别有意味。放在手边的一本美好的书,就跳跃着这样舒畅的语言:“最后她忽然想到,可能是因为她长期身居城市,周围除了单调的街道和房屋什么也没有才迟迟不能动笔。到乡下去,看看森林和田野,情况也许会好些。”

在这里值得一记的是,驻村期间,我阅读的第一本重要的书,是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捍卫热情》。持续读完布罗茨基的大部头《悲伤与理智》。迫不及待一鼓作气读罢希尼2016年7月新版三本诗集《电灯光》《人之链》《区线与环线》。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汉娜·阿伦特传记《爱这个世界》。

在新地乡,我重读了早年读过的《基督不到的地方》。身居新地,一個书里的意大利山村,给我一个重要的打量的基点。

驻村的日子毕竟留下了最大的遗憾,那就是没有满满当当在新地度过一年四季。几次抽调在外,让我渴望充实的驻村日子风吹雨打去。

11

2017年2月初,突然接到《最后一公里》记者电话,问我:新年的期望是什么?

我在新疆,我就这么回答吧——

新疆,你好!

新疆人,一起好!

祝愿新疆在中国梦伟大征程中神采飞扬!

——这是新年的期望。

——这是永远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