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传承、联动与创新

2019-09-20 08:16王周刚
时代人物 2019年26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现代化基层

□文|王周刚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以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共治的作用,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发展的过程。正确认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制约瓶颈

由于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特殊性,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科学分析。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人文传统,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倾向,进而在实践中出现一系列问题。

资源和环境压力并未得到根本改善。资源和环境压力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一方面,现代化进程加速,经济持续增长并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有所转变,但依然在加剧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断导致经济的运行成本上升。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紧缺,资源消耗量还在世界前列。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过于高昂,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压力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资源和环境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本质而言仍是经济转型仍未达到预期目标。当前我国科技发展还未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技术水平的全面升级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

投资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凸显。近些年来,我国投资体制机制的改革滞后。政府投资范围过泛,缺乏针对性,习惯于借助预算内投资来调控经济运行,而不善于通过政府投资杠杆来提供公共服务。在市场准入方面也偏重经济性硬性指标,忽视社会性、人性化指标。对全社会投资重监管、轻服务,缺乏科学的、有预见性的宏观理性导向。

中央和地方的管辖职权、财政分权不够合理,预算外收入和体制外融资的使用随意性很大,其中相当多资金仅直接用于盈利性投资,而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节约资源的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很多地区的工程建设项目几乎不计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相对滞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公共教育资源向高等教育倾斜,而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还是不足,并缺乏科学导向。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乡大量转移,而城乡财政、医疗体系远远没有做好准备。强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高涨,而弱势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呼声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部分社会成员既得利益的减少或丧失将引发不满情绪甚至过激行为。

区域协调、联动发展面临的挑战形势严峻。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不平衡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而在于社会发展的真实差距。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平衡,区域政策在消弭市场缺陷方面的效果不理想,还没有真正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没有显著增强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还不能普遍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福利水平。

目前,我国在更大程度上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生产要素流动将越来越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等客观经济价值的导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势将继续扩大。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在加快,但与东部的差距仍然在拉大。

传承、联动与创新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人民群众智慧与努力的结晶,是数以万计劳动人民不断耕耘的结果,民生幸福、和谐善治是造就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的集中体现,也将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传承、联动与创新提供更加宝贵的经验及科学指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让文化传承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的重要支撑。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一座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软实力的生动体现。“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就是要切准时代的脉搏,摆正教育的位置,理顺发展的思路,培育创新的人才。千方百计增加教育的受众面,保障教育有效供给,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放大教育的服务能力,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

制度创新,联动包容,释放社会基层的自治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使得利益的多元化和社会的多样性,亟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政治权力在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中都占据着不容置疑的领导地位和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一切改革都要从制度改革与创新开始,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也不能例外。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制度化与法治化的基本前提是要转变政府职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出现或趋向严重之前的科学预防,不但能大大降低社会管理成本,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决定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终成败。要健全社会个体联动预防机制。加强区域间交流与共享,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以保障创业就业为基础,以解决基本需求为目标的预防机制。

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共生,塑造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基调。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是文化传统断流问题。只有真正塑造特色形象,注重历史与现时代的和谐,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才能真正走向美美与共。在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注重优美田园风光的营造,实现传统承继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所有居民,无论居住在中心城区、小镇还是乡村,其工作与生活的条件都是现代化的,都能够享受到现代城乡文明与服务,但同时工作与生活环境又像在田园之中。

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就必须提升社会治理的底蕴与经济实力,尤其是加强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在社会发展领域也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也有极大的启迪作用。在学习和利用现代文明的同时,充分学习和应用历史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加快社会组织服务能力的创新升级,将基层与社会资源的联动协调统一。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服务能力升级,即把原来由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部分公共服务,通过外包、合作、共建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来提供,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的公共服务方式。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社会组织获得了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契机,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责任。

实践表明,要充分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就必须把政府服务导向与发展社会组织结合起来,提高社会组织责任担当的能力。一方面,要坚持培育扶持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导向性的社会组织,把公共服务交给具有担当能力的社会组织,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建立社会组织诚信档案,指导社会组织健全各项制度,充分运用社会组织植根于基层群众需求的特点,在集中民智、了解民意、表达民情中,培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进步的责任。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现代化基层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1版正式启用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论气象公共服务的职能提升
促进内外贸易 创新公共服务
基层在线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