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 戴贻媛
[摘要]为了充分验证地理国情普查与第三次国土调查的关系与区别,收集了5609.35hm2的高分影像,分别采用两种调查方法对同一区域,同一影像进行重新采集。通过地类转换建立两者典型地类的对应关系,再采用数据对比与叠加,深入分析两种调查方式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为成果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第三次国土调查;对比分析;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与三次国土调查作为两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查清我国自然资源家底的重要手段,但是两者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地理国情普查侧重于反映土地的植被覆盖及使用情况,即“所见即所得”进行调查;而第三次国土调查侧重于从管理的属性出发,真实的反映土地的利用状况及潜力,两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联系和互补性。
本文通过对同一区域、同一时点的影像,分别采用两种调查方式进行数据采集,深入分析了国情普查和国土调查的优势及不足,为两种普查成果的应用提供实践经验。
2 研究概况
2.1 研究区域
本文研究区域选择在重庆市主城区城郊结合部,区域面积5609.35hm2(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1148.19hm2,农村区域面积4461.16hm2),具有典型的“大农村、大城市”的特点,地类涵盖丰富,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与典型性。调查底图采用0.2m分辨率航空影像,数学基准采用 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是按照“口径可比较”的原则,对两种分类体系进行地类转换与衔接,建立典型地类的对比关系(详见表1);二是运用GIS空间叠加技术,对采集的矢量范围进行叠加分析,深入分析典型地类的数量及分布差异情况。
2.3 研究数据
根据采集结果,样本地类基本覆盖两种分类体系的所有地类(其中,国情普查涵盖一级类8个,二级类32个,三级类36个;国土调查涵盖一级类12个,二级类32个,三级类6个),为充分突出研究对象的可比性与典型性,在对两种分类体系进行地类转换与衔接后,主要对研究区域范围内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GIS空间叠加技术,两种调查方式主要地类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详见表2。
3 国情普查与国土调查对比分析
通过建立地类转换关系与空间叠加分析,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在统计数量及空间分布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下文将重点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3.1 耕地
3.1.1 数据对比。对国情普查与国土调查耕地按照地类定义建立对应关系后,国情普查耕地面积1099.16hm2,国土调查耕地面积1322.99hm2,差值为-223.83hm2,差值率为-20.36%.
3.1.2 差异原因。一是耕地的内涵存在差异,国情普查中未包含田坎地类,而国土调查中田坎作为扣除系数在耕地图斑中进行了扣除其中国土调查田坎面积215.56hm2,占国情普查耕地面积的19.61%;二是认定标准的差异,对于耕地的认定,国情普查侧重于地类覆盖的现状,而国土调查侧重于耕地的利用方式及潜能,包括了临时改变用途耕地、暂时未耕种耕地及被林木等覆盖的耕地地块,三是对于城镇及村庄内部的耕地,国土调查中进行了部分归并,而国情普查中进行了单独上图,具体差异详见表3、4。
3.2 园地
3.2.1 数据对比。对国情普查与国土调查园地按照地类定义建立对应关系后,国情普查园地面积947.19hm2,国土调查园地面积846.69hm2,差值为100.5hm2,差值率为10.61%。
3.2.2 差异原因。一是对于城镇、村庄及道路内部的园地,国情普查进行了单独上图,而国土调查侧重于管理,将城镇及村庄内部的园地进行了归并,面积为30.25hm2;二是对于实地推土未建长草区域的处理,国情普查调查按地类覆盖调查为草地,而国土调查中,对于实地推平未建的推土区要求按照原调查数据库地类上图表示,调查为园地,面积为45.34hm2,具体差异详见表5、6。
3.3 林地
3.3.1 数据对比。对国情普查与国土调查林地按照地类定义建立对应关系后,国情普查林地面积1440.13hm2,国土调查林地面积1095.02hm2,差值为345.11hm2,差值率为23.96%。
3.3.2 差异原因。一是对于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和草地在两种调查方式中难以准确界定,国情普查中倾向于调查为草地,而国土调查中更倾向于调查为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二是对于苗圃类,国情普查中调查为园地,而国土调查中调查为其他林地;三是城镇、村庄及道路内部的林地,国情普查进行了单独上图,而国土调查侧重于管理,将城镇及村庄内部的林地进行了归并,具体差异详见表7、8。
3.4 草地
3.4.1 数据对比。对国情普查与国土调查草地按照地类定义建立对应关系后,国情普查草地面积为557.33hm2,国土调查未调查草地,差值为557.33hm2,差值率为100%。
3.4.2 差异原因。一是国情普查中,对暂时未利用已长草的耕地、园地等按实地地表覆盖,调查为草地,而国土调查中,按土地利用方式及潜能调查为耕地、园地等;二是对于城镇村内部的绿化草地,国情普查中调查为草地,而国土调查中按利用方式调查为城镇村等用地,具体差异详见表9。
3.5 水域
3.5.1 数据对比。对国情普查与国土调查水域按照地类定义建立对应关系后,国情普查水域面积195.22hm2,国土调查水域面积298.53hm2,差值为-103.31hm2,差值率为-52.92%。
3.5.2 差异原因。主要原因是国情普查中,水域是按照影像反映出的地类边界进行调查上图,而国土调查中是按照水域的常水位线调查为水域用地,造成国土调查中常水位以下的暂时耕种的水域用地在国情普查中调查为耕地、林地等,具体差异详见表10、11。
4 结论
本文通过选取典型地类分布丰富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两种调查方式对同一区域进行重新采集后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出国情普查与国土调查在典型地类的数量及分布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国情普查与国土调查虽然都是作为我国两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国情普查侧重于对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表达,而国土调查侧重于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及管理属性进行表达,但两者都是从不同方面对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进行了展现。
在调查成果的应用方面,应注重国情普查和国土调查成果的配合使用,如通过叠加分析,可以快速得出我国耕地的利用状况(耕种、撂荒等)、农业结构调整情况、建设用地闲置情况等等,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和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马婉婷.地理国情普查与土地调查的对比分析—以辽宁省锦州北镇市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05):179-181+184.
[2] 張勇,肖琨,李盼盼,等.地理国情普查和土地利用变更中耕地数据的对比[J].地理空间信息,2015(05):4-5+9+7.
[3] 范谊生,张泳,陈学彬,等.地理国情普 查地表覆盖成果与国土二调土地利用成果对比分析[J].现代测绘,2015(0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