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静娴
近日,一则西部某县黑布林滞销的消息引发关注。黑布林是当地引进的优质品种,紫黑圆润,香甜多汁,一度是市场上的高档水果。果农们辛勤耕耘,一滴汗珠摔八瓣,没想到,今年市场行情一直掉,最低到了一斤6毛钱。丰收了,却没带来喜悦,果农该有多心酸!
好品种没卖上好价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缺位,管理没跟上。据了解,去年当地果园受了冻害,减产严重,今年很多果农为了高产,连疏花疏果都不搞了,一亩地产量达2000公斤。产量上去了,可质量却下来了,果子的个头、品相、口感大不如前。好品种没长出好果子来,难怪客商都望而却步了。
即便长出好果子,如果没有畅通的物流,也难卖出好价钱。拿黑布林来说,和大多生鲜水果一样,它的保鲜期也很短。要想保鲜,就得靠冷链运输,可当地物流又跟不上。为避免路途中烂果,一些果农在果子六七成熟时就抢摘下来,等拉到市场,果子还没熟透,口感酸涩,咋能指望卖上好价钱?
事实上,尽管黑布林地头价一再下跌,但市场那头却变化不大,许多超市里每斤卖到10块钱。从几毛钱到10块钱,这是多大的差价!怪不得农民们抱怨,“种果的不如卖果的”,利润大头都被一层层中间环节吃掉了。产业链条不完善,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民就分享不到合理收益,想卖好价也难。
黑布林滞销的背后,让我们再次看到农业发展的短板。从种植到物流再到市场终端,一环紧连一环,不论技术缺位,还是物流制约,抑或分配不合理,不管哪个环节不给力,都会影响农产品优质优价。尽快补上这些短板,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意义重大。
好产品是种出来的,科技支撑不可或缺。新疆的巴旦木营养价值是牛肉的6倍,但过去亩产只有三四公斤。当地农科院一位科研人员攻关,往树上喷洒蜂蜜水,这一简单办法,吸引蜜蜂纷至沓来,让巴旦木亩产一下提高到80公斤,品质也大幅提高。可见,从农业内部挖潜,提升农产品质量,科技的潜力巨大。
同样是卖枣,有的枣乡常遇卖难,而河南“好想你”用果丹皮工艺加工成“中国口香糖”,将三粒枣一小袋分装,打出“一日三枣,青春永葆”的健康理念,实现产品增值。看来,只要开动脑筋,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加快补上农业发展的短板,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做文章,就能让优质卖出优价。
眼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产业链升值。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收,不再出现“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的情况,方方面面的保障措施必须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