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欣
[摘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乡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识别标准科学性较低、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多部门协调困难、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要通过建立多维贫困识别机制,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目标考核体系,以及探索不同贫困地的受益机制等措施,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贫困识别;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我国扶贫事业最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扶贫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阻碍了当前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例如长期以来农村贫困居民数量不明、情况不清、扶贫的针对性也不够强,以及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十分突出。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即将迎来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首先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迫在眉睫,再者第一个百年目标也横亘在我们面前,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农村地区开创发展新局面。农村贫困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化进程加剧,农村地区由于人口流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缓而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是影响城乡统筹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而贫困问题通常具有区域性、阶段性等特征,不同区域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体现的贫困问题和治理政策均有不同,给我们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困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2 存在的问题
2.1 贫困的识别标准科学性较低
贫困户识别当前主要是通过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来判别,这种用农村居民收入来识别贫困人口和鉴定贫困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直观性和可比较性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失实的问题。一方面,农村地区对于收入统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村户家庭收入统计体系也不够健全,所以我们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农村地区村户的真实收入情况,通过收入标准来识别贫困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收入只是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一个缩影,并不能体现一个家庭的实际生活质量,并且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家庭收入的实际来源,从而准确把握导致贫困的真正原因,例如重大疾病、姻亲关系的破裂、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等都有可能导致贫困,因此单纯地将收入作为识别贫困户的标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2.2 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
在目前实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当贫困人口发生变化(贫困人口脱贫,或已脱贫人口再次返贫等),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重新判别这部分群体,并未把已经脱离贫困的人口排除出去。贫困人口的指标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分配和自下而上的调查数据来获得,这种情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所谓浪费是指在扶贫过程中很多已经脱贫的贫困户想持续享受国家给予的各种扶贫优惠政策而不愿意退出,而政府部门也不能及时甄别这些已经脱贫的农户,仍对其投放扶贫资源从而导致浪费。此外还有一些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可能由于疾病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导致重新返贫,有关部门也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缺乏的就是应对这种出入机制的监管和统计工作,沒有建立完善的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管理机制。
实行精准考核的目的在于对贫困地区的政府形成压力,促使他们以有效的方式来做好扶贫工作,但是目前各个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这一块的工作仍不完善,这也导致长久以来精准扶贫工作难以起到重大的成效。量化考核应当且合理的运用到扶贫工作中来,使扶贫事业能够清楚直观的被人们发现并督促,从而促进精准扶贫的进一步开展。
2.3 多部门协调困难、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在近些年的扶贫实践中,初步形成了 “三位一体”的扶贫治理体系和框架,具体包括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而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相关的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专项扶贫是由国务院扶贫办主持负责,然而实际上其掌握的扶贫资金和资源都比较少,以致于在工作中很难统筹协调各部门。行业扶贫方面则是各自为营,各部门通常根据自身的职责及其所能支配的资源,将扶贫重点投向对应的帮扶区或扶贫联系点,缺乏全局观念,导致有的地区接收某方面的过度支援导致浪费,畸形发展,而有些地区则没有相应资源可以利用,这种过犹不及和求而不得都是不可取的,行业扶贫更是需要通力合作才能保证扶贫区域的协调发展。社会扶贫力量相对比较松散,首先是难以形成集约效应,并且成分复杂,当前没有合理的管理机制来统筹社会各方的扶持力量,社会各界对扶贫事业的作用没有得有效发挥。
3 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
3.1 建立和完善多维识别机制,做到信息资料统计精准
在现有识别机制上,增加多维度识别标准,不再单一的将人均年收入作为是否贫困的判定标准,而是将农户家庭信息与不动产、低保等信息相连接,充分了解农户家庭生活水平。同时完善已有贫困户的基本资料信息,将收入能力、可支配收入占比、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等有机结合,多管齐下综合考量,建立合理完善的贫困户识别体系。此外对贫困户按照贫困程度、贫困原因、帮扶办法进行分门别类,便于集中扶持资源来解决某一类贫困户,同时有利于总结相关种类的经验办法;根据致贫原因,例如疾病、天灾、人祸等等建立贫困人口的动态分析库,防止扶贫工作人员人为的摊指标,为了完成扶贫任务而忽视了实际的需求。另外也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综合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和当前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贫困综合评测体系,积极探索多元化、多维度的体制机制,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理论支撑。
3.2 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目标考核体系
真正做到精准,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贫困人口“有进有出”。要切实做好精准扶贫,要在当前已有的信息资料基础上,建立对贫困地区高效而精准的退出与进入识别机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退出标准,及时更新信息库,明确脱贫标准并对已脱贫户进行定期回访,抓好防范返贫工作,尤其对返贫户要进行重点调研和观察,分析返贫原因,并进行重点帮扶,同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全国各地扶贫事业有依可据,互相借鉴优秀扶持案例,为接下来的扶贫攻坚打好坚实基础。同时对各地方相关部门扶贫工作制定完善的职责考核标准,多指标、多层次评定扶贫效果,防止地方虚报指标,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3.3 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探索不同贫困地的受益机制
在精准扶贫进程中,贫困户更关心的是如何创收,收入增加是农村人口最为迫切关注的实际问题,因此当地政府更应该高度重视当地产业的创收和发展,使贫困户从中受益。例如,四川省西充县古楼镇,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建设“充国桃源”的脱贫项目,发展水果桃的种植,既保护了耕地,也显著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效带动古楼镇村民脱贫致富。
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多种多样,区域性、阶段性、动态性等因素都是制定扶贫政策的重要参考因素,这就要求关部门采取综合性措施。各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探索适应当地实际、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方式,用可持续的眼光看待发展,明确致贫因素,“因病施药”。
4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解决新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契合当前“三农”问题以及我国扶贫事业的重要篇章,体现了深刻的民生内涵,是党领导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时代强音。
[参考文献]
[1] 杜志雄,詹琳.实施精准扶贫新战略的难题和破解之道[J].中国发展观察, 2015(8):23-26.
[2] 汪三贵. 中国特色反贫困之路与政策取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4):17-21.
[3] 郑瑞强,王英.精准扶贫政策初探[J].财政研究,2016(2):17-24.
[4] 潘帅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5] 刘彦随,杨忍.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12, 67(8):1011-1020.
[6] 李小云. 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N].人民日报,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