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微博时代网络监督的徘徊与进路
——基于公民参与的视角

2019-09-20 08:16杨斌
时代人物 2019年26期
关键词:舆论公民监督

□文|杨斌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9年,新浪微博开始进行内测,通过名人效应、媒体渠道广告等运营方式吸引了第一批尝鲜者,2018年微博月活跃用户4.62亿。信息即时发布,裂变式用户传播,热点事件不再是传统媒体的单向输入,用户发表事件最新进展与媒体形成双向互动,微博成为监督公权力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后微博时代网络监督新特征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公民通过在微博平台公开发表自己对某一国家事务或社会公共事件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并使社会管理层通过微博平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处置问题,社会热点事件经过微博传播发酵后,平民化的微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政务微博进入务实应用阶段。在启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中国社会结构逐步出现了固化趋势,一些公共物品被错误地市场化,社会结构出现固化,社会分化扩大,社会怨恨情绪积累。在单一制的政治体制下,公共权力始终保持由上至下的运作模式,公平正义问题成为社会生产再分配过程中的拷问重点。

“微博问政”与“政府施政”间已建立起纽带,截止2017年新浪微博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134827个,政务微博覆盖从中央各部分至地方各部门,微博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重要舆论阵地,政务微博开始转型务实应用阶段,搭建线下线上政民互动的电子政务平台。

意见领袖带动营造民间舆论场。微博作为自媒体,开启了交互媒体的新时代,同时也为意见领袖开辟了新的舆论平台,没有门槛限制的微博为意见领袖组成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可能性。舆论场是用以说明具体舆论形成,即无数个人的意见在“场”的作用下,经过多方面的交流,协调、组合、扬弃,会比一般环境下更快形成舆论,并有加速蔓延的趋势,多元化的构成,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在“场”感得到提高,民间舆论场逐渐成形。

网民参与增强,公民社会成果初现。微博出现后,即时的信息传播、庞大的用户基础、信息资源的整合性使任何重大事件都能够第一时间呈现在网友眼前,而网友通过添加话题,即可汇入事件的评论流与报道流,公民参与热情被激发,微博逐渐成为影响事件进程的重要因素,网民参与带动了公民意识的增强,以微博助推公民社会发展初具成果。

网络监督与公民参与的二元互动

网络时代中微博以虚拟空间为基础,包容开放的运作模式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一个讨论、质疑、辩论的舆论平台。网络监督与公民参与具有内在一致性,在互动中共同推进公民社会构建。

公民社会与网络监督的内在一致性。综合来看,公民社会是民众由于共同的利益、偏好形成共鸣,进而连接、组合、形成自发的组织、社团,经由公共生活培养公民品质。微博为网络监督重新搭建了公民与国家的对话平台,这与公民社会的组成形成及倡导的每位公民的权益、需求、意愿与价值得到尊重的目标不谋而合,所以公民社会与网络监督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网络监督推动现实反馈:构建公民社会的有效路径。网络监督从网络空间扩散、蔓延并最终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个人网民对某一事件的曝光、披露;第二阶段,网络世界对事件进一步挖掘,意见领袖的二次传播会将公众的关注推向高峰;第三阶段话题由虚拟网络世界影响现实社会,热点事件走向现实社会,社会媒体开始给予关注报道,行使公共权力的个人或部门通过网络监督曝光与公众面前在网络监督中。

公民社会有序构建:网络监督的价值指向。我国以全能型政府的形态管理社会事务,全能型的政府管理压缩了公民的公共话语空间,网络监督以对公共权力的监督、社会问题的曝光为主旨,并以自由言说,广泛传播为路径将公民聚合在一起,网民可以直接证参与讨论事件,微博的出现极大拓展了受众公共话语空间,而且微博更具草根性、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微博像一个虚拟的生活社会,给人以归属感,降低了交流成本,并比正式的协调具有更高的效率。

网络监督面临无序化的困境

进入2018年度后,网络监督激发了网民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公权力的运行形成了无形的牵制,微博不仅成为监督的阵地,也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政府关于网络监督管理的制度缺位。网络监督趋向无序化、面对曝光网民往往先入为主进行道德审判,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时很可能会侵犯官员的名誉权、隐私权,而这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目标相背离,在微博曝光的事件中,与公权力无关的人员隐私也应受到保护,谣言影响着网民的正常判断。我国政府对于网络监督这一双刃剑尚未形成稳定、有效的管理制度。

意见领袖掌握话语霸权。意见领袖在网络监督中扮演了事件二次传播与发酵的角色,掌握了一定社会资源,在公权力缺位的情况下,更亲密且易于接触的意见领袖成为网民的求助目标。微博的推荐关注功能,即向用户推荐与其所关注的人有一定相似性、或拥有相同的微博标签。中国人普遍持有一种求统一、求一致的社会心理倾向,在微博中就表现为粉丝与意见领袖保持一致,关注社会焦点问题,粉丝在关注的过程中会与意见领袖观点保持一致并进行传播,这种集群行为在不当引导下易形成网络暴力,影响正常的处置程序。

媒体舆论导向与价值观背离。经历了以微博言说为载体的新媒体时代的激荡,传统媒体通过融入、交互报道等方式来适应微博时代的网络监督,微博成为获取一手爆料的第一选择,但是基于利益关系,社会关注度等因素,“断章取义”式的报道占据了大量媒体篇幅,这是一种媒体行为失范,背离了新闻伦理。道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形成了政府在应对中的被动局面。

公民的非理性参与和运动化监督。公民参与是积累社会资本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环节,微博的出现拓宽了公民参与管理、监督公权力行使的组织或个人的渠道,打破了民间与政府的阻碍,降低了公民的监督成本,有效提高了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度。

但是群体行为易发生非理性行为,由于微博碎片化阅读的特性,用户常常缺乏理性思考,加之公共生活的长期参与不足,政府与民众间的缺乏纽带部门的引导,微博中的舆论监督出现了“左右之争”,或激进或保守,缺乏中间地带的有效缓冲,网络监督应成为一个长效机制,而非网友一时义愤填膺的声讨,对事件后期跟进乏力,网络监督中应尤其警惕非左即右的运动化监督。

网络监督的进路选择

网络监督在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我国在社会剧烈转型期中提供了有效的缓冲带,如何运用好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使网络监督更加可控、理性、有效,仍是需要社会各方共同面对的重要考验。

完善网络监督制度,加强制度支持。 微博作为新兴媒体,政府亟需设立有效的微博管理条例,包含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及时跟进的信息披露,对不实信息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避免因滞后而错过引导和控制舆论的最佳时机,为微博空间营造多元且健康向上的言论环境。另一方面,加快微博专项法律法规工作,提高微博用户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对少数人借用微博编造谣言,煽动舆论的行为必须依法予以查处。

培育公民意识,加强第三部门组织建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利益分配差别凸显,社会贫富分配差距明显,公共生活不足公民意识缺乏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非盈利组织的发展滞后加大了政府与公民间的鸿沟,但是,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为第三部门的孕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政府的合理引导,高效回应,大力扶持,对公民意识的培育和第三部门组织的建设可实现公民素质全面提高和政府有效治理的双赢局面。

端正舆论导向,提升媒体责任感。政府应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参与微博的互动,通过微博的及时裂变式传播的特性宣传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展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新风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和网络文明的发展,媒体应始终以客观中立的原则报道事实不可以审判、定性的视角进行报道,树立媒体社会责任感、建设媒体内部伦理抉择机制,端正媒体舆论导向,将网络监督引向多元、理性、可控的舆论方向。

猜你喜欢
舆论公民监督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十二公民
监督宜“补”不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