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博
[摘要]农民、乡镇企业融资难一直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发展较为落后。从“二元经济结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并梳理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程,最后建议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有效金融供给、降低交易成本,从而缓解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融资困境。
[关键词]农村金融;二元经济结构;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中较为发达的工业、服务业与农村中相对落后农业同时并存。由于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相比具有天然的弱质性特征,即风险高、收益低和经营分散性,这与现代金融机构的集约经营、利润最大化等目标相矛盾,具体表现为:(1)农业经营的分散性与金融机构的集约化经营之间的矛盾。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单体需求额度小且具有分散性,这导致金融机构无法摊薄固定费用,并且信息获取成本高,监督成本高,与金融机构的集约化经营相矛盾。(2)农村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城市而言更为严重。农村借款人经营水平、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更不透明,信用体系建设落后,增大了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成本和监督成本。(3)农民的有效抵押不足。农民的财产总额有限,财务状况不透明,而有限的财产权利又受到制度限制,不能抵押。目前,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个人只具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具有土地的所有权,而现在金融机构信贷产品是建立在城市金融基础上的,以抵押类贷款为主,“三农”的实际状况很难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无法覆盖,自然放贷意愿不足。
“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村金融业务的成本与收益无法匹配,导致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现代化金融机构纷纷退出农村市场走向城市,出现“金融排斥”现象。
2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
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我国一直处于资金短缺状态,为了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农村地区成为城市和工业的“资金池”。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而是如抽水机一般把农民的储蓄从农村市场抽离运向城市支持第二产业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金融体系的资金由短缺走向连年过剩,农村金融问题开始被关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系列財政金融政策出台以支持“三农”,形成了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以工商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主要为农户服务的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以及体现并实施其它国家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在经历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金融风险控制开始受到中央关注。农业银行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中逐步撤销农村网点,农村金融业务逐渐萎缩,业务中心转向城市企业;农发行将重心放在农副产品收购和农业开发上;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金融行为被压制,农村合作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被取缔。只有农村信用社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包括放宽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限制、加大财政投入解决不良资产。2002年末, 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业贷款占同期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高达81%,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关系不明晰、管理制度不健全、承担职能过多等一系列问题,其资产质量一直很差。2002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比例高达37%,资本充足率为-9%,资不抵债额高达3400多亿元,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处于破产的边沿。如今农村信用社已经转向股份化和商业化,重组农村商业银行,其支农力度越来越弱。
紧盯农信社的改革耗费了大量成本,但农村金融落后的局面却并未根本改观。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业弱质性与银行集约化经营之间的矛盾以及农村地区高度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高额交易成本仍然存在。而《土地法》和《物权法》对农村土地的权利限制又使得农村地区缺乏有效抵押物,进一步提高了交易成本。
3 对策建议
“二元结构”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难以短期内解决。但是当下可以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有效金融供给、降低交易成本,从而缓解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融资困境。笔者提出三条有效途径:
(1)通过“金融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户”信用担保机制或者团体贷款(农民联保)的形式解决农民分散经营与金融机构集约化经营之间的矛盾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2)积极推动“两权”抵押贷款。“两权”抵押贷款的推动可以使农民、乡镇企业获得有效抵押品,缓解融资约束,从而更容易获得金融支持。
(3)构建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以财政支持的方式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为农村广大贫困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普惠金融理念认为一切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群体都应享有金融服务的平等权利,尤其是让被排斥于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众多低收入者获得服务。但是正是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存在不具规模性、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让金融机构难以将业务推广到偏远的农村地区。构建农村信用体系,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成本。通过支持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移动支付、网络支付,降低服务成本。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中国的农业信贷和农场绩效[J].比较经济学杂志,19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