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文明 许丹娜(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畜牧兽医防疫检疫中心) 路绪春(河南东方正大有限公司洛阳饲料厂)
2018年8月,我国辽宁省沈阳市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截至2019年5月,全国内地31个省(市)共发生133起疫情。在非洲猪瘟疫情的强烈冲击下,我国养猪行业面临较大挑战。现就疫后如何加强养猪业生产,提出一些建议,供同行参考。
1.养殖户资金能力及投入状况。养殖户资金能力是影响养殖户复产的重要因素,养殖户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疫情后用于生产恢复的资金就越多,疫情恢复能力相应就越强;另外,部分养殖户从事生猪养殖多年,积累了足够经验,对养殖固定设施的投入累计很大,不想轻易放弃。
2.市场因素。在市场因素上,养殖户通常会考虑的是生猪及投入品市场价格,如仔猪、后备母猪价格,配合饲料、兽药、疫苗、人力成本等;对自配料的养殖场来说,豆粕、玉米大宗原料的价格也是重要因素。若这些因素能够符合养殖户预期,即原料、投入品、仔猪、种猪购买价格低,数月后售出时价格高,那么养殖户复产的信心会增加。
3.风险预测。若疫情带来的损失程度超过了养殖户风险承受能力,疫后放弃养殖或缩小生产规模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养殖户会凭借自己的养殖经验及行业内的信息对未来养殖风险进行预测,当预测养殖生产风险较小时才会选择恢复生产。因此,提高养殖户风险承受能力,降低养殖户的风险预期,有助于恢复生产。
4.政策因素。影响恢复生产的政策因素主要为政府补偿政策及重建政策,当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政府补偿款发放越及时,养殖户恢复生产信心和能力越大。政府应通过正面宣传消除养殖户认识误区和恐慌心理,出台养殖场建设、改造、能繁母猪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有利于提升养殖户疫后恢复生产信心。
5.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养殖户在经受重大动物疫情后,会自发地学习疫情知识,提升疫病防控及养殖场管理能力。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反思养殖管理存在的不足,提高养殖场防疫水平,改进养殖场生产布局,同时引进最新消毒设备,制定更严格的养殖管理办法。目前,部分养殖场已探索出哪一栋发生疫情,就单独治理哪一栋,对其他圈舍采取小空间生物安全措施的管理办法,有效地避免了经济损失及疫情的继续扩大。
1.加大养殖政策扶持力度。政策扶持是养殖户恢复生产关键因素,政府应继续推行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改造、重大动物疫情强制免疫补助、无害化处理补助、农业保险、畜禽粪污资源利用补助等政策,有利于减少养殖户遭受的经济损失;同时,完善疫情损失评估方法,逐步提高疫情损失补贴额度,扩大疫情损失补贴范围,简化补偿金发放程序,探索扑杀现场补贴的方式,提高补贴效率;此外,也应积极探索新的扶持政策,如出台针对养殖户购买补栏生猪及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补助或贴息贷款政策。
2.加大技术培训和信息指导。养殖场及相关机构要聘请畜牧科技人员,举办饲养管理、防疫治病、饲料营养配方等各类技术培训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鼓励养殖户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提高防范市场风险能力。相关单位应利用多种公共信息渠道,宣传防疫基本知识和科学流程,丰富养殖户防控知识,保证疫病防控及时、科学、高效,加强市场监测分析,指导养殖户适时补栏,帮助养殖户恢复生产信心。
3.开展多渠道金融支持。金融系统应可改进贷款办理程序,加快养殖户获取贷款的速度;同时,发挥社会资本在疫后生产恢复中的作用,在养殖户自身无力承担损失且政府和金融机构救助力度不足的情况下,更要大力发挥个体和集体社会资本在疫后生产恢复中的作用。
4.增强养殖户风险承担能力。通过引导教育,深化养殖户对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政策的认识,增强养殖户对保险的信任度,提高其参保信心;同时,提升理赔效率及额度,削弱养殖户因理赔不及时、不到位而导致对生猪保险的抵触情绪,提高养殖户的参保比例;此外,养殖户还可以通过转移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调整家庭收入结构等来分散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5.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的新型经营主体。近些年,我国生猪养殖业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之处,规模大小呈现两极分化,大的大、小的小,非常不利于疫病的防控。达到600头母猪以上规模后,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要求更高,防疾病和抗风险的压力也就越大,一般不易做到;200头母猪以下的养殖场规模偏小,生产设施普遍简陋,管理需求跟不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低,反而易发生重大疫情。而200~600头母猪的适度规模养殖场便于管理,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更易维持,应对风险能力更强,一旦暴发疫情,损失在可承受范围,便于复场。因此,发展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现代经营主体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6.做好疫情猪场的消洗净化。准备好消洗净化前所有需用的消毒液、防护服等物品,组织人员、器械、车辆,做好消毒准备;对养殖场内外进行卫生大扫除,对整个养殖场进行全面、系统、不留死角的清洗,这是保障消洗效果的基础;选择在养殖场偏僻角落、养殖场下风向对养殖场废弃物掩埋并对掩埋地点消毒,再进行猪舍内外的清洗及消毒,包括猪栏、猪舍墙面、料线、水线、通风系统以及办公区、生活区;硬化圈舍内外通道地面,除去养殖场区内杂草,整理绿化带,焚烧落叶、干树枝,对养殖场周围设立警戒线,不允许外人进入,直至复场;有条件的养殖场,消洗2周后,要对重点场区部位进行采样荧光PCR检测。
7.营造安全的外部环境。生猪养殖是一个多环节过程,从饲料、药品、饲养管理到生猪的屠宰、加工等,应加强关键环节监管,为猪场的生产恢复营造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一是发生疫情必须按照“早、快、严、小”原则,果断采取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二是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防控机制,根据疫情特点,分区防控,建立健全区域性联防联控机制;三是加强对饲料行业的监管,监督饲料企业严格执行生产和经营管理规定,定期对饲料原料进行监测和风险评估;四是全方位实行调运监管,加强收运人管理,完善生猪调运程序,严格各环节检验检疫;五是认真清理整顿屠宰行业,取缔无证经营的场点,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实行屠宰企业出场产品自检、联合检测、不合格产品召回等制度;六是加强生猪及其产品国际贸易管控,消除从国外走私偷运携带潜在隐患的猪肉及其制品。
8.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养殖场应总结疫情教训,查找场内生物安全漏洞,重新制定生物安全计划,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完善猪场门卫功能,设立并真正运行喷雾消毒、物品暂存消毒、车辆消毒等功能区;改造养殖场及圈舍,修补破损的地面、墙面、地沟、漏缝板等,对出猪台进行升级改造,设置缓冲区,避免内外交叉;筑围墙,围墙外深挖防疫沟,设置防野猪、防猫狗、防鸟等装置;所有外来料车不准进入猪场,出入车辆要严格安全消毒程序消毒;完善生活区功能,生产区与生活区之间需要建立实心围墙;合理设置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点和地面硬化,避免渗入地下污染水源;更换所有水帘纸,检查料线设备、饮水器,并彻底消毒处理,提高猪场自动化控制水平,减少人员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