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冉冉
摘要:当代社会复兴传统节日的关键是对节日精神核心的把握。本文以七夕节为例,探究魏晋南北朝以来七夕节精神核心及其形成机制,为当代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的复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神核心;形成机制;节日复兴;七夕节
一、文献回顾
学者借助历史资料,结合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对七夕节的起源与变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而从起源和习俗内容上来讲,七夕节与牵牛织女故事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探究牵牛织女故事的起源和变迁,以及七夕节与牵牛织女故事之间的关系又成为学术界的另一重要研究内容。鉴于现存历史资料有限等原因,学者对七夕节与牵牛织女故事的起源以及七夕节与牵牛织女故事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形成统一论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自汉代起,民间就有七月七日乞巧之说,但至早在东汉,七月七日乞巧与后来的牛郎织女相会偶合。后来杨琳提出,东汉以来七夕节逐渐流行,牛郎织女故事产生于先秦,牛郎织女传说是晋代以后渗入七夕节的。总的来看,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都对七夕节的形成有所提及,但从七夕节精神核心形成的角度来探究其复兴的研究较少。
二、七夕节精神核心发展
总体而言,传统节日的发展史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神话时代、儒教时代、现代。本文主要分析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儒教时期和现代社会七夕节精神核心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七夕节精神核心。关于七夕节习俗活动的记载是历史文献资料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七夕节主要习俗活动分为日间的曝衣晒书和夜间的祭拜双星、月下穿针、蜘蛛网丝等,许多历史资料对当时人民欢度七夕的情况进行了描述。
大约自东汉始,曝衣晒书已经成为一项风俗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曝衣晒书”的习俗在上层文士之间已经相当普及,晒衣的习俗一直传至近代。晋周处《风土记》、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七夕诗二首》、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等都对当时七夕节进行了记载。七夕节曝衣晒书、祭拜牛女双星、月下穿针和蛛网乞巧等活动,体现了男性期望读书出仕和女性祈求精于女红的节日精神核心。
(2)魏晋南北朝以后七夕节精神核心。唐代之时乞巧风俗更盛,大量唐代诗歌对当时人们欢度七夕节的盛况进行了描述。权德舆的《七夕》、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白居易《长恨歌》、罗烨在《醉翁谈录》、秦观的《鹊桥仙》、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丢针》描述了七夕当时的场景。七夕节俗活动除了沿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曝衣晒书、祭拜双星、月下穿针、蜘蛛网丝等活动外,又增添了丢巧针、丢巧芽、贮巧水等节俗内容,节俗活动不断丰富。七夕节精神核心除了男子期望入仕,女子祈求精于女工外,又增添了男女爱情的精神内涵。
(3)现代社会七夕节精神核心。随着社会转型,人的个性得到空前解放,在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和各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将七夕节中原本零散的、潜在的爱情因子发掘出来、加以筛选、整合、阐释并集中呈现,成功把七夕节打造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情人节”。现代社会,七夕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情人节,其节日精神核心主要突出男女对美好浪漫爱情的追求,将双方的感情在七夕节这天浪漫化、仪式化、神圣化。
三、七夕节精神核心形成机制
通过对历史记载资料和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从历史的角度反观七夕节精神核心的流变,提出七夕节精神核心形成机制,如图1所示。
某一历史时期节日精神核心的形成,是在人的精神需要、节日所传承的节日精神核心、外部力量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节日所传承的节日精神核心与人的精神需要两个“集合”所形成的“交集”,既保证了对传统节日精神核心的传承,又兼顾了当代社会人的精神需要,涵盖了某一历史时期节日精神核心可能的发展方向。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从这个“交集”中筛选出某些精神核心合时宜地加以构造,形成该历史时期的节日精神核心。
(1)节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国传统节日是个有机系统,包括节日精神核心、节日物质体系和节日仪式活动三部分。其中节日精神核心居于主导地位,规范着节日物质体系和节日仪式活动,而节日物质体系和仪式活动展现节日精神核心,人们通过对传统节日物质体系和仪式活动的参与,引起精神上的共鸣,实现了对节日文化的认同。
(2)节日的传承性。传统节日是在早期社会形成的固定风俗,这决定了它很难取缔的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在不断的继承发展,不断的加以改造和补充,这就使节日风俗具有传承性的特征。
(3)人的精神需要。人的需要的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的人由于他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会有不同的需要。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为例,说明当时七夕节男性想要入仕,女子祈求纺织技艺高超的这种需要是由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和人内化的思想观念造成的。
四、传统节日复兴的展望
(1)现代社会无论人们是否了解七夕节的真实面貌,而七夕节在当代社会已然成为情人节。那么当代及未来新一代对七夕节的认知会停留在其“情人节”的层面。一旦节日精神核心形成,节日系统成型,再试图改变节日发展态势是很困难的。
(2)尽管当下七夕节成为新一代的情人節,但深入思考,不难发现当代社会七夕节还可以再次还原其“女儿节”的面目。纵观历史上七夕节精神核心的流变,大都体现了女性祈求心灵手巧、祈求婚姻家庭美满的节日精神。当代社会女性地位提高,重男轻女的思潮弱化,女孩成为家里的掌上明珠,整个社会重女思潮兴起。当代社会,挖掘七夕节重女性的节日精神核心,结合当代社会重女思潮,将七夕节发展成为“女儿节”。节日精神核心,重在突出女子对事业追求,对爱情追求,对幸福家庭的追求。