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武
(山西省西山提黄灌溉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山西省位于我国北部华北平原西侧的黄土高原地区,全省面积15.67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3%。全省境内地形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台地、盆地、平原等均有分布,山丘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80.3%,总体上呈现高原、山地型地貌特征。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山西省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风,夏季降水集中,秋季降水骤减,冬季降水稀少。一年内四季分明,光热资源比较丰富,水分资源不足,气象灾害频繁,形成了“十年九旱”的特点。境内平均气温为4~13℃,无霜期一般为80~205 d,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50 mm。降水量年际和年内分配不均,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9月,占年降水量的70%~80%,并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境内蒸发量1 500~2 000 mm,是降水量的3~4倍。
全省1956—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23.8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381 m3,约为全国人均水量的16.7%。全省现有耕地约379.3万hm2,有效灌溉面积约125.5万hm2,按耕地面积折算,亩均水量为212 m3。现有水浇地面积中,有相当一部分因水资源短缺造成供水量不足。如何缓解水的供需矛盾,确保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用水,一直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多年来,为抗御干旱,发展工农业生产,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为我省的工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为全省的农业发展发挥了根本性作用。但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用水越趋紧张。
本次调研的中型灌区有158处,总设计灌溉面积46.4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4.4万公顷。多年实践证明中型灌区在山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首先保证了农业的逐年丰收,奠定了灌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重要地位;其次,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三是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优质水源,保障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了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因此,中型灌区为我省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具体见表1。
表1 山西省中型灌区汇总分析表
按照上表统计数据,分析可知:灌区数量占比,排在前5位的是忻州市、运城市、临汾市、大同市、长治市;设计灌溉面积占比,排在前5位的是忻州市、临汾市、朔州市、运城市、大同市;有效灌溉面积占比,排在前5位的是忻州市、运城市、临汾市、朔州市、大同市。综合指标来看,排在前3位的是忻州市、运城市、临汾市,由此可见,在中型灌区建设方面,忻州市、运城市、临汾市走在全省前列。
在本次调研的158处中型灌区中,0.33万hm2以上中型灌区共有47处,设计灌溉面积27.9万hm2,占全省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的60.1%;有效灌溉面积21.1万hm2,约占全省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61.2%。其分布及灌溉面积见表2。
从表2得知:全省0.33万hm2以上中型灌区分布在太原等9个市,其中大同市有6个,朔州市、忻州市、临汾市各7个,运城市8个,只有阳泉市、晋城市暂且没有。单处灌区控制灌溉面积超过0.67万hm2以上的灌区有16个,占比为34%,超过1万hm2以上的灌区有5个,占比为10.6%,其中,控制面积最大的灌区位于朔州市应县的浑河灌区,控制灌溉面积为1.47万hm2。从灌溉方式上看,约85%的灌区为自流灌区,而提水灌溉主要集中在运城地区。0.33万hm2以上中型灌区中有效灌溉面积占设计灌溉面积的75.5%,超过全省(74.1%)1个百分点。0.33万hm2以上中型灌区中用水户协会占全省中型灌区的比例接近50%,其中太原市、运城市、忻州市基本全部覆盖,其他地区较为零散,特别是晋中、朔州、大同发挥空间仍很大。
0.33万hm2以下中型灌区共有111处,设计灌溉面积18.5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3.3万hm2,约占全省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38.8%。
第一,灌溉水资源不足且有继续减少趋势。在现有水源工程确定的情况下,由于水库已经运行多年,淤积比较严重,因此兴利库容逐年减少,相应的农业灌溉水量也呈减少趋势。而对河道引水灌区,由于水资源量的减少,农业用水也呈减少趋势,多年来灌区平均灌溉次数为2次左右,远远满足不了灌区农业生产的要求,干旱仍然是制约灌区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各灌区大部分是20世纪50~60年代所建,主要骨干工程已经运行60年左右。水源工程包括水源泵站、取水坝和渠道建筑物,老化年久失修,多数是带病运行,完好率不高,加之多年来大多数灌区维修养护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三,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程度较低,用水浪费严重。由于灌区建设投资不足且零零散散,导致灌区大部分骨干渠道防渗标准不高,渠系水的利用率较低。加之田面工程标准不高,灌水方法技术水平滞后,多数仍采用大水漫灌的形式,高效节水技术在灌区中没有普及,导致灌溉水利用率多在0.45左右,灌溉水的利用程度低。
第四,对于有的引河水灌区还存在泥沙的淤积问题。由于引河水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引来部分泥沙,多年以来,由于排沙、处理淤积严重滞后,造成渠道的泥沙淤积严重,导致输水困难、浪费严重,给灌区运行管理也带来了很大困难。
第五,从灌区的管理方式看,由于灌区普遍无法按成本计征水费,使得灌区一方面难以维持正常的维护管理,另一方面低廉的水价使得用水户缺乏节水意识,造成新的水资源浪费。水价改革进展缓慢也是导致灌区管理滞后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一,加强宣传,提高节约用水意识。各灌区要把节约用水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结合各自灌区实际,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提高节约用水意识。大力宣传水是商品的理念,让辖区用水户从内心认识到有偿用水的必要性。在本灌区内,各项引水、调水、取水、供用水工程建设必须首先考虑节水要求,坚决遏制农业粗放用水。同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灌区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粮食主产区、高产地,还是用水大户,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困境,急需在提高节水灌溉上下功夫。灌区现有渠道,要在干、支、斗、农各输配水工程中提高衬砌标准、减少渠道渗漏,同时在渠道沿线应该覆盖面板,减少蒸发。对新建、改建输水工程,建议使用耐潮、耐腐蚀的管网敷设,和渠道输水相比,极大地降低了水的渠系损失。同时在田间灌溉方式上,改变传统大水漫灌这种粗放、低效的灌溉方式,因地制宜地选择喷灌、滴灌、微喷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第三,加强灌区技术改造升级。依托固有基础结构,通过除险加固、新建扩建等手段改造提高灌区标准。配备专人清理渠道淤积,同时考虑排沙排淤措施。在运行管理上必须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落实运行管理经费,明晰产权归属。各灌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不断拓宽灌区水利工程建设融资渠道。加强工程建设,确保建一处工程,发挥一处效益。各灌区管理单位要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健全长效的监管机制,切实保障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第四,加大改革力度,调动群众参与灌区管理的积极性。改变灌区缺少群众参与的局面,在灌区范围内积极扶持成立用水户协会,对已经成立的用水户协会要加强培训,引导用水户协会参与灌区的灌溉工程管理、田间工程维修养护。充分发挥灌区群众的主体作用,在保障供水、工程养护、水费收缴等众多环节中起到积极作用。提高广大基层干部职工参与灌区水利工程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起符合灌区实际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表2 山西省0.33万hm2以上中型灌区处数及灌溉面积
第五,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结合各灌区实际,探索建立智慧水利工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灌区建设、管理、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灌区“天眼”工程和自动化配套设备,利用科技手段,结合灌区灌溉制度,准确测算土壤墒情、农作物长势,根据作物需水程度,进行非充分灌溉,优化原有灌溉制度,探索建立一套以科技为引领的山西现代化灌区模式。
本文在调研取得翔实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省中型灌区在各市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来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山西省中型灌区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受自然、地理等客观条件限制,普遍存在发展水平较低,建设标准不高,效益低下等问题,与水利强省比较,仍有很大差距。
在现行水费收取标准下,各灌区维持正常运转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建议政府对各灌区给于政策倾斜和货币性补贴。对用水户来说,政府需要提高农作物收购价,做好政策兜底,让百姓灌水积极性提高,进而推动水价适当上浮,逐步破解水管单位困局。建议水管单位要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打破僵化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适应市场,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盘活闲置资源,打好组合拳,走出一条可持续、高效率、服务好的新时代灌区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