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几点思考

2019-09-20 06:00江苏省南京市农业农村局课题组
江苏农村经济 2019年8期
关键词:绿色农业发展

江苏省南京市农业农村局课题组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七十年的实践探索,南京农业已经发展为多功能、新形态、科技水平较高的混合型产业,不仅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保障了“菜篮子”供给,还增强了生态涵养、绿化美化、休闲观光等功能,展现了农业发展的全新面貌。进入新时代,南京农业发展应与全市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目标相一致,与建设全国东部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地区特大城市定位相匹配,与全市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相融合。未来几年是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南京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在都市现代农业高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在深入剖析当前南京农业发展内部变革和外部趋势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南京农业内部结构呈现五大根本性变革

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功能拓展。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288亿元,较上世纪末增长5倍多,但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却由6%左右下降到2%左右。然而这个数据不能反映南京农业全貌,如果算上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电商和休闲农业等相关产业增加值,“大农业”的比重应提高两到三倍;如果再算上农业的生活、生态、文化等功能,农业的溢出效应更大,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农业生产呈现粮“稳”牧“降”菜林渔果“增”的趋势。2011年至2018年,全市粮食产值保持平稳,增长22%;畜牧业受环境综合整治和市场因素影响,产值由47亿元下降到33亿元;蔬菜园艺、水果坚果、林业、水产养殖等产业实现80%以上的增长,其中2018年渔业总产值达123亿多元,较2011年增长超215%。全市种植结构持续优化,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占比由上世纪末的80%下降到62%;蔬菜园艺种植面积占比由上世纪末的17%提高到30%。

农业由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以机械、科技为支撑的现代耕作方式。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粮食等大田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94%。但总体上存在水稻种植插秧、植保等部分环节机械化作业程度偏低;油菜、蔬菜、瓜果等作物全程环节机械化作业程度低;自营承包地小农户生产机械化程度偏低的现象,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全面机械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农业经营由农户分散经营向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方向转变。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农业经营户和单位共有42万多个,其中普通农户数量达40.8万个,占到农业经营户97%,经营耕地面积占实际耕种面积的19%;规模经营主体数量为1.3万个,占农业经营户的比重为3%,经营耕地占实际耕种面积的81%,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根据全市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数据,目前全市农村集体所有耕地规模经营面积已超过270万亩,占集体所有耕地的比重超过80%,其中经营50亩以上实体有7000家。尽管如此,数量较多的小农户与规模经营户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并存,统筹适度规模经营和小农户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农民收入由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向工资性收入为主、经营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收入多元支撑转变。2010年以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已连续九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水平,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35∶1。工资性收入占比由上世纪末的不足45%提高到68%,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占比由上世纪末的4.6%提高到16.4%,形成经营净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为支撑、财产和转移净收入为补充的农民收入新格局。但同先进地区相比,农民收入总量提升、农民收入结构优化仍有较大空间。

南京农业外部环境呈现四大趋势性格局

南京城市快速发展,实现“四化”同步需要加快以“三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步伐。近年来,南京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快速扩张,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城市化率已达82%,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只设区不设县的大都市,具备良好的城乡融合发展条件。从农业本身看,尽管现代化水平在国内省内领先,但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仍然是“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适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实现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必须统筹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工业化带动和装备农业、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全方位建设“创新名城”需要彰显优势发展技术、人才、资本密集型农业。南京高校科研院所富集、创新人才富集、资本要素富集,特别是拥有一大批农业、林业、水利、土壤等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资本是南京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苏宁、福中、永鸿等电器、IT、食品产业集团跨界进入农业,成为南京发展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本密集型农业的成功范例。建设“创新名城”应是全方位的,农业创新不可或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对农业节本、高效、智能、绿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京农业需要把握创新名城建设契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

人民向往美好生活,建设“美丽古都”需要从供给与需求两端发力,加快推进都市农业转型升级。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人口集聚度高,需求多元。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农业的市场需求已由“吃的饱”向“吃的好”“吃的健康”“赏心悦目”等方向转变。从供给端看,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大力发展多样化、功能性农产品,大力拓展农业多元化功能;从需求端看,迫切需要通过城市人口的消费,拉动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农村电商等发展,实现改革两端发力、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践行“两山理论”需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深刻革命。当前,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较多,农业资源利用强度仍然较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较突出,耕地质量提升的瓶颈尚未消除。农业不能任性发展,“大棚房”整治和“非洲猪瘟”等已提出了警告。今后需要全面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需要实现工作导向和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努力把过高的资源利用强度降下来,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提供坚实支撑。

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南京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方向,按照中央、省市最新有关乡村产业振兴战略部署,围绕全市建设具有突出首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大目标,加快推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技术装备、经营机制、质量标准等四个方面建设迈上新台阶,探索一条具有省会特色、集绿色科技、规模高效、资源集约、生态环保于一体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围绕“都市、现代、绿色”发展定位,重点构建农业产业、技术、经营、品牌四大新体系。

紧扣“都市”定位,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的多功能上。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遵循,坚持需求导向,加快农业功能向休闲、生态、康养、文化等领域延伸拓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城融合布局,强化现代农业对南京“美丽古都”发展的承载力和贡献力。

紧扣“现代”定位,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的高科技上。以“创新名城”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南京科技、人才、资本、市场、信息等优势,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引领,加快发展科技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等现代农业产业,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中心,提升南京现代农业的创新力、驱动力。

紧扣“绿色”定位,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的高品质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低利用强度、改善生产环境、增加绿色供给为目标,打造高品质的都市农业绿色发展产业链和价值链,彰显南京农业的绿色魅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突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个方向,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构建“3×4”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主导产业体系

做特做优四大传统产业。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及生产空间布局,以绿色、优质、高效、规模发展为方向,在确保基本农产品一定自给率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丰富多元的农产品,更高标准、更优品质地打造南京市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花园子”等。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着力提升发展优质粮油、绿色蔬果、精品园艺、健康养殖四大传统农业产业。重点打造高淳蟹虾、溧水“五莓(梅)”、江宁花卉园艺、浦口苗木、六合蔬果、“两河两湖”(滁河、秦淮河、固城湖、石臼湖)流域稻米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的需求,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做大做强四大新兴产业。一是提升发展休闲农业。加快打造“全国创意农业示范中心”,充分利用南京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将休闲农业产业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0%左右,接待人次达5000万人次,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150亿元。二是深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培育精深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光大“老字号”,进一步扶持发展鸭业、乳业、蜂业、药业、豆制品、肉食品等精深加工;培育“新字号”,着力扶持米业、花卉、植物油、功能性食品等精深加工。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3.5:1。三是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大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着力培育智慧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重打造“汇通达”“小六水产”等3-5个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农村品牌电商,到2025年,全市农村电商销售额达200亿元。四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培育农业战略性产业为目标,积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引领支撑作用。到2025年,基本形成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力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10%。

做高做亮四大未来产业。瞄准智能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现代种业等未来农业高地,建立从研发、孵化到推广、量产的全产业链创新机制,不断提高都市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打造农业未来产业科创平台。依托南京国家农创园、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横溪台创园、六合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各类高端平台,努力招引未来产业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高成长型企业、科研机构和海内外高端人才落户,切实提升南京农业的创新能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二是推动农业未来产业科技成果孵化。围绕合成生物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动植物天然免疫技术、农业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农业智能装备和精准农业、立体农业和垂直农业、工厂化种植与养殖、农业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农业生物环境控制工程与自动化技术、3D打印农业、先进育种和种子加工技术等方向,推进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南京农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三是加快农业未来产业布局。以南京国家农创园建设为引领,坚持“一核多基地”区域布局,打造一批科技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双创”载体,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二)突出“基础设施、农业装备、信息技术”三项重点,用现代技术装备改造农业,构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端技术装备体系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以及节水灌溉等项目为抓手,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在“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开展,加大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田间林网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和土地产出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以中低产田和蔬菜大棚等障碍土壤修复和保育为重点,提高耕地质量。到2025年,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70万亩,比重达到75%。

加快农机装备转型升级。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为路径,大力推进粮食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推进蔬菜、瓜果、林特、水产、畜禽等特色产业全面机械化,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以发展智能温室、节水灌溉、植保无人机、农用机器人、农产品加工自动装备、智能农业机械等为重点,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提升农业智能装备水平。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以及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到2025年,全市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达23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机化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加快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把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发挥南京市智慧农业中心引领作用,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产业间全面深度融合。以物联网技术为重点,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和水产养殖等生产过程中的各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自动化水平。到2025年全市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占比达20%。

(三)突出“新型经营主体、高质素农业人才、现代小农户”三类主体,提高农业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构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多元化经营体系

大力推动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以经营规模在300亩左右的家庭农场为重点,扶持培育示范家庭农场,鼓励发展现代绿色规模种养农业。鼓励农民合作社加强民主管理和规范管理,围绕农业产业链组建联合社,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合作新亮点。鼓励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开展“跨界经营”,推动农业企业提档升级。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纽带,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拓展,构建“共享利益、分担风险”的联合体发展机制。力争到2025年全市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360家,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1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0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0家。

加快培育引进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健全完善农业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激励、引领机制,以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及农业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为载体,推动农业高端科技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引进。以农村党员骨干、乡土人才、科技带头人等现代农业“领跑者”为重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以返乡下乡人员、青年大学生、务农农民为重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到2025年,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

强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加快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探索制订“菜单式”产业项目清单,鼓励有务农意愿的小农户发挥精耕细作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化、技术集约化、生产设施化的园艺、养殖产业,实现小规模高产出高效益。依据小农户生产特点、经营规模,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强化多环节全方位的生产性服务和技术、仓储、加工、物流、销售等支持,引领更多小农户迈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到2025年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体60家,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域内小农户基本覆盖。

(四)突出“绿色生产、标准管理、品牌建设”三项关键因素,用统一质量标准倒逼农业生产全程管理,构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优质品牌体系

全面推进绿色化生产。按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要素投入精准环保、生产技术集约高效、产业模式生态循环、质量标准规范完备”的要求,加快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步伐,提高绿色农业投入品和技术等成果供给能力。到2025年,都市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8;产地环境更加清洁化,化肥、农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95%,田园、森林、湿地、水域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超过60%。

深入开展标准化管理。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农业企业、行业协会等积极参与或牵头主要农产品、名特优农产品、农业品牌标准的制(修)订,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和操作规程;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健全完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指导生产者按标生产,实现绿色生产全环节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主体对照有机食品相关生产标准和生产方式,开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认证。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完善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食用农产品准出制度,实现规模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实现主要地产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到2025年,全市90%以上的农业主导区建成国家或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规模农业生产主体质量安全可追溯率达90%以上。

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推进全国都市型品牌农业发展强市建设,实施农业品牌体系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构建市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服务平台,做起“南京稻·健康米”,做响“南京雨花茶”,做强“固城湖螃蟹”“多彩竹镇”“无想田园”“善田江宁”等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鼓励具有经济实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做好品牌定位和品牌规划,加大品牌建设的投入。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开展保护和地理标志申请。加强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创新品牌营销方式,讲好农业品牌故事。到2025年,南京市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总量达到10个,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区域公用品牌达7个,年销售额超五千万元的企业产品品牌40个;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0个以上。

猜你喜欢
绿色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绿色低碳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